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记》佛有六即佛。有欲涅槃者、皆请住世、莫入涅槃。一理即佛。劝学佛法、令知自心即佛、即是请佛住世、不学无知、即是涅槃。二名字即佛。已学佛法、虽知自心是佛、不修观行、旋知旋迷、即是涅槃、劝修观行、即是请佛住世。三观行即佛。十信菩萨、虽修观行。不行六度万行、未见自性、即是涅槃。劝修六度万行、使见心性、即是请佛住世。四相似即佛。三贤菩萨、虽修六度万行、相似见性、不修加行、即是涅槃。劝修加行、转似成真、即是请佛住世。故三贤位后、有四加行。五分证即佛。登地菩萨、修证未圆、仍在涅槃、请彼圆修圆证、即是请佛住世。六究竟即佛。不请住世、即示涅槃、故须请佛住世。以上六即佛、皆请住世。又者各人智慧现前、即是佛住世。智慧不现前、即是佛涅槃。经文所请、究竟即佛也。以有及诸声闻缘觉、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皆劝请、莫入涅槃句、故知六即佛、皆当劝请也。经劫句、请佛住世之时也。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句、是别明请佛住世之意。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亦总结无尽。

  ○庚八释常随佛学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记》此牒名也。此下三愿、俱属回向、但若融摄、则十门皆回向也。别言则八、九、十、三愿属于回向。故偈颂中、第七愿后、即总标回向。三回向中、八即回向菩提。九即回向众生。十即回向法界。前二是回向别义、后一是回向普义。八九是别说二利行体。八属自利、九属利他。第十门、是别说所回善根、谓将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三处也。又此第八、同华严经十回向中等一切佛回向。

  ○辛二释相二壬初学本师二、癸初明所学二、一明因行

  《经》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记》明因行者明毗卢遮那佛因行也。说娑婆世界、应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毗卢遮那佛应说华藏世界、文隐略故。说裟婆隐释迦、说遮那略华藏、真应不二故。娑婆即华藏、亦即最中一世界种中第十三层之一世界。初发心称信相菩萨。信心之相、依起信论有三种信心之相。一者信自心本觉、是信佛宝。二者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宝。三者信上二和合、即是信僧宝。宝虽有三、仍是一心无相。还须借雕刻佛像、贝叶经卷、剃染具戒、事相三宝以显。故信事相三宝。依璎珞经有十种信心之相。「一亲近善友」、既信佛法、应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二供养诸佛」、既信佛法、应供养佛。「三修习善根」、既信三宝、当众善奉行。「四志求胜法」、胜法即涅槃、换言之、即求证自性真如。「五心常柔和」、有信心菩萨、心不刚暴、常常柔和。「六遭苦能忍」、能忍苦恼、而不怨天尤人。「七慈悲深厚」、信真如体同故、慈悲深厚、利益众生。「八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宝、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觉自他平等。「九爱乐大乘」、大即一心三大。乘者喻也、信而不爱、何能修证。「十求佛智慧」、发菩提心、誓成佛道、或三或十、开合不同、无非信心之相也。精进不退者、发菩提心、愿成佛道、须向成佛道上行去。有进无退、决定成佛。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乃至一举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如造佛像者、一雕一锯、无非成佛。你我学佛法人、参禅念佛、诵经持咒、皆当精进不退、念念成佛。诸佛因地、为重法故、不惜身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其量之多、积如须弥。」身命为人难舍者、以有志愿之鼓励、故亦不难。如为区区名利而走险者、尚能牺牲身命、何况为求广大菩提、有何难舍。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释迦牟尼佛、因地为最胜仙人时、修慈悲观。但悲无智、无以度生。遂到处求佛法、发愿能施以佛法者、即以身命供养。来一天魔、佯谓能说佛法。须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方为说法。最胜仙人欢喜不已。回想过去生中、不知无益丧了许多身命。今为佛法而舍、固所愿也。遂剥皮析骨刺血。魔固不能说法、见最胜仙人果肯舍身命、便即隐去。最胜仙人仰祷十方诸佛。我以诚心求法、惟愿大慈、为我说法。即感东方三十二佛土外、净明王佛、来说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以得佛光照故、皮肉完好如故。得大辩才、千生常行教化众生、千生后、生净明王佛土、亲近净明王佛。以重法故、得此感应、此约事说也。再约理言之。修观行、观色身、无非父精母血、与业识因缘和合而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作空观、即将我空观法、写于身上。再观五蕴诸法、但假名而已。作假观、即将假观法、写于身上。再观空有不二、即将中道第一义谛法、写于身上。是故约理、人人皆可做到、观行得三昧时、剥皮析骨刺血、事上亦可做到。果能不爱色身、即得法身。不着识心、即得慧命。不惜身命、以重况轻也。难舍之身命既舍、故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无有不能舍者。及余一切难行苦行、无有不能行者。

  ○二、辨果用

  《经》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曾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记》八相成道。皆果上之用也。初句举一成道。末句举一涅槃、以该八相、「种种神通变化」、皆八相成道义。「种种佛身」者、或现大身、或现小身也。处「种种众会」即下五类道场、皆果上利生之用。「眷属」者、菩萨乃至小王皆有眷属也。「剎利」、四种姓之一、国王种姓也。「婆罗门」、净行种姓也。处于如是种种众会。「如是」亦指上五类道场也。「圆满音」者、佛一音演法、众生随类得解、成熟众生也。

  ○癸二辨能学

  《经》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记》如上遮那如来一切因行果用、普贤菩萨皆愿随学。

  ○壬二例一切

  《经》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记》以毗卢遮那佛为比例、毗卢遮那佛一切因果、我皆随学。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若因若果、我亦皆愿学也。念念中学十方三世佛因及果、此普贤之所以为普贤也。会观想者、学一佛即是学一切佛。第一礼敬诸佛、乃至第十普皆回向。随力随分、皆随佛学。每日上殿过堂、听经学戒、心心念念学佛无间。佛因圆满、佛果亦圆。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结说无尽也。

  ○庚九释恒顺众生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记》此牒名也。「恒顺众生」、即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也。顺众生根性而利益之。众生有五性、即阐提性、不定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菩萨亦在九法界中。对九法界众生、皆要随顺。顺空有不二、自他不二也。言空有不二者、如上所云。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中作空观观己身。今观一切众生性空、性空故相亦空。次作假观。空非断灭、而有九法界之假相。空有不二、即是中观。顺空有不二、即顺中道。观自他不二、亦顺中道也。中道常住、故常随顺。顺有即是顺生死。顺空则不能度众生。又偏顺有、即不能自利。偏顺空、则不能利他。顺自他不二空有不二、是普贤菩萨之随顺。否则不偏凡夫、即落二乘。

  ○辛二释相二、壬初正明二、一所顺众生

  《经》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记》所顺众生、除佛法界、九法界众生皆是所顺。顺者、顺众生善恶根性而度之也。佛一切契真、故应常随佛学。众生有善有恶、恶固不应学、善亦不可学。世间善恶、俱违真故、只可顺而度之。众生种类、差别甚多。有胎、卵、湿、化四生、各有种种类类。楞严经云、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以上受生差别。或有下依止差别、人类依四大而生住、夜摩以上诸天、依空而住。依卉木住。如花神树神之类。生类乃至威仪、各有种种。有竖生横生者。相貌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族有贵贱。名号各殊别、性情有刚柔、知见有邪正。欲乐有善恶。意(即心)行有定散、威仪有静动。种种衣服下、受用差别。乃至下开众生种类、有色即色界、无色即无色界、有想即有观想、无想即无想天、菩萨慧眼、将一切众生照在一心之中。故曰众生是菩萨心中众生、故恒顺教化。又智慧心遍法界知佛是自心中佛。故常随佛学、恒顺众生。

  ○二正明随顺

  《经》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