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太虚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辩才海,指四无碍辩等。合于诸法真理之行趣,曰理趣。

  子八 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一念通于三世,曰三世一念。一念心中想到过去无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心中想到未来无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脱离现在一念,并无过去、未来,故过未无实,依于现在一念。此现在一念,缘过去、未来无数劫,而其前后次第仍然不乱,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脱、威力三种佛境界,即佛净土也。依颂皆可作观想,一念遍入三世,所谓

  尘互遍,劫念圆融,即法界观也。

  子九 承事请佛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

  ,一方尘

  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照世灯、即佛。成道等,即指八相成道。

  子十 速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佛具十力,此广为十二力。摧灭一切烦恼,指佛断德。

  癸二 总结十愿

   子一 总结前十

  “普能严净诸

  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严净,庄严清净也。国土为共业所成,能率大众共修行善业,曰净佛国土。颂首指依报,第二句指正报。依第一义说法,曰善能分别诸法。

  

   子二 结归二圣

   丑一 结归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

  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别言之,曰十大愿王,即此十愿;归结曰普贤愿。如来长子,明普贤为一切因行无不圆满之最高位菩萨。故普贤行为究竟圆满之因行。

   丑二 双结文殊普贤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欲发此大愿,仍待智慧去了解。依解方能起信,依信方能发愿,故归功文殊师利之大智慧。所谓依慧生信,由信发愿也。文殊师利、梵语,又曰曼殊室利,译言

  妙吉祥,亦究竟位智慧最胜之大菩萨。善财童子首参文殊,即表得般若智;此般若即初闻法得文字般若。文殊菩萨以般若启导初发心六千比丘已,又开导善财,使发菩提心,遍参一切善知识。最后参至普贤,其功在开发理解,依普贤成就清净愿也。发大愿之目的,在成菩萨行。此经即明依文殊之胜解而求普贤之胜行,所谓以文殊之解为标准,而达普贤行之目的也。

  善财依文殊已发菩提心,但不知如何修行,故参诸善知识。即依文殊胜解之勇猛智,深解常得现前,故修学诸行也。般若分三:曰文字般若,依文字起信解。曰观照般若,依观起行。曰实相般若,依智证真。智慧解脱烦恼,降伏魔邪,故曰勇猛。

  庚二 颂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下,表生净土之功。以上皆为孤起颂,别颂十门分八段竟。

  戊二 总结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以上正颂大愿竟。

  丁二 赞经胜德

   戊一 校量闻经德

  “十方所有无边剎,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

  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戊二 显余众行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即常远离恶知识一偈,颂增上果。次一偈、颂等流果。又次一偈、颂士用果。又次半偈、颂异熟果。又次半偈、颂离系果。第六第七总颂胜德。含识,即指有情也。

  丁三 结劝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文同长行,摄入一念,无不圆满。

  丁四 总结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前二句能回向,末二句所回向。

  丙三 结赞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此普贤说偈已竟,如来为之印定也。契理契机,故双称善哉。文至此,为全品之正说行愿竟。

  甲三 总结流通分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

  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晋佛陀跋陀罗译此经有六十卷,于入法界品文不全。唐初实叉难陀译此经有八十卷,于善财见普贤赞佛德毕,无流通文。唐之中叶贞元年间,译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即入法界品。而此末卷普贤愿文,唐初未有;后代流通本,因加入此品,共成八十一卷,而全经乃有流通分;故此段是全经之流通分,不惟此行愿品之流通分也。佛为法会之主,菩萨等为助伴,故此经又名不思议解脱法门,而结成法会诸部众之信行也。文殊有其眷属菩萨,及在佛华严会所化六千比丘等众。文殊表般若,为佛功德母,故首列之。弥勒为九百九十六位贤劫菩萨之上首,曾经受记,在此土当来补处成佛者。所以文殊、弥勒为释尊大乘弟子之上首,大乘经典亦由之结集也。普贤则为一切十地后心灌顶位菩萨,及十方一切菩萨众之上首。印度之太子,受皇位时,取四海水以灌厥顶;此曰灌顶,以太子喻等觉菩萨也。此经正为菩萨而说,故先列菩萨众。次列声闻众,统摄缘觉。舍利、是鸟名,即鹙鹭,弗者、子也。母名鹙鹭,以母名子,故云鹙子。目犍连、此云釆菽氏。此二为声闻众上首,故特举之。而八部亦各有其统率领导之世主。是诸众等,悉皆信受奉行,即流通佛化于世也。

  显要旨

  一 诸法实相不可说而说缘起之所成

  诸法离言自性,惟是无分别智所证,非思想言说所能到。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成唯识云:“假智诠不得诸法之自相”;皆明此义。故唯从缘起所成以说之。缘之所成,遍于诸法,而能起之缘约为四: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是也。从缘所生之法相曰缘生。心法、四缘生;色法、增上缘及因缘所生。观一法生,遍一切法皆是能起之缘,则缘起义亦不可说。故从能起缘以说明诸法,要在诸缘中择取其胜者为根据点以讲明之。由其择取之根据点不同,遂成多种之缘起见。今以四缘纶贯诸说:

  甲、因缘之缘起说:即是阿赖耶识缘起,又可名一切种缘起。以非现行之阿赖耶识能缘起,乃阿赖耶识所持之一切种子为能起别别诸法之别别亲因也。譬一茶杯,从土亲办茶杯体,土对茶杯,可喻亲因,故成因缘义。色法现行,由色法种子生。各各种子。亲办各各现行自体,即为一切种缘起义。

  乙、所缘缘之缘起说:即所谓真如缘起是。真如不为他法生,亦不为缘生他法。真如应不可说缘起,但昔人说真如缘起,义亦可通。以真如是无分别智所知境故,亦是应可知境。换言之,即是所缘缘也。于此真如所缘缘上迷而不知,即成所知、烦恼二障及诸染法;从此真如境上如实了知,即成根本、后得二智及诸净法。所以真如为迷悟依:依之而迷,依之而悟。故从所缘缘上可说真如缘起。

  丙、等无间缘之缘起说:等无间缘即开导依。同类心心所聚,后一剎那心聚之得生起,由前一剎那心之避开而引导。由前一

  那心为避开引导缘,而生起后一剎那心,是为等无间缘缘起。从见道位前说世间有漏善之极位为世间第一位,以与出世间无漏善邻近,此前一剎那有漏善等无间缘,能引导起后一剎那无漏真见。成唯识论上说:“有漏无间无漏智生”,从真见道入相见道,得无漏心位,得再从无漏心之等无间缘上起有漏心,故论又说:“无漏无间有漏识生”。此有漏无漏无间生之等无间缘起义,由不觉而生觉,亦可由觉而起不觉,所谓如来藏缘起义。丁、增上缘缘起说:又有三:谓六大缘起,十二有支缘起,法界缘起。第一、六大缘起:一切色法皆依四大,名能造色。但非谓色、声、香、味、触皆从四大所生,以四大亦即触法一分故。然其余所造色,皆依四大为基础而现起,故四大为余色法之增上缘,而并非因缘。空大、谓无碍性,分谓假法及虚空无为,皆摄归于此。以无碍故,得成诸法变化生灭,亦属于增上缘。识大、统括现行心心所法,一切法皆识心所了或心识之变相,亦是从增上缘以明。故六大缘起,为从增上缘所说之缘起义。第二、十二有支缘起:无明、为十根本烦恼,亦为遍于诸烦恼之烦恼。行、即指从无明等烦恼所发有漏业,思心所是业之自体。余亦一一皆从心心所自种子而起现行。谓缘起者,并非无明为亲因缘而产生于行,乃是以无明增上缘而资发行耳。无明有资烦恼而发生有漏业之增上力故,曰无明缘起行也。此有漏行能摄植第八识种,感当来世真异熟识,曰行缘识。如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乃至触缘受、爱、取、有、生、老、死,皆是增上缘义。此十二支缘起溯缘无明,专说有漏法之缘起,亦可谓之无明缘起。第三、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有“尽一切法之量界无不为能起缘”义,是故亦云无尽缘起。而四缘中以增上缘最广,除去上说三缘所余一切缘,皆增上缘摄。故若依一切现行法为缘,说为法界缘起,恰与增上缘缘起义相当。然若以现种相性之一切为法界起义,则法界缘起──不但增上缘缘起──为总摄四缘而说缘起之缘起义矣。

  上述诸缘起说,以法界缘起说为最周圆;而最精细明确者,则为一切种缘起。

  

   法界缘起最圆满者,以说一一法皆四缘所起,无异说每一法为一切法而起;一切法又为每一法而起。佛华严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明此缘起义。故佛华严法乃从法界缘起之所成。

  二 果分功德不可说而说因分之所显

  果海离言,所谓圆满圆满,平等平等,所以果分不可说;而但可从因分上所显之果分功德以说之。故一切经之所说者,不出从菩萨位心境上所见佛功德而说,从二乘位心境上所见佛功德而说,从六凡位心境上所见佛功德而说。菩萨位又有从十信乃至十地。位位心境上所显佛功德。就心所显有高下深浅之异,故诸经所说法,有其大小、偏圆。佛华严中所显佛法,则以九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二乘、一切菩萨之心境上修证所显之佛功德,各各皆融归普贤圆因所显佛功德;故每一行皆显毗卢遮那圆满功德。

  三 佛果因华互成妙严之佛华严义

  如前题中已说。

  四 依愿教修愿因而克愿果

  前三为全经之要旨,而此为本卷之要旨。依普贤之愿教,对十方微尘

  佛境界,勤发十愿为因;克成五果及往生极乐国之果,皆为愿果。昔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而成阿弥陀之佛土,今亦依普贤教发十大愿之愿因,克成愿果而生极乐。既生不退,终得满普贤愿,证毗卢遮那圆果也。(普照、余苍一、楼维克合记)

  (见海刊十五卷十二期)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太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