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龙宫等。
十二显变:是从无而有,如灵山会上,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一一菩萨,皆百福庄严。
十三所作自在变: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随意自在,利益众生。
十四制他神变:佛菩萨定力,能制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辩才神变: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慧者,佛菩萨皆能施与。如利涉和尚,求观音菩萨乞无碍辩,结果得过人辩才。
十六能施忆念神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过去久远劫事。
十七能施安乐神变:佛菩萨以大悲力,拔众生苦,令得安乐。
十八放大光明神变:佛菩萨能放光明,照无量世界,如经言:「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无数世界。」
十地菩萨及诸如来,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种神变,故言:「起种种神变。」
「现种种佛身」,佛身总则有法身,报身,应身;别则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坚固自性身,福德庄严身,受用智慧身,作变化身,及净法界身等。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等。然则善财童子,所遇善知识,皆不离佛身。
华严经说佛的十身是:
一菩萨身:即八相成道的佛身,名正觉佛。
二愿身:愿生兜率天的佛身。
三化身:生于王宫的化身,名涅槃佛。
四住持身:亦即舍利身,谓佛灭后,分布舍利,住持佛法,名住持佛。
五相好庄严身,佛有无边相好庄严,是万行业因所感之功德,即业报佛。
六势力身:佛以慈心摄伏一切,名势力身,即是心佛。
七如意身:是对地前菩萨而现的如意身,即如意佛。
八福德身:佛常住于三昧,三昧是福德之最,因名福德身,即三昧佛。
九智身:佛之大圆镜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故智身即是性佛。
十法身:智身所明了的法身理性,尽空遍界,故法身即是法界佛。
从一至四是应身佛,从五至九属于报身佛,第十法身即是法身佛。故三身是十身之总,十身是三身之别。今言:「现种种佛身」,即是方便示现,从用而言: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从体而言,虽随类应现,不出佛身。成大菩提,示神通,起变化,现佛身,是显能教化之人,以下处种种道场,是显所教化之机。
「处种种众会」是总标,「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以下是别释,大众云集之处名众会,一切贤圣,一切功德聚合之处,名为道场。又弘法修行之处,名为道场。所以诸大菩萨聚修之处名:「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二乘圣人聚修之处名:「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转轮圣王」,是人中第一,千子围绕,七宝随身,统领四大部洲,广弘十善,相圆百福,足蹈千轮,名金轮王。银轮王管三洲,铜轮王管两洲,铁轮王管南瞻部洲。「眷属」,指各转轮圣王的亲属。
「剎利」,即剎帝利,是印度王族之称,「婆罗门」,译名净行,指出家或在家修行人言。齿德俱尊,上敬下归称「长者」,富而不贵,宅心仁慈名「居士」。「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以及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八种部属,「人非人」等,是概括八部以外的众生。
凡是菩萨、二乘、转轮王,人间国王,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聚会之处,佛即现身,而为说法;不但一音圆具众音,而且音声如大雷震,能令听法者,皆随其类各各得解,皆随其类各各得益,皆随其类各各惊醒迷梦,皆随其类为说三乘五乘,乃至一佛乘正法,令各各得成就其所乐欲。甚至应见佛入灭而得度者,佛即示现入于涅槃。故说:「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佛证法身,原无生灭去来,但为饶益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如释尊将示现入灭时,出大音声,普告大众,若有疑者,今悉可问。后于晨朝,面门放光,普照世界,大地震动,天人大众,皆来集会,佛出八种音声,普劝大众,莫大号哭,勿自乱心,即为说法,令众知身如电,无常迅速,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是语已,于七宝林,右胁而卧,头北足南,面西背东,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入于涅槃,是名:「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是明能学之心。「如是一切」,指佛初发心,至示现涅槃,于其中间,经无量时空,修种种苦行,因圆果满,成菩提道;示通现变,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成熟有情等自利利他的胜行,「我」是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一切行者,「皆随学」,即是发愿学习佛的一切胜行。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明随诸佛学。「如是」,是推广之词,普贤行愿,不仅随娑婆教主本师世尊毗卢遮那佛学,同时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学。因为一切如来,亦皆如毗卢遮那佛一样,发心修行,证菩提,现神变,处众会,说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随学」。
恒以觉悟之心,念觉悟之佛,谓之念念,华严经出现品中说:「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因此,一念觉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即诸佛出世,本此念念觉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随诸佛学。虽然说:「佛佛道同」,但这只是就佛所证的真理而言;至于诸佛的愿力,诸佛的悲心,诸佛的胜行,诸佛摄取众生的方便,则各有特色,皆值得学习。
但随诸佛学,非暂时性或间歇性学,而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学。学诸佛的愿力与苦行,学诸佛成菩提,现神变,处众会,成就众生。这种学习的精神,历久弥坚,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不但「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是总结常随诸佛学的行愿无尽。
9.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此是说明第九恒顺众生大愿的内容。恒是恒常,随是随顺,众生,包括法界六道四生,凡有心者,皆名众生。众生的种类无量,众生的数量无量,众生的根性,众生的嗜好亦无量,非佛的大智大悲,如何能恒顺一切众生?普贤菩萨常随诸佛学,学佛的大智,融通物我一体,自他无隔;深知圣凡虽异,其体实同,故能学佛的大慈,本同体的大悲,恒顺众生。并以其恒顺众生的经验及方法,开导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诸大菩萨,鼓励大众,发起恒顺众生的弘愿,实行恒顺众生的胜行。故名恒顺众生愿。
前常随佛学,是着重于自利,今恒顺众生,是偏重于利他。实际上,自利与利他,是息息相关,不可分隔的;特别是在菩提路上,往往由利他的行为,来达成自利之目的,也唯有自利成就,方能实行真正利他的弘愿。例如:菩萨发心广大,恒思饶益一切众生,自然从利他行为中,使自己增长善根,开发智慧,积聚功德,甚至觉悟成佛。成佛之后,更可以应身无量,尽未来际,度脱众生,是以自利利他是相因相成,不可或分。故前八愿,虽然看似属于自利,实则内容包括利他;今此大愿,恒顺众生,似纯属利他,但因恒顺众生,结果自己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自利。所以一个上求佛道以自利的菩萨,必然与之同时,下化众生以利他,二利并行,二利究竟,方能成佛。
利生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其中最容易摄受众生的,该是恒顺众生;否则,与众生意见相左,各走极端,又如何摄化众生?因此,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诸大菩萨,行菩萨道时,应发愿恒顺众生,不违众生嗜好,不逆众生意念,随之顺之,先建立良好关系及友谊,然后随缘教化之,所以随顺众生,非盲从附和,更非为众生所转,而是坚定自己的立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最终目的,是在摄化众生归向佛道。菩萨万行中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该是「恒顺众生」的原则,亦是恒顺众生最好的方便。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是出其所随顺的对象,尽空遍界十方三世中,一切诸佛剎土,其数无量,因名「剎海」。「众生」指四大五蕴众缘组合而生的有情,大法鼓经言:「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不增不减经言:「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海无量,其中所有众生,当然亦无量,此无量众多的「所有众生」,是指下文所说:三界、六道、四生、五类。四生,是胎卵湿化四种;五类,指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三界六道众生中,天及地狱,唯独化生。鬼道众生,地行夜叉,罗剎及鬼子母等是胎生,余皆化生。
人道与畜生,各具四生,如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是卵生;普通人是胎生,庵萝树女,从树之湿气生,劫初之人从二禅天下生时,皆是化生,故人道具足四生。畜生道中,龙及金翅鸟,各具四生。正法念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余鸟皆卵生,余兽皆胎生,是以畜生亦具四种生。
化生遍三界,胎卵湿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遍三界,唯除无想天及有顶天,无想天限于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亦唯指无色界的有顶天,三界六道,四生五类,皆由众缘和合而生的有情,故言:「所有众生」。
「种种差别」,是总标三界六道众生的差别相。「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下,是别释众生的差别。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佛剎海众多的世界无穷无尽,其中所…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