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48

  ..續本文上一頁整個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淨土才怪了,沒有這個道理。爲什麼?你識貨了,真正識貨了當然取最殊勝的,這一定的道理,沒有話說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勝的法門修,你傳授給別人也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法門送給別人,這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警惕。

  

  第四種,“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僞,亦無所益。”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點,他也是不能透徹義理,可是他並沒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個直心,是個很老實的人,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不求這些東西。可是沒有益處,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經裏面所講的益,是講殊勝的利益。尤其是此經,此經講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淨土,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夠得到了這才是益。無益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沒有份,這是講無益。可是要講到究竟處呢?也不是無益,總是惡心去讀經,他阿賴耶識裏還是落一個種子,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這一生是沒有法子,得不到殊勝的利益,我們要求的是要在這一生得殊勝利益。這兩種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人不讀經,甚至于讀現在一些人寫的白話的東西,他用這個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經,這是錯誤。這兩種人讀經,雖讀經不解義,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過就很重了,罪過極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時候,求到了增長貪心,求不到增長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礙大法,那果報是在地獄。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頭舔蜜,得不償失,眼前能得幾何?能享受幾天?禍患無窮!我們一定要覺悟。所以真正發道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是見人家有一點小小的善都要隨喜,經上前面跟諸位講得很清楚,都要隨喜、都要恒順,都要幫助他、成就他,決定不能障礙阻撓,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上面這四種都不可以,有這四類的情形馬上要改過。後面這六種是教給我們要依靠的。

  

  “五者。讀誦聖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這個他能夠得一點利益,這就是偏重在解上,對行就稍微疏忽了一點,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爲什麼會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徹底,解得不圓滿,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圓滿的解。這是好的,這在修學裏面算是勉強及格,前面那四種是全不及格,這是勉強及格了。

  

  第六種,“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聖言,取意專修。”這比前面那種要好了,他雖然是讀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麼他最大的長處,諸位要曉得就是後頭兩句,他能夠在許多理論法門當中,他知道取舍,他專修一種,那他當然有成就。漸略聖言就是從廣裏頭慢慢地略,廣裏頭慢慢地約;先是多聞,多聞之後他才曉得取那樣東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應當舍的統統舍掉;應該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專修。那麼說到這個地方。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複尋言”。這就更高一層了,我現在還做不到,這就像六祖所傳的禅宗一樣,得旨歸宗,他可以把經教統統束之高閣,不要了,專修了,完全離開文字言說,到這種程度。“八者。尋教得旨,知一切無不稱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稱性,約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屬于圓教了,它是無有一法不稱性,法法稱性,這是經論裏常講的圓教根性的菩薩。他這個教舍與不舍是一,依教也稱性,舍教也稱性,無所謂舍與不舍了。前面第七稱是頓教的人,他完全能舍離一切經教,第八是圓教,無有一法不圓,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潑。

  

  第“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舍不著”,這也是圓教,他不離開經典,他決不執著文字,不舍也不執著。“恒觀絕言之理,不棄不滯”,絕言之理是叁輪體空,他不執在這個裏面,這比前面更活潑了,這真正是圓到了極處了,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它一門比一門高,一門比一門殊勝,但是沒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後一條,“十者,尋教得實”,實就是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真正得到了。這個實也是諸法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這都是實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無礙”,華嚴經裏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樣的境界。“常觀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理。”,這是理事無礙。“此即理教俱融,合爲一觀,方名究竟。”,這時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學佛實實在在講,我們要培養出一個圓頓的根性,但是培養圓頓根性要從什麼地方培養呢?最殊勝的方法還是要從華嚴經裏面培養出來,那是以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須要讀全經才行,讀全經,依照這一卷來修行,就是依十大願王來修行。因爲全經不讀,理與事不能夠貫通,不能融通。讀全經還要去研究注解,注解自古以來有兩部權威的注解,一部是清涼大師的疏鈔,一部是李長者的合論,這都是相當大的分量。當年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他是特別提倡疏鈔,華嚴經疏鈔,而且他老人家認爲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應當從華嚴大疏下手,因爲華嚴大疏能貫通之後,以後你看一切經都沒有問題。所以在這上面多下幾年工夫是值得的,華嚴大疏等于佛學大字典,尤其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輪,以後不管學那一宗,不管學那一部經都不費力氣。

  

  可是學這樣東西也是相當辛苦就是了,清涼,唐朝時候人,疏鈔完全都是古文;李長者也是唐朝時候人,比清涼稍微還要早一點,年歲還要大一點。所以諸位要學文言文,讀經讀疏就行了,實在講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讀經,讀上個叁年,文言文自然就通達了。“此上十行,前四門全不可依。”,如果我們要有前四門的毛病,趕快要改過來,要修正過來。“次五門從淺至深,隨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來依靠修學。“然但是革凡成聖之方便,猶未究竟。”,這就是你要明了後面這五種不能停在一個階段,因爲它是方便法,你要明了。明了之後你自己才會升級,才會提升,一層一層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不要老執著在一個境界裏面,那你就沒有進步了。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門方爲究竟也”,這得要緊要記住。提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升的了的,每一個階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曆,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尤其是華嚴經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在中國曆史上講別的經,沒有記載的,講華嚴經曆史上都有記載的,這是最爲殊勝的法會。講華嚴經的法會,龍天擁護,諸佛護念,跟講彌陀經是一樣的,華嚴經的功德跟彌陀經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議。再往下看,底下這個也非常重要,“又賢首大師雲,受持大乘經須知五法”,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賢首是清涼的老師,是華嚴宗第叁代祖師,實際上華嚴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華嚴宗也稱爲賢首宗,前面雖然有兩個祖師,他的老師,但是並沒有把這一宗建立起來,到他手上才建立的,所以實際上認真地講華嚴開山的祖師是賢首,清涼繼承,發揚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麼這個五法呢,第一須明其文,第一個你要懂得經文,這都是你將來研究經很重要的層次,經文,“謂知分段起盡前後相屬,次第連合,诠旨圓滿,無增無減。”。實際上這就是科判,我們過去印的華嚴經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這一條,你要懂得全經章法、結構、脈絡、起承,你首先要懂這個,這個懂得才通達文,文字通達了。文通達,意意才能夠顯;文都不通,意思怎麼能顯示得出來!這是第一條先通達文字。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個小綱目。“所處”,佛這個經在什麼地方說的。“說主”,什麼人說的。“徒衆”,就是聽衆,那些人聽的,跟那些人說的。“請儀”,請法的儀式,請儀裏面有啓請的,像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這就是不同了。

  

  請儀不相同,裏頭意趣也不一樣。末後“及知圓音所說”,曉得佛說法用意之所在,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第叁“達其義”,這個義是教義,一定要通達教義。教義裏面也有五,“謂略標綱要”,你要能在一部經上要能把綱領,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夠掌握住,這就是達義,綱要就是大意。“廣釋除疑”,釋是解釋,因爲解釋得詳細、透徹,你才能夠斷疑生信,所以講解一定要透辟。“譬喻令解”,怕講解了你還沒有法子理解,沒有法子體會,再用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引事證成”,還要舉事實的例子來給你作證,證明道理是真實的,行法是正確的,像我們這部經舉例證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舉益勸學”,標舉功德利益勸勉修學,這是教義。“第四得其意”,這個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義又要深一層,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信心就清淨了。那麼第叁達其義,達教義的時候,信心確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夠達其意,底下這個意,信心清淨了。

  

  第四條如果沒有,只到第叁,你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可以能夠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亂,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這裏頭也有五,“謂令發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不是口頭上的菩提心。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怎麼曉得沒有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心裏還對于任何一個人、一個物有討厭的,稍微有一點討厭的意思就沒有菩提心;對于一切順的境界,還有一點點貪愛的心,你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心,像壇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裏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一念不生,這是菩提心。所以我們念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沒有現起來,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對自己是清淨、無爲,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遠這個心住在清淨無爲上,這個快樂啊!對待別人的時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發願回向心…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