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48

  ..续本文上一页整个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净土才怪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识货了,真正识货了当然取最殊胜的,这一定的道理,没有话说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胜的法门修,你传授给别人也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法门送给别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警惕。

  

  第四种,“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点,他也是不能透彻义理,可是他并没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个直心,是个很老实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不求这些东西。可是没有益处,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经里面所讲的益,是讲殊胜的利益。尤其是此经,此经讲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够得到了这才是益。无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份,这是讲无益。可是要讲到究竟处呢?也不是无益,总是恶心去读经,他阿赖耶识里还是落一个种子,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这一生是没有法子,得不到殊胜的利益,我们要求的是要在这一生得殊胜利益。这两种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人不读经,甚至于读现在一些人写的白话的东西,他用这个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经,这是错误。这两种人读经,虽读经不解义,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过就很重了,罪过极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时候,求到了增长贪心,求不到增长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碍大法,那果报是在地狱。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头舔蜜,得不偿失,眼前能得几何?能享受几天?祸患无穷!我们一定要觉悟。所以真正发道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是见人家有一点小小的善都要随喜,经上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都要随喜、都要恒顺,都要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阻挠,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上面这四种都不可以,有这四类的情形马上要改过。后面这六种是教给我们要依靠的。

  

  “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这个他能够得一点利益,这就是偏重在解上,对行就稍微疏忽了一点,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为什么会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彻底,解得不圆满,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圆满的解。这是好的,这在修学里面算是勉强及格,前面那四种是全不及格,这是勉强及格了。

  

  第六种,“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这比前面那种要好了,他虽然是读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长处,诸位要晓得就是后头两句,他能够在许多理论法门当中,他知道取舍,他专修一种,那他当然有成就。渐略圣言就是从广里头慢慢地略,广里头慢慢地约;先是多闻,多闻之后他才晓得取那样东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应当舍的统统舍掉;应该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专修。那么说到这个地方。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六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复寻言”。这就更高一层了,我现在还做不到,这就像六祖所传的禅宗一样,得旨归宗,他可以把经教统统束之高阁,不要了,专修了,完全离开文字言说,到这种程度。“八者。寻教得旨,知一切无不称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称性,约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属于圆教了,它是无有一法不称性,法法称性,这是经论里常讲的圆教根性的菩萨。他这个教舍与不舍是一,依教也称性,舍教也称性,无所谓舍与不舍了。前面第七称是顿教的人,他完全能舍离一切经教,第八是圆教,无有一法不圆,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泼。

  

  第“九者。常持称性之教,不舍不著”,这也是圆教,他不离开经典,他决不执著文字,不舍也不执著。“恒观绝言之理,不弃不滞”,绝言之理是三轮体空,他不执在这个里面,这比前面更活泼了,这真正是圆到了极处了,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此上五门犹未究竟”,它一门比一门高,一门比一门殊胜,但是没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后一条,“十者,寻教得实”,实就是真实义,我们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真正得到了。这个实也是诸法实相,也就是明心见性,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这都是实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无碍”,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这样的境界。“常观理而不碍教,常持教而不碍理。”,这是理事无碍。“此即理教俱融,合为一观,方名究竟。”,这时才真正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了。

  

  学佛实实在在讲,我们要培养出一个圆顿的根性,但是培养圆顿根性要从什么地方培养呢?最殊胜的方法还是要从华严经里面培养出来,那是以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须要读全经才行,读全经,依照这一卷来修行,就是依十大愿王来修行。因为全经不读,理与事不能够贯通,不能融通。读全经还要去研究注解,注解自古以来有两部权威的注解,一部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一部是李长者的合论,这都是相当大的分量。当年弘一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是特别提倡疏钞,华严经疏钞,而且他老人家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当从华严大疏下手,因为华严大疏能贯通之后,以后你看一切经都没有问题。所以在这上面多下几年工夫是值得的,华严大疏等于佛学大字典,尤其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轮,以后不管学那一宗,不管学那一部经都不费力气。

  

  可是学这样东西也是相当辛苦就是了,清凉,唐朝时候人,疏钞完全都是古文;李长者也是唐朝时候人,比清凉稍微还要早一点,年岁还要大一点。所以诸位要学文言文,读经读疏就行了,实在讲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读经,读上个三年,文言文自然就通达了。“此上十行,前四门全不可依。”,如果我们要有前四门的毛病,赶快要改过来,要修正过来。“次五门从浅至深,随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来依靠修学。“然但是革凡成圣之方便,犹未究竟。”,这就是你要明了后面这五种不能停在一个阶段,因为它是方便法,你要明了。明了之后你自己才会升级,才会提升,一层一层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不要老执著在一个境界里面,那你就没有进步了。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门方为究竟也”,这得要紧要记住。提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升的了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经历,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尤其是华严经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讲别的经,没有记载的,讲华严经历史上都有记载的,这是最为殊胜的法会。讲华严经的法会,龙天拥护,诸佛护念,跟讲弥陀经是一样的,华严经的功德跟弥陀经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议。再往下看,底下这个也非常重要,“又贤首大师云,受持大乘经须知五法”,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记住。贤首是清凉的老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祖师,实际上华严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华严宗也称为贤首宗,前面虽然有两个祖师,他的老师,但是并没有把这一宗建立起来,到他手上才建立的,所以实际上认真地讲华严开山的祖师是贤首,清凉继承,发扬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那么这个五法呢,第一须明其文,第一个你要懂得经文,这都是你将来研究经很重要的层次,经文,“谓知分段起尽前后相属,次第连合,诠旨圆满,无增无减。”。实际上这就是科判,我们过去印的华严经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这一条,你要懂得全经章法、结构、脉络、起承,你首先要懂这个,这个懂得才通达文,文字通达了。文通达,意意才能够显;文都不通,意思怎么能显示得出来!这是第一条先通达文字。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个小纲目。“所处”,佛这个经在什么地方说的。“说主”,什么人说的。“徒众”,就是听众,那些人听的,跟那些人说的。“请仪”,请法的仪式,请仪里面有启请的,像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这就是不同了。

  

  请仪不相同,里头意趣也不一样。末后“及知圆音所说”,晓得佛说法用意之所在,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三“达其义”,这个义是教义,一定要通达教义。教义里面也有五,“谓略标纲要”,你要能在一部经上要能把纲领,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够掌握住,这就是达义,纲要就是大意。“广释除疑”,释是解释,因为解释得详细、透彻,你才能够断疑生信,所以讲解一定要透辟。“譬喻令解”,怕讲解了你还没有法子理解,没有法子体会,再用比喻,希望从比喻当中你能够悟入。“引事证成”,还要举事实的例子来给你作证,证明道理是真实的,行法是正确的,像我们这部经举例证成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举益劝学”,标举功德利益劝勉修学,这是教义。“第四得其意”,这个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义又要深一层,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圆满,信心就清净了。那么第三达其义,达教义的时候,信心确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够达其意,底下这个意,信心清净了。

  

  第四条如果没有,只到第三,你能够依教奉行,我们以念佛来说可以能够到事一心不乱,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乱,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这里头也有五,“谓令发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发起来,不是口头上的菩提心。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怎么晓得没有菩提心?诸位要记住,如果我们心里还对于任何一个人、一个物有讨厌的,稍微有一点讨厌的意思就没有菩提心;对于一切顺的境界,还有一点点贪爱的心,你就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净心,像坛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念不生,这是菩提心。所以我们念佛理一心不乱,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没有现起来,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对自己是清净、无为,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远这个心住在清净无为上,这个快乐啊!对待别人的时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发愿回向心…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