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记》此正明菩萨之随顺也。「如是等类」、承上启下、谓我普贤皆一一随顺而转。「转」者、即起观智也。随顺众生而起观智。观一切众生性相皆空。而非断空。即空即有、自他不二、同一中道。既自他不二、则种种承事供养众生、即是承事供养自己。如敬父母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师长有成就教育之恩。佛法师长为法身父母、尤应尊敬供养。阿罗汉乃至如来、超略辟支佛菩萨、皆为出世圣人。为世间大福田、安得不承事供养。「等无有异」者。称性而观、不生分别、平等供养也。平等不分别、即是平等智。众生有病、「为作良医」。有身病则治身病、有心病则治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有事有理。约事、走险道是失道。约理、走生死道、不走菩提道、涅槃道、是失道。「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无明黑暗中、为彼说法、即是施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约事、指示伏藏金银。约理、不知修行者、令学佛法、便得宝藏。今知自心之大方广、即伏藏也。

  ○壬二征释二、癸初令佛喜二。一征二释

  《经》阿以故?征也。向下释。菩萨若能随顺众坐、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记》征意谓生佛各别、何以顺众生能令诸佛欢喜。又诸佛固应顺、众生多有造业者、何以亦顺。答意顺众生即是顺佛。尊重众生、即是尊重如来。又不惟佛喜、众生本来是佛。众生欢喜、即是佛欢喜。又佛心如大海水。众生为佛心中众生、如海水现众生影、影水同一咸味、犹生佛同一实相。海水中所现众生。无名姓骨肉等相、若必计有众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计执。生佛本自不二故。

  ○癸二增大悲二、一征二释三、初法

  《经》何以故?此征也。向下释。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记》此一科恒顺众生、增长大悲也。上云顺众生即是顺佛、得佛欢喜。此科征意、谓生佛悬殊、何以顺众生即是顺佛。答意。佛以大悲为体、常悲众生、故顺众生。即同佛悲心、得佛欢喜。诸佛如来之果、所以成者、以大悲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由是观之、更显佛与众生自他不二也明矣。菩萨自未成佛、因生悲心悲自。他末成佛、应生悲心悲他。既是众生、必定有苦。纵无分段苦、亦有变易苦。自他皆如是、故自悲悲他。然有悲无智、无以救众生。故曰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即觉心、自觉觉他也。菩萨与众生早已打成一片。故能自悲悲他、自觉觉他。佛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在佛分上、一成一切成。然在众生分上、还是生佛隔绝、此义若能常常思维、即可渐渐打成一片。

  ○二喻

  《经》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记》「旷野」。即旷大野外、无人烟处。喻生死旷野、无依无赖。「沙碛」者。草木不生、百谷不长之地。喻人在生死道中、不长善根、沙碛虽不生百谷苗稼、而有大树王之根、伏藏于内。根若得水、便可生长。喻生死道、虽不生善根。人人本具之大方广、伏藏于八识生灭中。若浇以法流之水、便生菩提之树。诸佛大悲心、即法流水也。开示众生本具之大方广、即菩提树根、亦即佛之知见。以得佛大悲水故、树及枝叶华果俱长矣。枝喻慧、叶喻定、华喻菩萨行因、果喻菩提妙果。

  ○三合四、初正合法

  《经》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记》「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此总合也。生死喻旷野。菩提喻树王、迷悟之别耳。迷为众生、悟成树王。树根即众生者。不观众生之相、而观众生之性。众生之性即佛性、故众生性即菩提性也。「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者、谓从众生修成故。「饶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种性、依法修行故。众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树根。佛喻树王。法喻亲切。但要见着众生之佛性树根、见得真实、自然能向树根浇水。如念佛要望树根念。参禅要望树根参。习观要望树根观。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不望树根参禅念佛习观、即是盲修瞎炼。然树王须因圆果满故难见。树根依于教典、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虽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树难以长成。此是修行者人手紧要关头、宜特加注意、不可轻忽。

  ○二重征释

  《经》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记》征意。何以利益众生自己成佛。释意。自他本自不二。故利他即是利自。以上有三层征释、故曰重。一者何以顺众生能令佛喜。二者生佛各别、何以顺众生即是顺佛。三者何以利他即是自利、皆随征随释矣。

  ○三反结成

  《经》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记》成佛之本因是众生。故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四结示令知

  《经》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记》人人皆可为善财童子。对于普贤菩萨所说之语、要承当起来。平等心即见自他不二之智慧心故。因此之故利益众生、自即成佛。一成一切成。决无手已成佛、足仍为众生之事。以大悲心随顺众生之性、此非习惯性、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中之中道实性也。「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现在众生即未来佛。故随顺众生、「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辛三总结

  《经》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结说众生无尽、故随顺亦无尽也。

  ○庚十释普皆回向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记》此牒名也。普皆回向、回向真如、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此三皆普遍一切处、是所回向之处普。又者以前九门所有遍法界之善根、而为回向、是能回之善普、故曰普皆回向也。

  ○辛二释相二、壬初明所回善根

  《经》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记》从初礼敬乃至第九恒顺众生所有功德、尽以回向法界众生。而自分功德不惟不减、且更扩大矣。

  ○壬二正明回向二、一愿离苦成善

  《经》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记》愿一切众生离二死苦、成究竟善。「尽法界虚空界众生」者、即尽真如实际心及虚空中所有众生也。众生欲行恶法、皆悉不成者、有二义。一者菩萨说法教化、自然不敢作恶。二者有不可思议菩萨暗中加被、令恶业不成、善业成就。反上可知、以诸恶不作故。「关闭诸恶趣门。」众善奉行故。「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开」者开导、「示」者指示、开示众生心中人人本有之涅槃路也。纵一时不得涅槃、亦不失人天正路。

  ○二发心代苦

  《经》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记》普贤菩萨谓若有众生因造恶业、我愿代受其苦果、而令解脱、以至究竟成佛。此心人所难发。因无广大心、无成佛意、故不能代苦。若欲成佛、必能度众生而代其苦。代苦有七种义。一者「悲心好乐故」、世人往往有以情爱代苦者。菩萨以同体大悲代众生苦。悲胜爱已可概见、况同体乎。二者「作增上缘故」、菩萨修诸苦行、破除身见、为众生所羡慕作增上缘。如如来雪山六年苦行之类是也。三者「留惑润生代苦」、能了生死、为度众生不了生死是也。四者「杀恶众生代苦」、如众生欲作大恶、菩萨杀之。自堕免彼堕故。五者「处恶趣代苦」、如如来往劫大旱时、变为摩竭陀大鱼、以肉施众生等事是也。六者以「称真之愿代苦」、以称真之愿、潜至称真之苦、即为代苦。七者「自他无异故代苦」。以法身同故、彼苦即我苦。然与菩萨有缘者、得菩萨代苦。又者、有可转之业可代。其有不可转之业、受苦不知悔改者、不能感应道交故、非菩萨不代也。

  ○辛三总结

  《经》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总结无尽如上。

  ○戊四结益令知

  《经》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记》此结十大行愿利益、令善财及众生知也。以行填愿、故愿得具足圆满。未修菩萨依法修行、即可随顺趣入。未证入时、先随顺而后趣向证入。成熟约证入说。成佛善根、人人本具。理具还须事造、方得成熟、成熟即解脱也。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成就也。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华成就也。有如是利益、是故普贤菩萨呼善财曰、善男子。汝应如是知也。以善财代表无知众生耳。

  长行三科中。一正示普因已竟。

  ○丁二显经胜德二、戊初校量闻经德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