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五頂山即山西五臺山。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清涼山,現有文殊菩薩與其眷屬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清涼山亦即五臺山。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與竺法蘭二尊者以天眼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若有人以至誠恭敬心朝禮五臺(不是喧嘩吵鬧的豪華旅行團),文殊菩薩親迎八百裏,離去時又親送八百裏。可有證據
有:
虛雲老和尚四十叁歲時,由普陀山開始叁步一拜,一直拜至五臺爲止。途中遇大雪缺糧,饑寒交迫,昏倒于草棚數日。文殊化成一丐姓文名吉,烤火煮黃米粥令食,得暖氣複蘇。草棚離五臺何止八百裏,實二千余裏。
數月後,老和尚又病倒于黃沙嶺山頂一無遮蔽之破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但是四周無過路行人。老和尚惟有萬緣放下,瞑目待斃。忽然深夜蒙眬中又見文吉。文吉爲其喂藥,換洗汙穢衣服,煮黃米粥。及後文吉伴送行程,一路上爲老和尚背負行李,張羅飲食,使老和尚心不二念的拜至太谷縣難相寺,因事緣與文吉暫別。
文吉曾言:「五臺山人皆識我。」老和尚拜至五臺後遍問文吉其人,無有知者。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
文殊般涅槃經說:「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或處小兒叢,遊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爲老病。及現饑寒苦,處方而求食。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爲說波羅蜜。」
唐貞觀年間,有一貧士居于天臺始豐縣西七十裏寒岩中,因以名寒山子。他衣衫褴褛,面貌枯悴;以桦皮爲冠,曳大木屐;常到國清寺拾取殘食。
時國清寺有拾得者,他是寺僧豐幹禅師行化至赤城道側,聞嬰兒啼哭聲,把他拾起攜回寺中養育,故名爲拾得。他在大寮(寺院中的廚房)當洗滌的工作。他把巨竹斷爲數截,每天把衆僧的殘食菜滓放入竹筒內,若寒山子來,即把竹筒擔負而去。
寒山常提詩于山林間,或時經行于國清寺廊下,或時叫喚。寺僧不耐煩,以木杖驅趕他時,他則呵呵笑的緩緩徐步退出寺外。有時他又在大寮助拾得洗滌的工作,衆僧均視他二人爲瘋狂之士。
時有候補官闾丘胤出任臺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突患劇烈頭痛,屢醫無效。恰巧豐幹禅師雲遊而至,把他的病治愈。胤在感恩之下追問寺中尚有高人否
豐幹說:「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賢。」
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師說:「他們倆是瘋癫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胤認爲不可,知客師無奈,引胤至大寮。胤見二大士立即伏地頂禮。寺僧驚怪,寒山拾得二人即笑傲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說:「豐幹饒舌!彌陀不拜,禮我爲何
」遂縮身入岩穴內,曰:「汝等各各努力!」言畢,其穴自合。二人自此遂不複出,豐幹亦從此不回國清寺。
原來豐幹禅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一佛二菩薩出現于國清寺,但是又有誰認識他們呢
昔日釋迦佛曾命當來諸出家弟子不得隨便現神通,若爲救人命,或爲其它大因緣而不得已現神通者,現後必定要離開此世界。此舉是爲免未證得無生法忍之弟子初得神通時起大我慢,以神通求名聞利養,壞自己的修行。且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附件,在佛教來說,無甚稀奇。佛弟子修行不是求神通,乃是求了生死,故佛弟子不以神通爲最終目標。
豐幹禅師及寒山拾得雖是佛菩薩應化,亦以身作則不敢有違佛製,于身份既經泄露後立即離開,或再以第二種身份再來應現世間。
胤收集寒山之詩頌凡叁百余首,撰成寒山詩集,並附錄豐幹詩、拾得詩,合稱爲叁隱集。寒山詩多爲五言律,有奇骨、清韻、雅致。脫出六朝間豔麗绮靡之流弊,專呼號心靈之活動,可謂開千古一家之流風。
贊曰:世人見汝如瘋如狂
汝見世人可笑可傷
高歌松下抵掌路傍
豐幹拾得戲幻一場
五臺山的一個傳說:清涼石
北嶽山脈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形成一塊方圓五百余裏的地方,這便是國內外聞名的五臺山,山區以臺懷鎮爲中心,分成臺懷、臺內、臺外叁個層次,像叁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在這個奇妙的同心圓內,布滿了一座又一座大小寺院。那披著青松與白楊的岡巒,那映著鮮花與綠草的山泉,那陣陣松濤和悠悠的鍾聲,那綠茸茸的草地映襯著古廟琉璃瓦上的夕陽,那從山谷吹來的習習涼風使這塊小盆地的溝溝窪窪裏,到處都有美的色彩與施律,形成一個遊覽與避暑的勝地。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臺山並非現在這般模樣,也不叫五臺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砂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開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裏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裏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爲他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爲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
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別禮,飄然而去了。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臺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後,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于是,這條山谷命名爲清涼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
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尋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臺;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亂七八糟,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岩的兩座巨大的山岩之中。衆龍剛鑽進岩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岩合並,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衆龍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岩窟又叫朝龍洞。傳說朝拜者所見境界不一樣,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則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臺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臺山”的說法。
這個傳說已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米,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雲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衣蒲童子
宋神宗時,太尉呂惠卿學通內外,曾注《華嚴法界觀》,又以新意釋解《莊子》。後因戍邊來到山西。一日閑暇無事,呂太尉忽然遊性大發,便帶上幾位隨身侍從,至五臺山遊覽勝迹。一行人邊說邊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路向中臺登來。等到幾人上了山頂,天氣突變,原來那朗日青天忽然雲霧四合,狂風驟起,閃電裂空,暴雨傾盆,聲貫林壑,震耳欲聾。呂太尉一行人嚇得驚恐萬狀,禁不住爬在地上觫觫發抖。正在此時,空中一道閃電放出,照徹天地,幾人不覺擡頭仰視,忽見天空雲層半開,一物狀若虬龍,于雲海中奔騰。呂太尉等人更是驚恐不已。好在山中氣候變化快,一會之間,已是麗日當空,雨過天晴。
呂太尉等人尚未來得及從地上爬起,忽見有一童子快步走來,頭披長發,遍體漆黑,自足至肩,裹蒲草爲衣,袒露右肩,手執梵夾佛經。
童子走在路上,忽見前邊地上爬著幾個人,渾身濕透,臉色蒼淒,顯然是剛受了驚嚇,其中一個作官員打扮。
童子遂上前問道:「官人見到什麼了,竟被嚇到這種程度?」呂太尉回答:「想必是前世作了惡業,叫我遇上了場嚇死人的大雨。」童子說:「下雨有什麼可怕,這不是全過去了嗎?官人到五臺山來,是有什麼祈求吧?」呂太尉回答:「是想見見文殊菩薩的勝迹。」童子問:「你爲什麼想見文殊菩薩?」呂太尉答:「我曾讀華嚴,因其意旨深廣,有些地方我理解不了,故而想見文殊大士,希望他能指點我一二。果能如此,我或許可以爲《華嚴經》作些注釋,使之流傳于世,啓悟後人。」童子說:「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看先人的注釋就能明白。如《十地品》,原來的釋文不過幾紙。現在卻枝蔓橫出,注釋多達百卷,本欲诠解佛意,卻與佛意越來越遠了?實在是支解佛意,弄得佛教支離破碎。」
呂太尉道:「若看形貌,你不過是一個童子而已,怎敢如此大膽,呵斥前輩高僧呢?」童子笑道:「官人你錯了。此間的一草一木,無非是文殊勝境。對人來說,只要日常取用,遇事不迷,那便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何必要以凡情擾亂思慮呢?那離佛的境界差得實在太遠了。」呂太尉一聽,心中略有所悟,知道自己錯了,連忙頓首下拜。拜畢起來,只見童子已變作文殊菩薩形象,跨上青毛獅子,隱到雲中去了。
呂太尉這才知道,自己遇上的衣蒲童子竟是文殊菩薩。他懊悔不已,心神恍惚,抑郁回到家中。家人見呂太尉心神不定,忙問何故?呂太尉告知所以,然後又說:「我欲竭誠悔過,思欲再見衣蒲童子。」遂置辦香火供品,旦夕供奉不絕。過了很久,忽見衣蒲童子出現于香火之上,呵斥道:「想不到你竟這樣貪著形象。」呂太尉道:「我是想讓世人都能見到你示化的真容。」遂令畫師依樣圖畫。晝畢,衣蒲童子頃刻不見。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涼山,在山西省五臺山市東北部,方圓五百裏,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山。唐代華嚴宗的澄觀根據《華嚴經》提到東北方清涼山和《文殊陀羅尼經》提到的中國五頂山爲文殊菩薩住化之地的內容,確立五臺山爲文殊菩薩道場。自此之後,關于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故事流傳極廣,上面提到的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文殊菩薩事略介紹(法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