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供养如来。因为学佛贵在解行相应,若能说不能行,犹如说食数宝,终不得益。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提婆达多能记忆如来三亿品经,但未能如说修行,终堕恶道;周利盘特伽,仅受一佛偈,如说修行,终证解脱。故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一切智者,皆从精进修行中来,所以如说修行,该是成佛的基础,能如佛所说而行的人,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利益众生供养」,凡能增进他人物质或精神的享乐,皆名利益众生,或身受惠而享乐是利,心受惠而喜悦是益。唯识述记言:「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为利乐一切众生,如仁王经言:「常遍法界,利乐众生。」凡是佛弟子,能实践佛法,用实际行动,修持六度万行,饶益众生,令众生现世安乐,来世得益,畅佛本怀,才是真法供养如来。

  「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以慈悲心,随顺一切众生的心愿意行,运用四摄法的方便,摄取众生安置于佛法大厦,令沾法益。如维摩居士,以善巧方便,居毗耶离城,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散乱,智慧摄愚痴,是名摄取众生。凡佛弟子,能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以种种方便利益众生,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代众生苦供养」,诸佛菩萨,皆为怜愍众生苦恼,为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出现于世。故身为弟子,亦应该秉承佛菩萨的意志,尽一切精力,去解除众生苦厄,甚至代一切众生受苦。所谓:「但愿众生脱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如是尽形寿,甚至生生世世,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勤修善根供养」,善根,指人身口意三业所修之善业,固不可拔,能生长余善,名之为根。又善根指不贪、不瞋、不痴三种,以此三种善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亦是进取菩提的正因,能生长佛果功德,因名善根。十住毗婆沙论言:「善根者,不贪、不瞋、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大智度论说:「一切诸善法,皆从此三善法增长。」故佛弟子,能勤修善根,努力除灭贪瞋痴等烦恼,增长不贪、不瞋、不痴善根,长养菩提功德,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专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故凡能上求下化,负担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责任,不舍离自己的职责,即是法供养如来。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发愿成佛之心,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成佛,是名菩提心。」但佛道遥远,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何况菩萨道难行,若然发心不坚,遇上逆缘,便会退失。华严经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原本发心成佛,今因退失菩提心,反堕落作为魔鬼眷属,岂不可惜?是以菩萨应该时刻守护菩提心,勿令退失,所谓:「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凡能不离菩提心,勤求佛道,广度众生者,便是法供养如来。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普贤菩萨,提防一般众生,以为供养财物多,供养佛多,所得功德必多,但修事行,不修理观,喜爱有为,不修无为,因此,特别将事供养及法供养二者校量,以显示法供养功德无尽,事供养功德有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是指前文所说,常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上妙精品,供养极佛剎微尘数众多诸佛,当然功德无量,但若与七种法供养功德比较,则法供养仅一念之短暂,其功德已是财供养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是数目名,译言亿,玄应音义言:「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亿,」在华严经阿僧祇品说:「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俱胝,」然则俱胝该是一千万之数。「那由他」亦是数目名,大智度论说:「十万为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又翻译名义集言:「那由他,此云万亿,」「迦罗分」亦是数目名,慧苑音义言:「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算分,是用算术方式算出最微细之数。数分,是用数学方式数得出最微细之数字。「喻分」,是用譬喻可以形容得出最微细之数。「优婆尼沙陀分」,译为近分,是将一粒微尘,再分折为七分,而接近怜虚尘,是数之至极少。

  总显无论财供养其数如何大,如何多,亦不及一念修法供养所得的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极微细分之一。因为财供养是有漏因,虽大如须弥山,深如大海水,终有穷尽;而法供养是无漏行,称性而修,尽空遍界,无穷无尽;又财供养仅能资养四大色身,法供养能增长法身慧命,二利成就,当证菩提,是以诸供养中,法供养功德最大。

  善财童子再见文殊,文殊菩萨即告之曰:「菩萨有十种功德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三者平等利乐一切众生,四者以慈悲心,随顺摄取;五者以如来为力,随顺一切。六者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七者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八者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全无疲厌;十者常不舍大菩提心。若诸菩萨,具此十法,期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衣服名真供养。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复尊重是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法故。」此中言法供养,是偏于学习佛法,依法修行。但法华经及维摩经则说:若能以大悲心,平等布施,不分高下,离人我相,不求果报,即使财施,亦等如法布施,亦能成就真法供养如来。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是解释法供养,胜于财供养的原因。何以用众多上妙供养,常供养众多如来,亦不及一念法供养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因为一切诸佛,无不尊重法故,若能如前所说,修习七种法供养,便能出生诸佛,其功德当然非财供养可及。故言:「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由于财施有漏,法施无漏,财供养仅获世间短暂之福报,法供养可获出世佛果菩提,所以:「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结显广修供养行愿无尽。广大二字,指前文所说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衣服云,以及种种香,种种灯,大如须弥山,多如大海水等供养具。最胜二字,显普贤菩萨运心平等,普施一切,悲智双运,称性而修,故虽财施亦等如法施,达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的境界,故言最胜。

  此广大最胜的供养,是尽空遍界,广大无比,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且尽于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普贤行愿所修的供养,是称性起修,事理不二,是以法性无尽,此广大最胜供养亦无尽。

  4.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初二句总标,十大愿王中,第四种忏悔业障愿,忏是忏悔,悔是消除。梵文忏摩,译名请忍,悔是悔过,今华梵双举,名为忏悔。意思是:悔恨厌恶自己昔日无知,所作种种罪恶的行为;今闻佛法,知过而思悔改,专心一意,于三宝前,披露往昔的罪行,求哀忏悔,请三宝忍受其悔改之心。自此痛改前非,誓不再造,自然获得三宝加被,消除罪业,以免障碍进修善法,故名忏悔业障。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迷真逐妄,起惑做业,都曾经有犯罪的行为。根据因果定律,必招苦果,所谓:自作自受,绝对不能幸免。欲想避免自尝苦果,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忏悔业障。

  业障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烦恼可分根本烦恼及随烦恼;随烦恼又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及小随烦恼三种。大智度论言:「烦恼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烦恼障:烦恼令人心烦意乱,不知善恶,不分邪正,不明事理,不能修证菩提。凡夫因见思烦恼,迷真谛空理,障实智菩提;二乘圣人,因尘沙烦恼,迷于俗谛妙有,障方便智菩提;菩萨因无明烦恼,迷中道理,障真性菩提,故名烦恼障。

  业障:业障能系缚众生于九界升沉,不得解脱。凡夫由见思烦恼,造有漏业,障碍进修圣道,系居三界,不得实慧解脱:二乘因尘沙烦恼,造无漏业,障碍进修六度万行,系居化城,不得方便解脱:菩萨因无明烦恼,造亦有漏亦无漏业,系居实报土,不得真性解脱:总名业障。

  报障:众生由业力牵引,接受三土果报,滞留生死,不能证入涅槃。凡夫作有漏善或恶业,报生同居土,受分段生死,障性净涅槃;二乘作无漏业,报生方便土,受变易生死,障方便净涅槃;菩萨由亦有漏亦无漏业,报生实报土,受微细变易生死,障圆净涅槃;总名报障。由三烦恼,障三菩提;由三业障,障三解脱;由三报障,障三涅槃,故名三障。

  烦恼障是惑,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因业而受报;受报时再作业,再招报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是以生死不绝,苦恼无量。欲免生死轮回之苦,必须忏悔。

  今言忏悔,先忏烦恼障,因为烦恼是众…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