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乘愿再来的时候不算的,乘愿再来,他到地狱、到饿鬼、到畜生,那都不叫退堕,那是以乘愿去度众生,他是自在的,他是愿力生的,不是业力生的,他不是有这个业,那么这是说的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底下讲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那么这讲到布施里面,意思就是教给我们常随佛学第一个学什么呢?学佛的布施,学佛实在讲要从这里下手,你看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十波罗密里面第一个也是布施,四摄法里头第一个还是布施,佛法最重布施,布施不但是万行之首,而且也包括万行。
诸位要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布施里头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仔细去一观察,十波罗密、六波罗密,可以统统归纳在布施波罗密里面。所以你要问佛法修什么?修布施而已,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肯舍。佛为什么要重视放下,重视舍呢?因为你要晓得你能够舍才与你的法性相应,与你的心性相应。因为你心性清净,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是心性的实相,本来无一物;你要有一样东西不肯舍,你的真性里面就有染污。你为什么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开智慧?为什么不能得清净心?你放不下嘛!你那些垃圾,那些垃圾,你不肯舍掉那有什么法子。佛之所以成佛跟我们没有两样,就他把这些垃圾统统倒干净了,一点也不存了,他恢复了明净;我们这些拉拉杂杂东西一样都舍不得丢掉。所以没有法子,所以菩萨道里头修行就是一个布施。
那么在此地举出一个例子,举出以身命布施,这个是最难舍的了,难舍能舍;一但举这个例子说明难舍能舍,同时更显示出来重法,要把佛法修法看重于我们自己的身命,这是佛菩萨的见解。我们凡夫是把身命看得最重,到紧要关头还是这个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不能舍啊!其实讲到最高的境界,法也要舍,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法重要,生命不重要;等到我们境界再向上提升了,清净心重要,法不重要,因为清净心能生万法。有了一法,清净心就不生万法了,那个麻烦大了,所以法也不能够执著。我们且看这一段,这一段讲布施,注解里面也说三种布施,“布施有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今是财施”,这是经文举的是财施,“财施有二,一内财,二外财”,这属于内财,“内财舍身命,外财舍宝物”。换一句话说外财舍你所有的,我所有的,这属于外财,我所有的财物,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土地,这都属于外财,就是身外之物,是属于我所有的,这个舍容易。头目脑髓这是内财,这是要命的,这个舍难,这个舍不容易。所以刚刚修学的时候,修布施的时候,先从外财舍起,先从容易舍的舍起。
学嘛!练习嘛!我当年学佛也是老师教我从这里下手。我接触佛法的时候,指导我的老师是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见面就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佛法,知道佛法好,知道佛法殊胜,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一下就入进去了,希望能快一点得到。我们的心很急希望得到,他不著急;我这一句话提出来的时候,他眼睛看到我的眼睛,几乎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不说,那个老人很有趣味。这么长的时间看些什么,叫你心定下来了,什么念头都没有,所以这是教学高明的手段,非常高明的手段,这种印象给你太深刻了,他然后说出一句话,你一生不会忘记,实在了不起。看了半个钟点慢吞吞地说了一个字,有,又停了好几分钟,不马上出来。你跟他在一块就完全好像入定了,都在定中一样,给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提出一个问题,半个多小时才得到答案,他不是想的,不是在那边我想想应该怎么答覆你,不是的。完全叫我心情不要那么浮躁,定下来,就是要你定下来,这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效果非常之好,效果太好了,说话简单明了。
头一次我跟他在一起,大概两个小时只说了几句话,几乎都是眼睛对眼睛,都是入定,很有味道啊!跟他人家相处,别有风味,跟方东美先生完全不相同,方先生是滔滔不绝跟你说,说的太多了,他老人家说话只有几句,但是那个几句印象非常深刻,你一句都不会忘掉,所以收到非常圆满的效果。毕竟我们没有他那个定功,我们听他人家说看得破、放得下,马上接著第二个问题来了,从那里下手?我的问题提出来,他至少隔了十五分钟之后答覆我两个字,布施,从布施下手。那一天头一天跟他见面,印象特别地深,我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的时候嘱咐我一句,我今天告诉你六个字,好好地去做六年。我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佛法,真的就依教奉行做六年,做六年就有感应,这个力量不可思议。
六年干什么呢?布施。原来也很吝啬啊!不肯布施啊!我们好辛苦一个月一点点薪水攒积起来,怎么肯随便就给人家了!不肯干!那么我是从小喜欢念书,所以我的薪水、加班费,统统都在书架上,一年到头多少钱都能看得出来,在那些那些都看得出来,很爱书,喜欢书。所以布施就送人家书吧!先送那些破烂的,自己不要的;以前就是破烂的、不喜欢的也不肯布施。所以学先把自己不喜欢、用旧了的、不要的了,可以送人了,逐渐逐渐进步了,自己喜欢的送人,不好的自己留到,这是很大的进步,能够把新的东西、好的东西送人,不好的自己留到。但是重要的东西还是不送人,还是不肯送人,自己要学的。到最后再进一步就是自己存的、珍藏的好东西,人家要也肯送人了,宁愿自己不学,让别人先学,这就很大的进步。所以我出家的时候,我收藏有很多的好书,线装书,缮本书我藏的也不少,有很多人想问我要,我说可以,但是有两个条件,就这么白白地送给你,不行。为什么?送给你保存,不如我保存比你好,我不愿意送人保存。
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发心讲这部经,我马上送给你,我能够割爱,你发心弘法,这我应当要供养的。第二个你发心印经,我供养你,虽然不讲,你印了流通,我供养你。所以我现在还有不少好版本的书,你们要发心我都可以供养你们,两个条件,一个发心讲经,一个发心印经布施,我可以供给你这个版本,我有非常好的版本。下课了。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我们将经文念一遍。“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度。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昨天呢?我们将注解也念了一大段,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个注子里面,我们看这个布施。在四十五页倒数第三行,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经上举的以生命布施,这是内财;以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这属于外财。这三种布施得三种福报,财布施是得财富,果报是财富,我们今天世间有许多拥有资财的人都是前生修财布施所得到的果报。
法布施是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我们也看到有许多,确实有非常高的智慧,智慧虽高,有的他没有财富,他的生活很艰苦,这一类就是前生当中他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有很多发大财的,大公司的老板、董事长,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发了大财,亿万的豪富,那他就是前生专修财布施,没修法布施;所以他没有聪明,没有念过什么书,福报大,底下办事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因为这些人有智慧没有福报,没有财富。
那么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因此我们懂得因与果,实在说这三种布施都要修,这福报才算是圆满。底下这么长讲了一段因缘,这因缘是经里面所说的它引用最胜仙人的一段故事,来说明内财的布施难行能行,这个故事诸位自己去看,我们不耽误时间。
翻开四十六面倒数第三行,“是故当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这几句话很重要,诸位把前面这段因缘读了之后,这几句话的意义你就明了了。在第二行讲观心的解释,这解释是两层解释,前面是因缘释,下面是观心释,“谓观察此身”,这是用智慧去观照,“若皮若骨,都无定实。”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既是因缘生法,它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体,正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当体即空。“无我我所”,在五蕴法里面,觅我了不可得,既然我都没有了,那里有我所有呢?当然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我与我所,实在讲是一种虚妄的情执,绝对不是个真实的,可是世间人以为是真实的,这个可以说是根本的过失,就是在这个虚妄的执著。
“虽见似有”,这个有是假有,佛经里也称为妙有,不是真的有。“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佛经上有许多的比喻,金刚经上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明有没有这个相呢?有这个相。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真有,是幻有。“既无自体,原同法界”,我们要追究它的确没有自体,一一法都没有自体,那么它体是什么呢?体就是一真法界,体就是真如本性,的确一切法同一个根源里面发生的,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同一个根源。“如是一一推征,三谛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依而修之,即成三观。诠此义时,闻已生解,契圆理机,便是写经,经是诠表生解义故。如其不观不推,迷心取相,写亦奚益哉?”,写经又有什么利益呢!那么这个解释完全是从理上来观察,可以说是最为深入,真正能够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缘解释要透彻得太多了。
但是这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够达得到的,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佛经里面真正的意趣是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一段经文是讲写经,主要提的是写经,用生命布施写经,那么这就讲到发心的相状。在大智度论里头说,如果有人发愿,愿自己将来作佛要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人就是发了菩…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