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佛,敬佛不见得会敬众生;敬众生没有不敬佛,这是一定的道理。对众生小小的善都能称赞,那对佛更没有话说,所以赞佛不一定能赞众生。供养也是如此,供养佛,他不肯布施众生;能布施众生必定能供养佛,所以我们要想十大愿王修到究竟圆满,是以众生为第一个对象。所以此地把众生当作树根,树王比佛菩提,花比作菩萨果位,果比作如来果位,菩提就是自己的菩提心。我们要想成菩萨、成佛,我们要从什么地方修呢?要从根本上去浇水,水就是大慈大悲,根就是一切众生,以清净慈悲恒顺众生,这才能成就。
那么说得最详细的就是大疏,这个本子在一般注解里面叫大疏,就是普贤行愿品大疏,几乎每一家的注解都离不开这个根本,所引用的慈舟大师跟谛闲法师里面许多引用的都在这个本子上,再看下面经文。“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也是一个假设,一个问答,问的意思是为什么利益众生就能够成佛,小注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意云”,意就是意思,“夫欲智慧圆满成就者”,实在讲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在祈求的,希望我们智慧圆满成就,智慧圆满成就是成佛;我们讲智慧成就是菩萨的地位,圆满成就是成佛。
何况这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耨多罗是梵语,上的意思;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所以合起来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里面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正觉,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算是正觉,正觉就是三菩提;菩萨是正等正觉;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别教的佛,也是正等正觉,只有圆教的佛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所祈求的,这就叫圆满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是圆满智慧。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呢?“必须自他无异”,你要在一切众生当中修平等心,心不平等,正觉都没有指望啊!不平等是迷,本来是平等的。不平等从那里生的呢?分别、执著上生的。一分别就有差异了,就有自他;再一执著,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那不平等了;我总要比他要高一点。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这是成佛、成正觉最大的障碍。所以必须在境界里把障碍要把它磨掉,使你的心在境界里平等,自他平等,“物我同如”,万法平等。
所以禅宗黄龙禅师接引学生来跟他参学的时候,一来了之后就考试,看看学生见解如何。他伸这个手,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我的手跟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手一样不一样?再伸出一条脚,我这个脚跟驴脚一样不一样?驴是像马一样的驴脚,是畜生。这个意思是什么?上与诸佛平等,下与畜生平等,没有两样,物我同如啊!万法平等,真正是一个清净平等心来看一切法,他看一个畜生,看一个蚊虫蚂蚁,跟看一尊佛没有两样。对佛礼敬,对畜生就不敬了,你这个礼敬不圆满。虽修礼敬,不是普贤的礼敬,不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平等法,所以到这个地方才把真正平等的意思跟诸位说明。普贤行愿怎么个修法?有一念分别、执著、不平等,就不是普贤行愿;你修这十种法叫善法,而不是普贤行法,普贤行法最重要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心所现”,这是大经一再给我们提示,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谁的识呢?自己的,自己心现的,自己心变现出来的。“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尊重众生就是尊重自己。
你一看众生样样圆满,是你自己智慧圆满了,你自己的福德圆满了;你看到众生不圆满是自己不圆满。佛这样教给我们,菩萨也是这样教给我们,祖师也是这么教给我们。所以真正修行的关键就在恒顺众生,我们不肯随顺就没有办法,菩提道上就没有分,所以真修行到那里修?真修行人就是在一切众生境缘当中去修。再看下面经文,“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 正觉。”我在前面也跟诸位说明过,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提前成佛得力于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这些大弟子过去世中都是怨家对头,最初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怨家,生生世世是来害他的,想尽方法阻挠他。他当时发愿,并没有嗔恨心,我成佛之后一定先度他们,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果然先度他们,他才能成得了佛啊!如果没有这些恶众生、恶缘,他不能成佛。
所以成佛之后对于这些人感激得不得了,得他大力帮助,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这一节文谛闲法师有两种解释,“一对缘释,二观心释。对缘者,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正此文之注脚。”换句话就是成佛之本因是众生,没有众生就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好的道场有许多人不晓得,真正一个好道场、理想修行的道场,实在是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里面既有正法,也有许许多多怨家对头找麻烦、找障碍,这个道场就是最好的道场、最理想的道场。如果道场里面没有这些人,谁做怨家呢?那个老师做怨家,你们去看看高僧传你就晓得,老师还有些同学都把你当作怨家,把你当作对头,看到你就生气,处处找你麻烦,那是成就你啊!那是大慈大悲呀!所以你自己要晓得。如果你说这个道场;算了,我不要住了,别的地方去了。那你尽管去好了,去了怎么样?那个机缘失掉了,这个老师也不会把你找回来,不可能,你没有这个福分;善根、福德、因缘,你没有福德,你经不起折磨,经不起考验。
我不是常常提到禅林宝训,那一字我忘掉了,名字忘掉了,但是这桩事情印象很深。就是老和尚看中这个学生,看中了,将来要选他做继承人,于是想种种方法折磨他。端洗脚水来洗完,水都往他头上倒,什么事都不讲理的,没有理的去折磨他。最后他赶走,赶走他也不走,他晓得那是真善知识,晓得这个道场真能成就人,这个人有福报。赶走不准在这里住,他晚上住在寺庙外面走廊上,受饿受冻都不走,老和尚讲经,他在窗子外面听,其实老和尚晓得,装不知道。到最后老和尚退位了,要传法了,找一个新住持了,大家都不晓得老和尚传给谁。结果老和尚宣布了,外面那个人找回来,就传给他,于是恍然大悟,大家也服了,为什么呢?任何一个人忍耐的工夫不如他。没有人给你做冤家对头,老和尚要成就人的时候会给你做冤家对头,所以诸佛菩萨成就统统是千锤百炼而成的,你打开整个大藏经看,那一尊佛菩萨成佛一帆风顺,一点障碍都没有?你有多大的福报,你在菩提道上一点障碍都没有,不可能的事情;那你这个福报十方诸佛都不如你,都比不上你。一定要吃苦,一定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难关、折磨,才把一个人锻炼出来,这就是恒顺众生最重要的意思。
翻过来在五十八面,它第二个解释观心释,观心释有两个意思,“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妄即不觉,觉即无妄。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那么这是观心解释的第二个意思,思惟观察法义。所以离开众生、离开境缘,没有办法修,修什么呢?前面慈舟法师讲得很清楚,念佛要给谁念呢?跟浇水一样,念佛要向树根念,这话我们听不懂,念佛怎么要向树根念?树根就是一切众生,就是你要随顺众生念,众生对你好,阿弥陀佛,不起欢喜心,保持心平静;众生对你不好,阿弥陀佛,你也不要结怨,绝对是以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一切怨亲债主,这就叫对树根念,就是这么个意思。
没有这些境缘修什么呢?没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这个道理,功夫怎么会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转不过来。再看下面经文,“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这个善男子是普贤菩萨叫著善财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给他说话的,这一段话就特别重要,所以特别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对于上面所讲的意义,你应该要如是解啊!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财,所以善财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号,凡是修普贤行的人都叫做善财,善就是多善根,财就是多福德,能够发心修普贤行愿,这个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缘当然在其中。你遇到这个法门能够修,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这是因缘哪!善根、福德、因缘,三者都具足,只要这三者具足一生没有不成就,所以我们应当要依教修行,应当要直下承当。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众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注里面说,“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就是一层一层给我们解释,“可谓彻法底源,毫无覆隐。”经文的意思无有穷尽,诸位要细细去看就看大疏,大疏注得非常详细,我们不能照大疏讲,照大疏讲时间太长了,我们这一个星期一愿都讲不了,实实在在讲得详尽,讲得叫你不能不佩服。“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圆满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圆满就是菩提心圆满;菩提心圆满,你就登地了,这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的。你看菩提心发了,发了要修,十住菩萨修直心,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萨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萨修大悲心,这三心圆满了就是地上菩萨,登地了,这是华严经上的。此地这是讲回向,圆成大悲就是十回向圆满了,这个时候登地了,登地这是真正的供养如来,拿什么供养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来供养,这是真供养,是你自己修行成果,这真正不辜负老师的教导,老师就是诸佛。
后面总结,“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也不必多说,我们再看最后一愿,第十“普皆回向愿”,这是总回向,前面的两愿是别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唯有恒顺才…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