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思议界 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

  文殊师利言,如果我能作如是说,「我住般若波罗蜜中」,便是有般若波罗蜜想,和有我想了。如果住有般若波罗蜜想,和有我想,那么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了。般若波罗蜜若有处所,便是有所得,可思议,有二有相了。

  般若波罗蜜不但不住于有,同时亦不住于无。如果住于无,依然是有我想,有处所想。所以还是落入有所得,可思议,有二有相。

  所以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所住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云何以无所住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以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性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无所有故,一切法无生故,一切法无二故……。

  离此二处者,即离我想,及离法想(般若波罗蜜),离此二处,则住无所住。住无所住,则如诸佛住,因为诸佛皆是住无所住,住无所依。此无所住处,便是寂灭不思议境界,而诸佛安处其中。

  以下解释不思议。「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此段文说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

  所谓不思议,即是般若波罗蜜境界。因为般若波罗蜜境界,即是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既然无相无作,所以寂灭非思议。故说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

  第二段文说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

  不思议即是法界,因为法界无界,无界故无相。而无相即是不思议。如此说来,法界即是不思议。

  下面一段文说明般若波罗蜜与法界无二无别。「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

  既然法界无相不思议,而无相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界。所以般若波罗蜜与法界无二无别。

  以下总结,说明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

  无生无灭即是法界也。既然般若波罗蜜界不可思议,而不可思议即是无生无灭,与法界无二无别,所以般若波罗蜜法界皆不可思议。

  所以文殊师利说,我不住于有我有法,亦不住于无我无法,怎能说我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中呢?须知若人不住一切法,亦不住此「不住」,假名安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则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是般若波罗蜜故。】

  如来界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界即是修行者,亦即是修般若行者。修般若波罗蜜可以成佛,可以证无上菩提。故金刚经云,此法可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不二相者,即一真法界也。即是一相,一相不求于一相,故修般若波罗蜜者,不求菩提。

  菩提相离,即是无相,而无相即是般若波罗蜜。故曰菩提相离,即般若波罗蜜。

  【世 尊。若知我相而不可着。无知无着是佛所知。不可思议无知无着即佛所知。何以故。知体本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若无有物 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是有为无为功德。若如是知则无心想。无心想者云何当知。有为无为功德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 亦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恶无等等无相无貌。】

  经 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云何四相?因为法界无相不可思议,无相不可思议即是般若波罗蜜。故经云不见一切相,即见般若波罗蜜。今以般若智慧观一切 法,则知一切法无相。则知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我相即是无自相,无人相即是无他相,无众生相即是无共相。一切法既无自相他相共相,是一切相空, 一切相空,焉有可着?故曰知我相而不可着。

  无知无着,是无所知无所着也。所既不有,故能亦不立。无能无所,亦无无能无所。此法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共相。无知无着,是佛所知。故曰佛为无所着等正觉。佛以无知能知一切知,以无着能知一切着。故曰不可思议,无知无着是佛所知。

  譬如净镜能现诸像,诸像历历而镜无所着。诸像若泯,镜净依然。镜净依然,故能复现诸像。故般若智慧能烛照一切法而无知无着。正因其无知无着,故能烛照一切法。

  知体无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知体无性者,如镜净空寂,无有自性,随缘显现相有万差。虽然相有万差,而镜体空寂,原本无所有相。众生迷惑执着亦复如是,妄于毕竟空中见一切相。虽然万相杂陈,而体终无性空寂。

  佛 以大圆镜智知行恶众生,妄于毕竟空中见有三涂法界。行善众生妄于毕竟空中,见有人天法界。证空众生妄于毕竟空中,见有声闻缘觉法界。乃至大道心众生妄于毕 竟空中,见有菩萨法界。于是于毕竟空中随法界而流转,不知一切法界原是毕竟空。于毕竟空中妄起扰动。此事不可思议,唯佛能知。

  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本性无体无著者,毕竟空也,若人知一切法悉毕竟空,即名菩提。即此菩提,名无所着等正觉。故本性无体无着,即名无物。即名无物者,是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也。

  若无有物若皆归毕竟空,即是无处所无依无住。若无依无住,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是有为无为功德。

  凡有所修皆是有为功德,凡有所证,即是无为功德。所以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乃至六度万行皆是有为法。无上菩提究竟涅槃即是无为法。

  本 来有为法有生有灭,无为法无生无灭。今谓无生无灭即有为无为功德者,此之「无生无灭」是毕竟空义。本来无为便是毕竟空,因为凡夫多是对有为始立无为,若无 有为,亦不立无为,如是方是毕竟空义。平时我们所说的无为,是对有为而立的,所以说无生无灭的毕竟空,即有为无为的功德。自度曰功,度人为德。易言之即是 无生无灭毕竟空,才能自度度人。

  这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于毕竟空中妄见有差别。其实这一切差别相,皆是毕竟空。只为众生机有高下,以致于毕竟空中见有差别。所以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若如是知下,是说若以毕竟空知一切法,以无上菩提知一切法,无知无着,便无心想,以心想空故,无知无着故。如无心想,怎么会知有为无为功德呢?换句话说,知有为无为功德者,即众生心想分别也。不着有为无为相,即无依无住无生无灭,乃至无知无着,是佛所知了。

  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是说所谓「无知」者,是言不思议智也。佛之知即不思议知也。

  以上从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不思议即法界,不思议即无生无灭,不思议即无二无相,不思议即无知无着,一直说到不思议即佛所知。

  亦无取无不取以下,明既然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二,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思议,所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

  如是不思议智,犹如虚空一般,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无坏无等等,亦无相无貌。

  小品般若经说,如虚空故名无等等。无等等即是毕竟空义,无性义,无相义,无二义,不可得义,不思议义,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义,一法界义,乃至甚深般若波罗蜜义。

  【佛告文殊师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铤先加锤打方知好恶。若不治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着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

  所谓不退智便是无生智,无生无灭故名不退。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因为在因曰无生,在缘曰无作,故曰无作智名不退智。

  金 铤者,铜铁等粗具型态尚待精治者曰铤。所以土器的粗型名坯,木器的粗型名朴,铜铁器的粗型名铤。金铤者,尚待精治锤打也。故曰先加锤打方知好恶,若不治 打,无能知者。不退智亦是如此,必须先历诸境缘,经过一番考验,然后才能知其退不退。所以说要行境界,若能不念不着,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方能算 是不退智。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如诸如来自说己智。谁当能信。文殊师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是无动行。不断贪欲瞋恚愚痴。亦非不断。何以故。无尽无灭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为正信。】

  佛问文殊,如诸如来自说己所证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谁能够相信呢?佛所证的菩提智,亦名一切智智。如大般若经中佛言,「我虽证得一切智智,然无所住。」

  一切智智略有三种,谓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者,谓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谓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谓一切如来应等正觉不共妙智。

  如来以无所住无所得为方便,得证如是妙智。所以文殊师利答,无住无得者,能正信如是妙法。

  非 涅槃法非生死法,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也。是寂灭行是无动行者,本来无动行者,是禅定行,寂灭行者是解脱行。不过此处应作无所得解为宜。无所得故寂灭,无所 得故无动。不断贪瞋痴,以贪瞋痴不可得也。亦非不断,是不可得亦不可得也。若人得于不可得,便是住着了。何以故?无尽无灭。无尽无灭即是无所有不可得。

  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修道非不修道,同样是不可得的道理。若人能作如是解者,乃能于佛自说己智,能起正信。

  【佛告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深解斯义。】

  佛赞文殊菩萨说,如你这种说法,的确是深解其中的义趣了。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若说如是甚深正法。谁能信解如闻受行。】

  佛的…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