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 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叁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無罣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叁轉十二行*輪亦自證知而不 取著。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衆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衆生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于一切衆生不起诤論亦複不取無诤論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 是處非處十力無畏住佛智慧得無礙辯。當學般若波羅蜜。】
法界性相一如,空寂無相,無有分別,是曰一真法界。法界一如者,是說一切法皆無所有也,何以故?因爲一切法悉是一法也。故一切法入于法界,無有分別。所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因爲一切法不可得,過去未來現在相亦不可得。
法 界者無界,無界者空寂無相,所以法界遍一切處,猶如虛空。故法界相者無量,此無量相皆隨緣幻現,幻現非實,故其性空寂。以性空寂故,乃能隨緣幻現一切無量 諸相。故空即是無量,無量即是空,此法一相所謂無相。我們于法不可墮于無量數。如小品般若經雲「若見是無量,即墮無量數。若不見是無量,即如虛空無量。」 所以若能如是見者,則不見一切法有過去未來現在相。如是不見一切相,即見般若波羅蜜,故曰當學般若波羅蜜。
如是不見一切相,則不見一切法前際可得,不見一切法後際可得,不見一切法中際可得。一切法前後中際不可得故,是曰叁世平等。叁世平等者,是過去未來現在性相不可得也。所以說法界性相無叁世故。
一切法同入法界者,即是一切法同是一相所謂無相也。既然同是無相,所以心無罣礙。
叁轉十二行*輪,是佛成道後對五比丘初轉四谛法。*輪者,有摧破衆生煩惱義,有展轉流通義。所謂「轉」字,有自得複示于他之義,有付囑展轉流通義。
佛成道後,于鹿野苑對五比丘轉苦集滅道四谛*輪。初示轉,曰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再度勸轉,曰此是苦當知,此是集當斷,此是滅當證,此是道當修。最後證轉,曰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謂叁轉十二行*輪。
亦自證知而不取著。菩薩摩诃薩,于此四谛*輪,悉能自證但是卻不取著。雲何菩薩證四谛法呢?其實菩薩修行的六波羅蜜,即是四谛法的分別相也。
爲甚麼雖證知而不取著呢?因爲于實相中,無有苦集滅道可得,所以菩薩以大悲導大智,行空而不證。以大智導大悲,涉有而不著。此自證而不取著,正表現出菩薩的偉大之處。
何以說于實相中無有苦集滅道可得呢?如心經中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無苦集滅道。若有苦集滅道可得,豈是諸法空相?
慈心遍覆一切衆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衆生相。限齊者,即限際也。此即如金剛經所雲,「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意義相同也。
一切衆生皆依名相而起诤論,故大般若經雲一切衆生唯分別假名相。智者知一切名相悉皆性空,于空相中不住一切法,故無有诤論。空中既無诤論可得,故亦沒有「無诤論相」可得,故言亦複不取無诤論相。
佛藏經中佛言,世間常共我诤。因爲世間衆生執著名相,而佛親證無相,世間衆生以其執著,故常與佛诤。若人證得無相,便可無诤了。
欲 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知是處非處即是十力,佛十力中第一種便是知是處非處。諸佛正遍知,具有十種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佛知作善業得善報,是名是處。佛 知作惡業得惡報,是名非處。二、佛知叁世業報。佛悉知一切衆生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果報。叁、佛具知種種禅定叁昧之智力。佛于種種禅定,皆得自在,皆能如實 而知。四、佛知一切衆生諸根。佛能知一切衆生根性之優劣,及與得果之大小。五、佛知一切衆生之意欲。佛知一切衆生種種解智之力,及種種樂欲善惡之不同。 六、佛知世間種種性。佛于世間種種界,悉能如實遍知。七、佛知一切至處覺道。佛對于六道凡夫有漏行之所至處,及聖者無漏行之所至處,悉能如實知之。八、佛 證知天眼清淨。知衆生死時生時善惡業緣。九、佛知宿命。佛于一切衆生種種宿命悉知,一生至百千萬生,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諸如姓名飲食苦 樂壽命等,悉能知之。十、佛自知永斷習氣。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無畏者佛具四種無畏,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叁、說障道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佛智慧者,佛以一相慧,應一切慧,而得正覺(放光)。一相慧者佛之實智也,應一切慧者佛之權智也。實而權曰佛智,權而實曰佛慧。是爲佛之智慧。
得無礙辯。無礙辯者明菩薩化他之德,應機速疾,文義辨明,曰無礙辯。無礙辯有四種,一法無礙。二義無礙。叁詞無礙。四樂說無礙。
【爾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爲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 法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雲何當 學般若波羅蜜。】
如來說過欲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欲解一切法相等等,當學般若波羅蜜,以後,文殊師利說,我觀正法無爲無相,空無所得,怎能說當學般若波羅蜜呢?
所謂正法,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空、無相、不可得。以空無相不可得故,所以無爲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因爲空中無如是等諸相。
不見般若波羅蜜是不見于法,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是亦不見修行者所證到般若波羅蜜的境界。因爲般若波羅蜜,空無相不可得故。
因爲般若波羅蜜空無相不可得,所以非證非不證。證固不可得,不證亦不可得。不作戲論無有分別。所謂戲論者,一切法無名無相,如是知者,名如實知。若著于虛妄名相,而妄生分別者,皆爲戲論。故戲論即不實之論,虛妄之論也。衆生皆依名相而生分別,既不作戲論,故無有分別。
一切法無盡離盡。若謂一切法有盡者,即是斷滅。言一切法無分別者,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者,即是一切法平等。是故一切法無有盡相,離諸盡相。如是無盡之法,即是無際,即是實際,即是常住,即是法界,即是般若波羅蜜。
是諸法空相,即是諸法真如。于諸法空相中,無一切法相。故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亦無佛法。于一切法非得,亦非不得。亦無生死可舍,亦無涅槃可證。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
既然法相如是悉不可得,不知要怎樣修學般若波羅蜜呢?文殊師利如是問佛。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能如是知一切法相悉空,一切法悉無相,一切法悉不可得,就是如你文殊師利所說的情形,便是修學般若波羅蜜了。文殊問得極妙,佛答得更妙。
【菩薩摩诃薩若欲學菩提自在叁昧。得是叁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佛繼續說,有叁昧名菩提自在叁昧。得是叁昧以後,可以照見明了一切甚深的佛法。並可知道一切諸佛名字,和了達諸佛世界而無有障礙。如果欲得如是叁昧,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诃薩行處。非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文殊師利問佛,甚麼原因名般若波羅蜜?佛回答說,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因爲般若波羅蜜離叁世相故,無盡故,常住故,故曰無邊無際。
般若波羅蜜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無渚無犯無福。因爲般若波羅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離言語相,心緣相,文字相故,離能所故。歸依即是有能歸依與所歸依,無歸依者,般若波羅蜜離能所也。
洲者,水中之陸地也。渚者,水之邊涯也。無洲無渚,是言般若波羅蜜無有邊際也。
無犯,是言無犯戒。無福,是言亦無持戒。因爲持戒之人生好處,好處者得福也。般若波羅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諸相悉離,故無犯戒得罪,亦無持戒得福。
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是說菩薩覺地,覺後自然空空無大千,所謂法爾如是,絕無可疑。但是我輩凡夫,迷惑造業,墮入苦集道中,所謂迷時分明有六道也。所以萬勿以此爲借口而不持戒,自致苦道也。譬如水中無月,癡人投水捉月,妄取其死也。
無晦無明,般若波羅蜜如虛空故。虛空無礙,故無晦無明。
法界無界,故無分際。法界無盡,故無限數。這種情形,便名般若波羅蜜。
般 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诃薩行處。其實所謂菩薩摩诃薩行處,乃非行處非不行處。何以說非行處呢?因爲悉入一乘,所以說非行處。一乘者,無盡也,平等也,畢竟 空也,離于有無也,一切不可取也,一切無差別也。所以一切法入于一乘,無念無作,非行處非不行處。故大般若經雲,一切法非造非不造,非作非不作,何以故? 一切法畢竟空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雲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者,即不可得也。若有所得,即非無上。故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說「佛于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欲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是以無所得爲方便,故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
【複有一…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