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记》「经」即法也。显经胜德、即是显法胜德。法即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初两行文所施之物也。人天最胜之乐、即五欲之乐。以尔所尘数七宝及五欲之乐、而施尔所尘数众生。又以尔所「上妙七宝、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如上所说功德为能校量、以校闻经功德。「若复」下所校量也。以闻经功德分为百分之一分、乃至分为一优波尼沙陀分、而布施功德不及闻经功德之一分。文虽如是、义在教人以法为师耳。
○戊二显余众行德二、己初总明法行略说功德
《经》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清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记》显余众行德有十种、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法即十大行愿。行即书写乃至修习十行也。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信自、即理三宝为因也。信他、即事三宝为缘也。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秉受于心、执持不忘、乃至书写、超略余行也。略说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学此法门者。信心未生起、故难信及此教。有等不学教之人。但执佛法无多字、何用学教。妄说行持即得。此乃权实不俱。故偏于恶取空边。所谓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恶取空、即无方便慧。或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
贤首大师有十门料拣闻教利益。
一「舍教师心、巧伪诳惑」:背舍佛教、以自心为师、自诳诳他、自惑惑他。二「背教质直、苦修无益」:虽无诳惑、本色直爽。以背教故、盲修瞎炼。三「习教不解、以求名利」:学教不解教义宗趣、故傍佛以求名利。四「逐文读诵、直心无益」:读而不解其义、故不得益、而得种福、然不可不求解。
前四全不可依。次五从浅至深、随根悟入皆革凡成圣之方便。第十、一门。方为究竟。
五「读而分解、多读少修」:随力随分、少修非完全不修。故不致落过、有少许功德。六「博文约义、取义专修」:博览三藏十二部经典、而收义甚约。知惟一心法、取意而专修之。七「得意唯修、不复寻言」:得意即修、不复讨论文字。古时宗门大匠、必有得意之善根、不须闻教。如六祖大师不识字、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以上六七二门皆判入顿教之机。八「得旨称性、依教修行」:旨即义也。义是教中之义。全法即性、不同弃教。学教即修行、即行解不二也。九「持教观理、不滞不着」:理即真空理。持教不碍观理、观理不碍持教。十「理教俱融、合为一观」:此门方为究竟、即教即理。三藏经教、是标月之指、不可执指为月。此语为执教者说、若定要教外得旨、则闻经证果者、皆诳语耶。
依前四门而行、是自害害他。依次五门修行、从浅至深、随根性悟入。革除凡夫之心、转为圣人之心。末后一门、方为究竟。如是修之、即等同普贤菩萨。学佛法人之病甚多。或弃教师心、而以法门诳入。或背教苦修、不得实益。或习教不解、依傍佛法、而求名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只徒捏着鼻子哄眼睛、生死如何能了。有深信心者、决不自骗骗人、而得进步。既得进步、自能除障。五无间业者。「一受生无间」犯五逆罪舍此报身、不间隔时分、即受地狱果报。「二受命无间」地狱化生身受苦、死一身又化一身受苦。「三身遍无间」身称地狱之量、一人亦满、多人亦满、各不相碍。「四受苦无间」忽焉铜床铁柱、忽焉镬汤炉炭、无时间断。「五受报无间」受地狱果报。当受一中劫(即廿增灭劫。)有此五无间业、闻此普贤十大行愿功德、速能除灭。有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能消除。恶鬼远离、则得善鬼之守护。修行之事、同是一事、而功德不等。总要有深信心。稍有虚假、即不得益、莫谓佛法不灵。
○巳二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二、庚初举一行
《经》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记》此赞叹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功德之大。以功德大故、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偈、即有无量功德。偏举一行者。偏举诵之一行也。背本能诵即兼受持也。
○庚二广显众德三、辛初通明五果五、一增上果
《经》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记》增上果者。谓诵此行愿为因、果上遇一切善恶境、皆使此行愿功德增上。此果有二。一恶法不能障此行愿故。行愿得增曰增上。二善法能与行愿之力曰增上。又诵普贤行愿功德、即善法加增、是与力之增上果也。行于世间、无有障碍者。若诵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在世间修行、不为惑业苦三障所障、是不障之增上果也。
○二等流果
《经》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记》等即同类也。谓因果相等。因诵普贤行愿品、故圆满普贤菩萨所有功德、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之相。即普贤因、得普贤果也。
○三异熟果
《经》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记》异熟果者。从因感果、异时成熟、异处成熟、异性成熟也。如前生诵行愿之善因。今生受报曰时异。他处诵行愿之善因、此处受报曰处异。诵行愿是善性、所得果是无记性、曰性异。胜族即贵族也。依佛法说。以生佛家、常为佛子、胜他种族曰胜族。
○四士用果
《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记》士即是人。用者力用。如农人耕种工作、所得粮食果报也。约修行说。人以修行功用、所得果报、曰士用果。破坏恶趣、远离恶友、制伏外道、皆诵普贤行愿品之力用所得果报。
○五离系果
《经》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记》离系果者、烦恼能系缚法身慧命。今能脱离烦恼、即离系缚也。亦诵普贤行愿品之善果。
○辛二别明净土果二、壬初显法功能
《经》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记》谓诵普贤十大愿王功德、得生净土之果。不同偈颂、属净土愿。十大行愿是最大行愿、故曰愿王。人当舍寿之际、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临命终时、引至极乐世界。约华藏世界言之、极乐世界、不唯在一华藏世界中、亦即在一世界种中。学华严经人、有不善游华藏庄严世界海者、不愿生极乐世界、愿生华藏世界。岂不知极乐世界、仍在华藏世界正中之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中第十三层耶。娑婆在十三层。此层有十三主剎。即有十三佛剎尘数伴剎。极乐去娑婆只十万亿佛土、娑婆一个主剎、有一剎尘数伴剎。十万亿又岂在剎尘数外耶。所以要生极乐世界者有四义。一者、极乐世界即在华藏内故。二者、为令修行众生专心一处故。漫说一华藏、即一城犹有东西等分。三者、西方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有缘故。四者弥陀即本师故。又者生极乐世界有四句料拣、所谓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观音菩萨之方便生、而不言何处去生。二「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如普贤菩萨之方便引、普贤愿为一切佛法王子故、亦回向极乐。三「生亦决定生、去亦决定去。」如着相念佛之愚夫愚妇、执着去生极乐、与执着生娑婆、其优劣何啻天壤。四「生亦决不生、去亦决不去。」此有二类。一者不信佛法之人、二者已悟无生忍之人、法身遍满法界故。生即无生、去即无去。普贤菩萨劝善财及众生、诵普贤行愿品、求生极乐、方便引人离苦得乐耳。若就至极而论。法界之乐、是极乐也。一尘一毛亦法界。况一极乐世界、非法界乎。愿舍我法二执不违圣教量者、其善思之乎。
○壬二别明胜果二、初亦异熟果
《经》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记》别明胜果、即修普贤行愿胜因之胜果报也。报有现报、即现世果报。有生报、即来世果报。有后报、即久远果报。此生报也、又名异熟果、如前已释。到极乐世界、不但见阿弥陀佛、并见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诸大菩萨。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普贤菩萨行遍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观自在菩萨证耳门圆通、解六结、越三空、获二殊胜。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内中有疑难处、所言疑难者、普贤菩萨引导众生求生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上首弟子、到极乐世界固应见也。若此土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何亦得见。以菩萨已证法身、体普遍故、相用亦遍。法身大士、无处不现身、故无处不得见。有大福报故。色相端正威严。性具修显功德、悉皆得见。「其人」即诵普贤行愿品之人。因诵普贤行愿品功德、报终弹指之顷、即于西方莲花化生。自见从莲花化生已、即蒙佛授记、当来于某世界成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西方莲台有九品。今略说之。上品上生生因、发三种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即直心、直心正念真如、即念法身佛、此一念即念遍十方三世佛矣。此即智慧心培慧、深心乐集诸善行、即培福也。回向发愿心、即大悲心。以大悲心化度众生、即福即慧。具三心者、必生上品。复有三种众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亦得往生上品。上品中生者、能解大乘义理、深信因果。上品下生…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