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 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罣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三转十二行*轮亦自证知而不 取着。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 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法界性相一如,空寂无相,无有分别,是曰一真法界。法界一如者,是说一切法皆无所有也,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悉是一法也。故一切法入于法界,无有分别。所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因为一切法不可得,过去未来现在相亦不可得。
法 界者无界,无界者空寂无相,所以法界遍一切处,犹如虚空。故法界相者无量,此无量相皆随缘幻现,幻现非实,故其性空寂。以性空寂故,乃能随缘幻现一切无量 诸相。故空即是无量,无量即是空,此法一相所谓无相。我们于法不可堕于无量数。如小品般若经云「若见是无量,即堕无量数。若不见是无量,即如虚空无量。」 所以若能如是见者,则不见一切法有过去未来现在相。如是不见一切相,即见般若波罗蜜,故曰当学般若波罗蜜。
如是不见一切相,则不见一切法前际可得,不见一切法后际可得,不见一切法中际可得。一切法前后中际不可得故,是曰三世平等。三世平等者,是过去未来现在性相不可得也。所以说法界性相无三世故。
一切法同入法界者,即是一切法同是一相所谓无相也。既然同是无相,所以心无罣碍。
三转十二行*轮,是佛成道后对五比丘初转四谛法。*轮者,有摧破众生烦恼义,有展转流通义。所谓「转」字,有自得复示于他之义,有付嘱展转流通义。
佛成道后,于鹿野苑对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轮。初示转,曰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再度劝转,曰此是苦当知,此是集当断,此是灭当证,此是道当修。最后证转,曰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谓三转十二行*轮。
亦自证知而不取着。菩萨摩诃萨,于此四谛*轮,悉能自证但是却不取着。云何菩萨证四谛法呢?其实菩萨修行的六波罗蜜,即是四谛法的分别相也。
为甚么虽证知而不取着呢?因为于实相中,无有苦集灭道可得,所以菩萨以大悲导大智,行空而不证。以大智导大悲,涉有而不着。此自证而不取着,正表现出菩萨的伟大之处。
何以说于实相中无有苦集灭道可得呢?如心经中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无苦集灭道。若有苦集灭道可得,岂是诸法空相?
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限齐者,即限际也。此即如金刚经所云,「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意义相同也。
一切众生皆依名相而起诤论,故大般若经云一切众生唯分别假名相。智者知一切名相悉皆性空,于空相中不住一切法,故无有诤论。空中既无诤论可得,故亦没有「无诤论相」可得,故言亦复不取无诤论相。
佛藏经中佛言,世间常共我诤。因为世间众生执著名相,而佛亲证无相,世间众生以其执着,故常与佛诤。若人证得无相,便可无诤了。
欲 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知是处非处即是十力,佛十力中第一种便是知是处非处。诸佛正遍知,具有十种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知作善业得善报,是名是处。佛 知作恶业得恶报,是名非处。二、佛知三世业报。佛悉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果报。三、佛具知种种禅定三昧之智力。佛于种种禅定,皆得自在,皆能如实 而知。四、佛知一切众生诸根。佛能知一切众生根性之优劣,及与得果之大小。五、佛知一切众生之意欲。佛知一切众生种种解智之力,及种种乐欲善恶之不同。 六、佛知世间种种性。佛于世间种种界,悉能如实遍知。七、佛知一切至处觉道。佛对于六道凡夫有漏行之所至处,及圣者无漏行之所至处,悉能如实知之。八、佛 证知天眼清净。知众生死时生时善恶业缘。九、佛知宿命。佛于一切众生种种宿命悉知,一生至百千万生,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诸如姓名饮食苦 乐寿命等,悉能知之。十、佛自知永断习气。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无畏者佛具四种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佛智慧者,佛以一相慧,应一切慧,而得正觉(放光)。一相慧者佛之实智也,应一切慧者佛之权智也。实而权曰佛智,权而实曰佛慧。是为佛之智慧。
得无碍辩。无碍辩者明菩萨化他之德,应机速疾,文义辨明,曰无碍辩。无碍辩有四种,一法无碍。二义无碍。三词无碍。四乐说无碍。
【尔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 法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 学般若波罗蜜。】
如来说过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解一切法相等等,当学般若波罗蜜,以后,文殊师利说,我观正法无为无相,空无所得,怎能说当学般若波罗蜜呢?
所谓正法,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空、无相、不可得。以空无相不可得故,所以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因为空中无如是等诸相。
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不见于法,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是亦不见修行者所证到般若波罗蜜的境界。因为般若波罗蜜,空无相不可得故。
因为般若波罗蜜空无相不可得,所以非证非不证。证固不可得,不证亦不可得。不作戏论无有分别。所谓戏论者,一切法无名无相,如是知者,名如实知。若着于虚妄名相,而妄生分别者,皆为戏论。故戏论即不实之论,虚妄之论也。众生皆依名相而生分别,既不作戏论,故无有分别。
一切法无尽离尽。若谓一切法有尽者,即是断灭。言一切法无分别者,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者,即是一切法平等。是故一切法无有尽相,离诸尽相。如是无尽之法,即是无际,即是实际,即是常住,即是法界,即是般若波罗蜜。
是诸法空相,即是诸法真如。于诸法空相中,无一切法相。故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亦无佛法。于一切法非得,亦非不得。亦无生死可舍,亦无涅槃可证。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
既然法相如是悉不可得,不知要怎样修学般若波罗蜜呢?文殊师利如是问佛。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当学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若能如是知一切法相悉空,一切法悉无相,一切法悉不可得,就是如你文殊师利所说的情形,便是修学般若波罗蜜了。文殊问得极妙,佛答得更妙。
【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诸佛名字。亦悉了达诸佛世界无有障碍。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
佛继续说,有三昧名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以后,可以照见明了一切甚深的佛法。并可知道一切诸佛名字,和了达诸佛世界而无有障碍。如果欲得如是三昧,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犹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处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文殊师利问佛,甚么原因名般若波罗蜜?佛回答说,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因为般若波罗蜜离三世相故,无尽故,常住故,故曰无边无际。
般若波罗蜜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无渚无犯无福。因为般若波罗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离言语相,心缘相,文字相故,离能所故。归依即是有能归依与所归依,无归依者,般若波罗蜜离能所也。
洲者,水中之陆地也。渚者,水之边涯也。无洲无渚,是言般若波罗蜜无有边际也。
无犯,是言无犯戒。无福,是言亦无持戒。因为持戒之人生好处,好处者得福也。般若波罗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诸相悉离,故无犯戒得罪,亦无持戒得福。
不过我们要知道,这是说菩萨觉地,觉后自然空空无大千,所谓法尔如是,绝无可疑。但是我辈凡夫,迷惑造业,堕入苦集道中,所谓迷时分明有六道也。所以万勿以此为借口而不持戒,自致苦道也。譬如水中无月,痴人投水捉月,妄取其死也。
无晦无明,般若波罗蜜如虚空故。虚空无碍,故无晦无明。
法界无界,故无分际。法界无尽,故无限数。这种情形,便名般若波罗蜜。
般 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其实所谓菩萨摩诃萨行处,乃非行处非不行处。何以说非行处呢?因为悉入一乘,所以说非行处。一乘者,无尽也,平等也,毕竟 空也,离于有无也,一切不可取也,一切无差别也。所以一切法入于一乘,无念无作,非行处非不行处。故大般若经云,一切法非造非不造,非作非不作,何以故? 一切法毕竟空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者,即不可得也。若有所得,即非无上。故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说「佛于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欲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是以无所得为方便,故佛告诉文殊师利说,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
【复有一…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