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布施是布施了,将来财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要受很多辛苦才得到,你现在赚钱好不容易啊!为什么呢?以前你布施不痛快嘛!所以才招来这个果报;你要是痛痛快快布施的,那你就不一样,今天得的财富就不相同了。譬如供养法师,你在家里办个斋,请法师到你家里去应供,你这有福;将来你自己有福报,你赚钱要到外面去赚,很辛苦地赚来。你要做了好菜送到法师那里去,恭恭敬敬送到那里去供养他,将来你的钱不费力气自然来了。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回向是大学问,把你的功德统统回向掉,回向实际上把你的功德扩大了,绝对不是减少了,而是扩大了,而是将功德发展到圆满了,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
那么这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业趣向三处,回向向三处,“一向众生,名回自向他”,你看跟华严经的教义完全相应,我们所修一切善法为谁修的?为一切众生修的,一点点的善事都是希望这个善都给众生,成果都献给一切众生。“二向诸佛,名回因向果。”诸位要记住不能回向众生就没有办法回向诸佛,这是一定的道理。诸佛前面讲的是花果,众生是树根,没有根那有花果呢?“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我们修善是事,希望事与理能够相应,事有限,理是无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意思;理是无量无边,所以事与理一相应,那功德真是无量无边,叫称性的功德。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没有局限,这样修念念都是圆满功德,所以一定要回向。
“大疏云”,就是别行疏钞,“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这就讲回向的利益,回向的利益实在讲拓开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狭下劣的心胸拓开了,像诸佛一样能够真正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回向行最重要的意义。底下讲“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这是讲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皆遍法界,故云广大。”所以会修的,他为什么念念都能修圆满广大的善法,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他懂得回向;这一回向心就清净了,心里头一样东西都没有了,回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不回向三轮不空,他著相嘛!回向就是不著相。“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这是作一个比喻来说。
角,从前古时候吹号角一样,像现在我们吹号,我们声音本来很小,经过这个角回声在里面,声音就扩大了,就能够远闻了,取这个意思说明回向的的确确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扩大。请看经文,“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这指前面的九愿,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乃至包括当中的七愿,把这些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法界众生,回向菩提实际,向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讲是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此地讲的回向诸佛。那么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与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下文说“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定要以诚心,要以真心,真诚之心来回向。
底下这一段讲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佛果。前面经文讲回向佛果,第一个是回向众生,这一段是回向菩提,“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讲的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愿是真实的愿。“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愿是发心代众生苦,跟地藏菩萨的本愿没有两样,我们在地藏经里看到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众生受苦。我们看小注,注解里面讲回向一定要发愿,回向跟愿有连带关系,那么回向跟愿有什么不同呢?确实有不同。你发愿,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么回向?没东西回向。回向是做到了,你这个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后你才能够拿这个功德去回向,所以你发愿的时候你并没做到,这不同就在这个地方。
注解里写得很清楚,“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这个界就是法界,尽法界虚空界的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你看菩萨心量多么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为什么呢?他有这个愿,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缘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缘不具足。缘不具足,他的愿是圆满的,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念发心的时候,圆满功德,是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愿,又有这个力量,没有去做,那你这个愿是假的,是虚愿,不是真正的愿,真正的愿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征就是征问,假设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加以解释。问题是这么说,“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呢?”众生有苦,受果报了,那是他造罪业,我没有造这个罪业,我怎么能代他呢?这个是有道理的,一切众生受苦受难,那一个佛菩萨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没有办法。所以经上常说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也代替不了谁。楞严会上尤其显示得明白。
阿难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闻,只著重听经多闻,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他有一个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个大定,奢摩他、三摩、禅那这种定功到时候大概我的大哥就会给我了,我不要修。他是佛的小弟,释迦牟尼佛堂兄弟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认为没有关系,你们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时候大哥就给我了。结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原来佛的定没有办法给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灾有难,佛菩萨不能代你受。不能代受为什么要发心代呢?我们这个心是真愿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没有这个心,这个心是同体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释有七个意思,这七个意思里头确确实实有两条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这代苦是有缘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没有功夫的话,你没有这种神通、没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还得要那个苦难的众生与你特别有缘分,没有缘分的话,你想代他还不让你代,那就没有法子。好,我们下一个钟点再来讨论。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看六十面,“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那么这一段是讲回向菩提,前面讲过回向众生。回向一定发愿,发愿跟回向当中是有相同,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回向本身就是发愿,发愿不能说是回向,为什么呢?你发愿的时候,你这个愿还没有做到,只是发了个愿没做到,那拿什么回向?而回向是你将这个愿已经做到了,我们所修集的功德不据为己有,换句话说,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是回向。
所以回向里面一定有愿,愿里面不一定有回向,愿要兑现了才叫回向,因此发愿回向是连带而起,道理在此地。在这一节经文里面我们刚才所念的,前面两行是愿离苦得乐,经文说得非常明白,愿令众生常得安乐,这是诸佛菩萨的愿望。诸佛菩萨所努力的,急急去做的,也就是希望将这个愿变成真正的事实,所以菩萨的事业就是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是总说,与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那么底下就举出几个例子,第一条是无诸病苦。众生病太多了,苦也太多了;病是因,苦是果,有病当然就苦,这是一定的道理。病有分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此地我们暂且不论身病,单论心病。心病是什么呢?就是经上常常讲的三种烦恼,见思烦恼这是心病,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只要你有这个病就叫做众生。所以经上常讲九法界有情众生,除了六道之外,闻声、缘觉、菩萨,都算众生,都有病。因此四弘誓愿的最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成佛道?你要不能成佛道,你拔苦与乐就做得不究竟,你要是替众生治病就治不究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病,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你要是等觉菩萨,你只能破比你以下的,你可以帮助他,跟你平等的或者在你上面的,你是无可奈何了。所以一定要成佛之后才能够究竟度脱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道理是在此地。
那么这三种病都是本身具足的,我们常常讲业障,都是由无明生起的。所以无明是病根,尘沙、见思这是枝末,一定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那么说到这个地方使我们联想到了我们身也有病,身病当然也是业障,而且是非常严重的业障,我们自身要晓得。如果身有病苦,你修道修不成,障碍你修道啊!所以身体要健康,心地要清净。身病在佛法里面讲有三种来源,第一种就是饮食,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乱怎么来的呢?是你说话不谨慎,所以佛法里面对于言语很慎重的,儒家教学也非常地注重这一条,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里面,在我们台湾各式各样的怪病都有,究竟怎么得来的呢?我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饮食里面得来的,我们不能不注意。
昨天我有一个机缘与馆长一道到台中,参加台中佛教莲社过年围炉,吃年饭,提前吃年饭,大概有一千多人参加。看到李老师,老师今年九十八岁,他的身体很虚弱,他是什么毛病呢?就是饮食食物中毒,他中毒了好几次,所以现在对饮食非常地小心谨慎。年岁太大了,抵抗力没有了;你们年轻,天天在服毒,好在还有点抵抗力,那一天抵抗力不行了,就没有法子了。以前老师跟我说,我们那里是吃饭?三餐服毒啊!我在美国,美国人告诉我们,我们台湾农作物所使用的农药量,台湾这么小岛,这么一点点大地方,用的农药量等于全美国,实在是不得了!
所以现在我们的稻米卖不出去,卖不掉,…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