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53

  ..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禅宗黄龙禅师接引学生来跟他参学的时候,一来了之后就考试,看看学生见解如何。他伸这个手,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我的手跟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手一样不一样?再伸出一条脚,我这个脚跟驴脚一样不一样?驴是像马一样的驴脚,是畜生。这个意思是什么?上与诸佛平等,下与畜生平等,没有两样,物我同如啊!万法平等,真正是一个清净平等心来看一切法,他看一个畜生,看一个蚊虫蚂蚁,跟看一尊佛没有两样。对佛礼敬,对畜生就不敬了,你这个礼敬不圆满。虽修礼敬,不是普贤的礼敬,不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平等法,所以到这个地方才把真正平等的意思跟诸位说明。普贤行愿怎么个修法?有一念分别、执著、不平等,就不是普贤行愿;你修这十种法叫善法,而不是普贤行法,普贤行法最重要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心所现”,这是大经一再给我们提示,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谁的识呢?自己的,自己心现的,自己心变现出来的。“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尊重众生就是尊重自己。

  

  你一看众生样样圆满,是你自己智慧圆满了,你自己的福德圆满了;你看到众生不圆满是自己不圆满。佛这样教给我们,菩萨也是这样教给我们,祖师也是这么教给我们。所以真正修行的关键就在恒顺众生,我们不肯随顺就没有办法,菩提道上就没有分,所以真修行到那里修?真修行人就是在一切众生境缘当中去修。再看下面经文,“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我在前面也跟诸位说明过,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提前成佛得力于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这些大弟子过去世中都是怨家对头,最初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怨家,生生世世是来害他的,想尽方法阻挠他。他当时发愿,并没有嗔恨心,我成佛之后一定先度他们,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果然先度他们,他才能成得了佛啊!如果没有这些恶众生、恶缘,他不能成佛。

  

  所以成佛之后对于这些人感激得不得了,得他大力帮助,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这一节文谛闲法师有两种解释,“一对缘释,二观心释。对缘者,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正此文之注脚。”换句话就是成佛之本因是众生,没有众生就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好的道场有许多人不晓得,真正一个好道场、理想修行的道场,实在是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里面既有正法,也有许许多多怨家对头找麻烦、找障碍,这个道场就是最好的道场、最理想的道场。如果道场里面没有这些人,谁做怨家呢?那个老师做怨家,你们去看看高僧传你就晓得,老师还有些同学都把你当作怨家,把你当作对头,看到你就生气,处处找你麻烦,那是成就你啊!那是大慈大悲呀!所以你自己要晓得。如果你说这个道场;算了,我不要住了,别的地方去了。那你尽管去好了,去了怎么样?那个机缘失掉了,这个老师也不会把你找回来,不可能,你没有这个福分;善根、福德、因缘,你没有福德,你经不起折磨,经不起考验。

  

  我不是常常提到禅林宝训,那一字我忘掉了,名字忘掉了,但是这桩事情印象很深。就是老和尚看中这个学生,看中了,将来要选他做继承人,于是想种种方法折磨他。端洗脚水来洗完,水都往他头上倒,什么事都不讲理的,没有理的去折磨他。最后他赶走,赶走他也不走,他晓得那是真善知识,晓得这个道场真能成就人,这个人有福报。赶走不准在这里住,他晚上住在寺庙外面走廊上,受饿受冻都不走,老和尚讲经,他在窗子外面听,其实老和尚晓得,装不知道。到最后老和尚退位了,要传法了,找一个新住持了,大家都不晓得老和尚传给谁。结果老和尚宣布了,外面那个人找回来,就传给他,于是恍然大悟,大家也服了,为什么呢?任何一个人忍耐的工夫不如他。没有人给你做冤家对头,老和尚要成就人的时候会给你做冤家对头,所以诸佛菩萨成就统统是千锤百炼而成的,你打开整个大藏经看,那一尊佛菩萨成佛一帆风顺,一点障碍都没有?你有多大的福报,你在菩提道上一点障碍都没有,不可能的事情;那你这个福报十方诸佛都不如你,都比不上你。一定要吃苦,一定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难关、折磨,才把一个人锻炼出来,这就是恒顺众生最重要的意思。

  

  翻过来在五十八面,它第二个解释观心释,观心释有两个意思,“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妄即不觉,觉即无妄。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那么这是观心解释的第二个意思,思惟观察法义。所以离开众生、离开境缘,没有办法修,修什么呢?前面慈舟法师讲得很清楚,念佛要给谁念呢?跟浇水一样,念佛要向树根念,这话我们听不懂,念佛怎么要向树根念?树根就是一切众生,就是你要随顺众生念,众生对你好,阿弥陀佛,不起欢喜心,保持心平静;众生对你不好,阿弥陀佛,你也不要结怨,绝对是以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一切怨亲债主,这就叫对树根念,就是这么个意思。

  

  没有这些境缘修什么呢?没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这个道理,功夫怎么会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转不过来。再看下面经文,“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这个善男子是普贤菩萨叫著善财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给他说话的,这一段话就特别重要,所以特别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对于上面所讲的意义,你应该要如是解啊!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财,所以善财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号,凡是修普贤行的人都叫做善财,善就是多善根,财就是多福德,能够发心修普贤行愿,这个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缘当然在其中。你遇到这个法门能够修,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这是因缘哪!善根、福德、因缘,三者都具足,只要这三者具足一生没有不成就,所以我们应当要依教修行,应当要直下承当。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众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注里面说,“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就是一层一层给我们解释,“可谓彻法底源,毫无覆隐。”经文的意思无有穷尽,诸位要细细去看就看大疏,大疏注得非常详细,我们不能照大疏讲,照大疏讲时间太长了,我们这一个星期一愿都讲不了,实实在在讲得详尽,讲得叫你不能不佩服。“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圆满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圆满就是菩提心圆满;菩提心圆满,你就登地了,这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的。你看菩提心发了,发了要修,十住菩萨修直心,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萨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萨修大悲心,这三心圆满了就是地上菩萨,登地了,这是华严经上的。此地这是讲回向,圆成大悲就是十回向圆满了,这个时候登地了,登地这是真正的供养如来,拿什么供养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来供养,这是真供养,是你自己修行成果,这真正不辜负老师的教导,老师就是诸佛。

  

  后面总结,“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也不必多说,我们再看最后一愿,第十“普皆回向愿”,这是总回向,前面的两愿是别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唯有恒顺才真正达到下化的效果,真实的自利利他。“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回向有三个意思,注子里面有,“言普皆回向者,谓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门功德。”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前面恒顺众生,这九门功德“皆悉回向”。“回是转义,向是趣义。谓转自所修善业,趣向于三处也。”就是把自己所修的都不要了,送给别人。

  

  现在有一些人学佛把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么可以给人呢!他不肯给人,他怕一给人,自己功德就没有了。其实他搞错了,功德实在讲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给人了也给不尽的,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就是钱财吧!我有钱财统统都给你了,我不是没有了吗?你命里头有,你命里头钱财没有用掉,你这个地方去了,不久它又来了,真的是如此啊!连福德舍都舍不掉,何况是功德呢!现在本省我看供财神供的关公很没有道理,关公怎么会做财神呢?我只晓得从前大陆上财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觉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越王勾践的大夫。这个人真正是了不起,国家在有难的时候帮助国君真正复兴,把吴国打败,自己国家复兴起来。他晓得勾践之为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在苦难的时候他需要你帮忙,太平的时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属于那种杀功臣的那个皇帝,那种帝王,所以他晓得。国家一恢复之后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给勾践,他逃掉了,他不愿意做官。

  

  逃了以后当然勾践也不会轻易饶过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会理财,发大财,三聚三散,这个人了不起,发大财统统布施,布施掉又从头做起,没有几年又发了,发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发,命里头有啊!他舍不掉啊!你舍了,不多久又来了,后面来的比前面一定多。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真正钱财攒积是要在攒积在众生,众生是树根,你能够布施众生,你命里头有这个财富你没有享受,你给众生去享受了,你还是没有受到。没有受到你命里头有的并没有失掉,你命里还是存的那么多,因为你的财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给别人享的不算数,所以舍不掉啊!今天世间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痴,不知道事实真相,你晓得事实真相那真是大胆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将来自己得的财富是自自然然得来。

  

  那个布施虽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还痛;布施之后又后悔,…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