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弟子大迦叶问佛说,若于未来世,说这样深的正法,有谁能信解如闻受持修行呢?
信发而解生,华严云信是道源功德母。勿论世出世法,皆是以信为始为终。一切事无信则无始,坏信则无终。
闻教生欢喜心曰信,信则无有犹豫。入理破迷曰解,解则道理明白。
其实绝不是信中无解,解中无信。当我们对一件事物,虽起欢喜心而理解犹浅时,称之为信。信心既生,逐渐深入而不疑时,此信转名为解。
圣者大迦叶甚恐末法时期,无人能接受这种深法,所以请问于佛。
【佛告迦叶。今此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乃能读诵信解受持。亦为他人分别演说。】
佛告迦叶说,今此法会之中,无论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凡是听闻文殊师利说这经法的,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
甚至于甚深般若波罗蜜,都能读诵信解受持,亦能为他人分别演说。信解已如上释,默看经文曰读,读文既久能够忆记口唱曰诵,信力成就曰受,忆念修行不失曰持。
若能转而化他,便是为人分别演说了。于法开敷其义曰分别演说。读诵信解受持,是言自度之德,为人分别演说是言化他之德。若人于今会上,得闻如是经法,于未来世不但能信解,且能自度度人。
【譬如长者失摩尼宝忧愁苦恼。后若还得。心甚欢喜。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亦复如是。有信乐心。若不闻法则生苦恼。若得闻时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当知此人即是见佛。亦即亲近供养诸佛。】
长者有世间长者,和出世间长者。出世间长者即佛是也。佛者道圆德满,十号具足,故曰长者。世间长者须具十德,一、族姓高贵。二、地位高尊。三、大富。四、隆重威仪。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仪具备。九、在上者赞叹。十、在下者归服。
摩尼宝译为如意珠,是很贵重的宝物。
譬如长者失宝便生苦恼,后若还得,心则欢喜。四众弟子亦像长者一样,今日闻法有信乐心者,后世若不闻法则生苦恼,若得闻此法时便能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
当知此人即是见佛,因为此人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即见实相。故曰见佛,亲近供养诸佛。
【佛 告迦叶。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出时。是中诸天见是树已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敷。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复如 是。此人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于当来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亦能为人聚落城邑广说 流布。当知是人佛所护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有能信乐心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已修学植诸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无上真摩尼 宝。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曾见。】
佛告诉迦叶说,譬如欲界第二层天的忉利天,有树名曰波利质多罗。波利质多罗树是忉利天上之树,译为香遍树,因为此树枝叶实皆香,故曰香遍树。又曰天树王。
此树疱初发时,则知此树不久一定有华开敷,所以忉利诸天皆大欢喜。
何以说忉利诸天呢?因为忉利天非止一天,故曰诸天。忉利译为三十三,此三十三天居于须弥山顶。东南西北各八天,共为三十二天。另有一天居须弥山顶中央,是天主帝释所居,共成三十三天。
若比丘下,是以法合譬。四众弟子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如忉利诸天见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发时一样,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
于当来世,若有四众弟子,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这人已从此法会听受过此经。以今日听闻之善根,于当来世再度听闻时,才能信受读诵心不悔没。
同时亦能为其它的人,于聚落中,或城邑中,广说流布。流布者,流传布敷也。当知如是之人,定为佛所护念。护者护持,念者不忘。经云,护念众生,不令众生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令众生堕落三涂六道受苦也。又如经云,父母爱儿,仅只一世,佛念众生,世世不忘。
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以下,称赞是人之善根。如是之人,不但自己能信受读诵心不悔没,更能为人宣说,如是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中,能有信乐心无疑悔者,定是于过去诸佛处,已曾修学般若波罗蜜久植善根。
譬如有人穿珠,忽然遇到无上真摩尼宝珠心大欢喜。此人必是过去曾经见过摩尼珠,所以才认得而生欢喜。
【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余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亦复如是,当知是人已曾闻故。】
谓若善男子善女人,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若生欢喜心,必是此人过去曾经得闻此经。
【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亦曾亲近无数诸佛。从闻般若波罗蜜已修学故。】
假若有人闻甚深般若波罗蜜信受生喜,此人定是曾亲近无数诸佛,从诸佛所曾闻是经,并已修学故。
【譬 如有人先所经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花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花池泉多诸甘果。种种 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如是之人皆曾见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而更劝说。当知此辈已从文殊师利。曾闻 如是般若波罗蜜故。】
此是更深一层设譬,前言信受欢喜而已。今更深一层,不但信受欢喜,复能勤求经中深义也。
譬如有人曾经见一大城或聚落,如果后来闻人赞叹彼城园苑池泉花木人民之胜,此人即大欢喜,更劝赞叹者,广说园苑殊胜之事。此用譬喻有人曾闻般若波罗蜜,后更闻时,便劝法师重说深义。如此辈者,皆是已从文殊师利处,曾经听闻般若波罗蜜。
园和苑都是种植蔬果花木之处,不过园是有围墙或藩篱者,而苑是并畜养禽兽之处。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将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信乐听受。以是相故。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闻修学。】
迦叶向佛说道,如果当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听说甚深般若波罗蜜而能信乐听受的,以这种情形看来,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经听闻修学过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大宝积经作而字。似为正确)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然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所说之诸法,皆是无作无相第一寂灭。所谓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者,即实相也。即是说,佛所说之诸法,皆是实相也。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确实了解实相义,如所闻而为人演说。当知是人,为诸如来之所赞叹。
不违法相者,即不违实相也。如果不违实相,无论菩萨说,弟子说,或是其它人说,是即佛说,因为不违佛意故。
亦即炽然是般若波罗蜜,既是炽然般若波罗蜜,亦名炽然具足佛法。炽然有明确的意思。如此亦就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 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 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 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 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此一段文是说欲修菩萨行,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此是成佛因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次言欲成佛,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是成佛。此是言若欲成就佛果位,当学般若波罗蜜。
再次言欲具足一切佛法,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乃至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等,皆是言成就一切佛法。
综观以上三段文字,即言般若波罗蜜,能出生菩萨摩诃萨,出生诸佛,及一切佛法。
最 后说明以不可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如欲知一切佛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一切法式及诸威仪。此即言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也。 所以下文接着说,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即如心经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相。若能不见一切法,不见一 切相,即见般若波罗蜜。故本经云,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如是等相即诸法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 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作如是学者,即以无所得为方便学般若波罗蜜也。
欲解一切法相者,欲解一切诸法悉皆空相也。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因为十法界悉是心造心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故曰众生心界。
因为一切诸法悉皆空相,悉不可得,故曰皆悉同等。
一切佛法具足无碍,言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悉归毕竟空。所以诸法具足,而毕竟无碍。若欲如是知,应学般若波罗蜜。
欲学一切诸佛成佛时之相好威仪无量法式,系言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百劫修三十二相,千劫学佛威仪。
欲知一切佛不成正觉,亦不修法式威仪,当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法空相,无有一法可得,故不见诸佛及菩提等。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