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53

  ..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禅宗黃龍禅師接引學生來跟他參學的時候,一來了之後就考試,看看學生見解如何。他伸這個手,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我的手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手一樣不一樣?再伸出一條腳,我這個腳跟驢腳一樣不一樣?驢是像馬一樣的驢腳,是畜生。這個意思是什麼?上與諸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沒有兩樣,物我同如啊!萬法平等,真正是一個清淨平等心來看一切法,他看一個畜生,看一個蚊蟲螞蟻,跟看一尊佛沒有兩樣。對佛禮敬,對畜生就不敬了,你這個禮敬不圓滿。雖修禮敬,不是普賢的禮敬,不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平等法,所以到這個地方才把真正平等的意思跟諸位說明。普賢行願怎麼個修法?有一念分別、執著、不平等,就不是普賢行願;你修這十種法叫善法,而不是普賢行法,普賢行法最重要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見一切衆生皆是我心所現”,這是大經一再給我們提示,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呢?自己的,自己心現的,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尊重衆生就是尊重自己。

  

  你一看衆生樣樣圓滿,是你自己智慧圓滿了,你自己的福德圓滿了;你看到衆生不圓滿是自己不圓滿。佛這樣教給我們,菩薩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祖師也是這麼教給我們。所以真正修行的關鍵就在恒順衆生,我們不肯隨順就沒有辦法,菩提道上就沒有分,所以真修行到那裏修?真修行人就是在一切衆生境緣當中去修。再看下面經文,“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在前面也跟諸位說明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提前成佛得力于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這些大弟子過去世中都是怨家對頭,最初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怨家,生生世世是來害他的,想盡方法阻撓他。他當時發願,並沒有嗔恨心,我成佛之後一定先度他們,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果然先度他們,他才能成得了佛啊!如果沒有這些惡衆生、惡緣,他不能成佛。

  

  所以成佛之後對于這些人感激得不得了,得他大力幫助,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那麼這一節文谛閑法師有兩種解釋,“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雲因于衆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注腳。”換句話就是成佛之本因是衆生,沒有衆生就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好的道場有許多人不曉得,真正一個好道場、理想修行的道場,實在是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裏面既有正法,也有許許多多怨家對頭找麻煩、找障礙,這個道場就是最好的道場、最理想的道場。如果道場裏面沒有這些人,誰做怨家呢?那個老師做怨家,你們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曉得,老師還有些同學都把你當作怨家,把你當作對頭,看到你就生氣,處處找你麻煩,那是成就你啊!那是大慈大悲呀!所以你自己要曉得。如果你說這個道場;算了,我不要住了,別的地方去了。那你盡管去好了,去了怎麼樣?那個機緣失掉了,這個老師也不會把你找回來,不可能,你沒有這個福分;善根、福德、因緣,你沒有福德,你經不起折磨,經不起考驗。

  

  我不是常常提到禅林寶訓,那一字我忘掉了,名字忘掉了,但是這樁事情印象很深。就是老和尚看中這個學生,看中了,將來要選他做繼承人,于是想種種方法折磨他。端洗腳水來洗完,水都往他頭上倒,什麼事都不講理的,沒有理的去折磨他。最後他趕走,趕走他也不走,他曉得那是真善知識,曉得這個道場真能成就人,這個人有福報。趕走不准在這裏住,他晚上住在寺廟外面走廊上,受餓受凍都不走,老和尚講經,他在窗子外面聽,其實老和尚曉得,裝不知道。到最後老和尚退位了,要傳法了,找一個新住持了,大家都不曉得老和尚傳給誰。結果老和尚宣布了,外面那個人找回來,就傳給他,于是恍然大悟,大家也服了,爲什麼呢?任何一個人忍耐的工夫不如他。沒有人給你做冤家對頭,老和尚要成就人的時候會給你做冤家對頭,所以諸佛菩薩成就統統是千錘百煉而成的,你打開整個大藏經看,那一尊佛菩薩成佛一帆風順,一點障礙都沒有?你有多大的福報,你在菩提道上一點障礙都沒有,不可能的事情;那你這個福報十方諸佛都不如你,都比不上你。一定要吃苦,一定要經過許許多多的難關、折磨,才把一個人鍛煉出來,這就是恒順衆生最重要的意思。

  

  翻過來在五十八面,它第二個解釋觀心釋,觀心釋有兩個意思,“一攀緣妄想即是衆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于本覺,名爲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衆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雲爾也。”那麼這是觀心解釋的第二個意思,思惟觀察法義。所以離開衆生、離開境緣,沒有辦法修,修什麼呢?前面慈舟法師講得很清楚,念佛要給誰念呢?跟澆水一樣,念佛要向樹根念,這話我們聽不懂,念佛怎麼要向樹根念?樹根就是一切衆生,就是你要隨順衆生念,衆生對你好,阿彌陀佛,不起歡喜心,保持心平靜;衆生對你不好,阿彌陀佛,你也不要結怨,絕對是以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怨親債主,這就叫對樹根念,就是這麼個意思。

  

  沒有這些境緣修什麼呢?沒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功夫怎麼會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再看下面經文,“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這個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給他說話的,這一段話就特別重要,所以特別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對于上面所講的意義,你應該要如是解啊!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某一個人的專號,凡是修普賢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就是多善根,財就是多福德,能夠發心修普賢行願,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緣當然在其中。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修,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因緣哪!善根、福德、因緣,叁者都具足,只要這叁者具足一生沒有不成就,所以我們應當要依教修行,應當要直下承當。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衆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注裏面說,“意謂上來重重征釋”,就是一層一層給我們解釋,“可謂徹法底源,毫無覆隱。”經文的意思無有窮盡,諸位要細細去看就看大疏,大疏注得非常詳細,我們不能照大疏講,照大疏講時間太長了,我們這一個星期一願都講不了,實實在在講得詳盡,講得叫你不能不佩服。“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恒順衆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圓滿就是菩提心圓滿;菩提心圓滿,你就登地了,這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你看菩提心發了,發了要修,十住菩薩修直心,我們在大經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薩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薩修大悲心,這叁心圓滿了就是地上菩薩,登地了,這是華嚴經上的。此地這是講回向,圓成大悲就是十回向圓滿了,這個時候登地了,登地這是真正的供養如來,拿什麼供養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來供養,這是真供養,是你自己修行成果,這真正不辜負老師的教導,老師就是諸佛。

  

  後面總結,“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也不必多說,我們再看最後一願,第十“普皆回向願”,這是總回向,前面的兩願是別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唯有恒順才真正達到下化的效果,真實的自利利他。“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回向有叁個意思,注子裏面有,“言普皆回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前面恒順衆生,這九門功德“皆悉回向”。“回是轉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于叁處也。”就是把自己所修的都不要了,送給別人。

  

  現在有一些人學佛把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麼可以給人呢!他不肯給人,他怕一給人,自己功德就沒有了。其實他搞錯了,功德實在講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給人了也給不盡的,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就是錢財吧!我有錢財統統都給你了,我不是沒有了嗎?你命裏頭有,你命裏頭錢財沒有用掉,你這個地方去了,不久它又來了,真的是如此啊!連福德舍都舍不掉,何況是功德呢!現在本省我看供財神供的關公很沒有道理,關公怎麼會做財神呢?我只曉得從前大陸上財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覺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範蠡,越王勾踐的大夫。這個人真正是了不起,國家在有難的時候幫助國君真正複興,把吳國打敗,自己國家複興起來。他曉得勾踐之爲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在苦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幫忙,太平的時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屬于那種殺功臣的那個皇帝,那種帝王,所以他曉得。國家一恢複之後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給勾踐,他逃掉了,他不願意做官。

  

  逃了以後當然勾踐也不會輕易饒過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會理財,發大財,叁聚叁散,這個人了不起,發大財統統布施,布施掉又從頭做起,沒有幾年又發了,發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發,命裏頭有啊!他舍不掉啊!你舍了,不多久又來了,後面來的比前面一定多。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真正錢財攢積是要在攢積在衆生,衆生是樹根,你能夠布施衆生,你命裏頭有這個財富你沒有享受,你給衆生去享受了,你還是沒有受到。沒有受到你命裏頭有的並沒有失掉,你命裏還是存的那麼多,因爲你的財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給別人享的不算數,所以舍不掉啊!今天世間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癡,不知道事實真相,你曉得事實真相那真是大膽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將來自己得的財富是自自然然得來。

  

  那個布施雖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還痛;布施之後又後悔,…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