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五顶山即山西五台山。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清凉山,现有文殊菩萨与其眷属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山亦即五台山。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摩腾与竺法兰二尊者以天眼见文殊菩萨住于此山。若有人以至诚恭敬心朝礼五台(不是喧哗吵闹的豪华旅行团),文殊菩萨亲迎八百里,离去时又亲送八百里。可有证据
有:
虚云老和尚四十三岁时,由普陀山开始三步一拜,一直拜至五台为止。途中遇大雪缺粮,饥寒交迫,昏倒于草棚数日。文殊化成一丐姓文名吉,烤火煮黄米粥令食,得暖气复苏。草棚离五台何止八百里,实二千余里。
数月后,老和尚又病倒于黄沙岭山顶一无遮蔽之破庙,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但是四周无过路行人。老和尚惟有万缘放下,瞑目待毙。忽然深夜蒙眬中又见文吉。文吉为其喂药,换洗污秽衣服,煮黄米粥。及后文吉伴送行程,一路上为老和尚背负行李,张罗饮食,使老和尚心不二念的拜至太谷县难相寺,因事缘与文吉暂别。
文吉曾言:「五台山人皆识我。」老和尚拜至五台后遍问文吉其人,无有知者。后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萨化身也。」
文殊般涅槃经说:「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处方而求食。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
唐贞观年间,有一贫士居于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寒岩中,因以名寒山子。他衣衫褴褛,面貌枯悴;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常到国清寺拾取残食。
时国清寺有拾得者,他是寺僧丰干禅师行化至赤城道侧,闻婴儿啼哭声,把他拾起携回寺中养育,故名为拾得。他在大寮(寺院中的厨房)当洗涤的工作。他把巨竹断为数截,每天把众僧的残食菜滓放入竹筒内,若寒山子来,即把竹筒担负而去。
寒山常提诗于山林间,或时经行于国清寺廊下,或时叫唤。寺僧不耐烦,以木杖驱赶他时,他则呵呵笑的缓缓徐步退出寺外。有时他又在大寮助拾得洗涤的工作,众僧均视他二人为疯狂之士。
时有候补官闾丘胤出任台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突患剧烈头痛,屡医无效。恰巧丰干禅师云游而至,把他的病治愈。胤在感恩之下追问寺中尚有高人否
丰干说:「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贤。」
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师说:「他们俩是疯癫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胤认为不可,知客师无奈,引胤至大寮。胤见二大士立即伏地顶礼。寺僧惊怪,寒山拾得二人即笑傲着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拜,礼我为何
」遂缩身入岩穴内,曰:「汝等各各努力!」言毕,其穴自合。二人自此遂不复出,丰干亦从此不回国清寺。
原来丰干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一佛二菩萨出现于国清寺,但是又有谁认识他们呢
昔日释迦佛曾命当来诸出家弟子不得随便现神通,若为救人命,或为其它大因缘而不得已现神通者,现后必定要离开此世界。此举是为免未证得无生法忍之弟子初得神通时起大我慢,以神通求名闻利养,坏自己的修行。且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附件,在佛教来说,无甚稀奇。佛弟子修行不是求神通,乃是求了生死,故佛弟子不以神通为最终目标。
丰干禅师及寒山拾得虽是佛菩萨应化,亦以身作则不敢有违佛制,于身份既经泄露后立即离开,或再以第二种身份再来应现世间。
胤收集寒山之诗颂凡三百余首,撰成寒山诗集,并附录丰干诗、拾得诗,合称为三隐集。寒山诗多为五言律,有奇骨、清韵、雅致。脱出六朝间艳丽绮靡之流弊,专呼号心灵之活动,可谓开千古一家之流风。
赞曰:世人见汝如疯如狂
汝见世人可笑可伤
高歌松下抵掌路傍
丰干拾得戏幻一场
五台山的一个传说:清凉石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奇妙的同心圆内,布满了一座又一座大小寺院。那披着青松与白杨的冈峦,那映着鲜花与绿草的山泉,那阵阵松涛和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映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夕阳,那从山谷吹来的习习凉风使这块小盆地的沟沟洼洼里,到处都有美的色彩与施律,形成一个游览与避暑的胜地。
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开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他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援的。
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
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传说朝拜者所见境界不一样,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则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衣蒲童子
宋神宗时,太尉吕惠卿学通内外,曾注《华严法界观》,又以新意释解《庄子》。后因戍边来到山西。一日闲暇无事,吕太尉忽然游性大发,便带上几位随身侍从,至五台山游览胜迹。一行人边说边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路向中台登来。等到几人上了山顶,天气突变,原来那朗日青天忽然云雾四合,狂风骤起,闪电裂空,暴雨倾盆,声贯林壑,震耳欲聋。吕太尉一行人吓得惊恐万状,禁不住爬在地上觫觫发抖。正在此时,空中一道闪电放出,照彻天地,几人不觉抬头仰视,忽见天空云层半开,一物状若虬龙,于云海中奔腾。吕太尉等人更是惊恐不已。好在山中气候变化快,一会之间,已是丽日当空,雨过天晴。
吕太尉等人尚未来得及从地上爬起,忽见有一童子快步走来,头披长发,遍体漆黑,自足至肩,裹蒲草为衣,袒露右肩,手执梵夹佛经。
童子走在路上,忽见前边地上爬着几个人,浑身湿透,脸色苍凄,显然是刚受了惊吓,其中一个作官员打扮。
童子遂上前问道:「官人见到什么了,竟被吓到这种程度?」吕太尉回答:「想必是前世作了恶业,叫我遇上了场吓死人的大雨。」童子说:「下雨有什么可怕,这不是全过去了吗?官人到五台山来,是有什么祈求吧?」吕太尉回答:「是想见见文殊菩萨的胜迹。」童子问:「你为什么想见文殊菩萨?」吕太尉答:「我曾读华严,因其意旨深广,有些地方我理解不了,故而想见文殊大士,希望他能指点我一二。果能如此,我或许可以为《华严经》作些注释,使之流传于世,启悟后人。」童子说:「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看先人的注释就能明白。如《十地品》,原来的释文不过几纸。现在却枝蔓横出,注释多达百卷,本欲诠解佛意,却与佛意越来越远了?实在是支解佛意,弄得佛教支离破碎。」
吕太尉道:「若看形貌,你不过是一个童子而已,怎敢如此大胆,呵斥前辈高僧呢?」童子笑道:「官人你错了。此间的一草一木,无非是文殊胜境。对人来说,只要日常取用,遇事不迷,那便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何必要以凡情扰乱思虑呢?那离佛的境界差得实在太远了。」吕太尉一听,心中略有所悟,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顿首下拜。拜毕起来,只见童子已变作文殊菩萨形象,跨上青毛狮子,隐到云中去了。
吕太尉这才知道,自己遇上的衣蒲童子竟是文殊菩萨。他懊悔不已,心神恍惚,抑郁回到家中。家人见吕太尉心神不定,忙问何故?吕太尉告知所以,然后又说:「我欲竭诚悔过,思欲再见衣蒲童子。」遂置办香火供品,旦夕供奉不绝。过了很久,忽见衣蒲童子出现于香火之上,呵斥道:「想不到你竟这样贪着形象。」吕太尉道:「我是想让世人都能见到你示化的真容。」遂令画师依样图画。昼毕,衣蒲童子顷刻不见。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凉山,在山西省五台山市东北部,方圆五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唐代华严宗的澄观根据《华严经》提到东北方清凉山和《文殊陀罗尼经》提到的中国五顶山为文殊菩萨住化之地的内容,确立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自此之后,关于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故事流传极广,上面提到的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文殊菩萨事略介绍(法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