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恒顺众生拓开自己的心量,严格地讲,的确比前面的常随佛学还要重要,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学佛,真正想学佛一定要恒顺众生,要从这个做起。
所以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如此,我们学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经过这些历程。注解里面注得好,“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也。”我们修这个法门就是修自己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修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条有了,那两条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为什么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菩提心?这是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都是这样说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小乘人不愿意恒顺众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发不起来,想发也发不起来;菩萨大悲心能够发得起来就是菩萨乐意恒顺众生。我们一天到晚讲发菩提心,嘴皮上发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里喊的发菩提心,心里头一点也没发,这个都得要明了。
在大经出现品里面又说:如来成正觉时,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时候,我们就吉相上来说,就示现的吉相上说,他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观上有个大转变;他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所以他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看出一切众生跟他自己没有两样,完全是一样的。乃至于见一切众生入般涅槃,为什么呢?与自己同一个真性,所以在这个时候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清净智慧,而且是相续不断地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开显自己的性德。见了性之后,性德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那个性德有等于没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于没有嘛!开显性德的无方大用。
经上又说,菩萨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这是前面跟诸位说的。为什么呢?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等觉广大周遍,无有休息。这是出现品有这么一段经文,都是说明我们恒顺众生的理论依据,你明白这个道理,不能不随顺,不随顺是大错特错。何况经上说得更好,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诸位一定听得耳熟,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什么佛呢?迷惑颠倒的佛,在迷之佛。虽然迷了,你的本能并没有失掉,就好比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复了,他并没有失掉,只是暂时酒醉而已,说几句醉话的时候,你不要当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们众生的分上,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当中还是有界线的。可是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达成一片,能够帮助你消除无明,能够帮助你成无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帮助你得一心,帮助你开悟,恒顺众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比喻说得很好,“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这是比喻,小注里把比喻什么都说出来了。“生死悬绝,迥无所依,名为旷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像旷野一样,前途渺茫,无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不知道往那里去,这就好比在旷野,好比在沙漠里头一样。“不生善根,喻以沙碛”,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们没有善根。“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依学,方之以华。诸佛证之,目之为果。”枝叶花果,那么这棵大树要在沙漠里面要想枝叶繁茂,开花结果,它要靠什么?要靠水来灌溉。
“一切众生,以为其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这棵树的树根是一切众生,花是菩萨,果是佛,你就晓得菩萨与佛从那里来的?从众生而来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给予一切众生,你的菩萨道、你的佛道,都会枯死了,不能成就的。你今天是恒顺一切众生为的什么?为了自己要成菩萨,为了自己成佛,道理在此地。下面就是“法合”,“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这说到我们自己本身,把这个比喻合到我们本身上来看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道理就在此地。“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我们看十大愿王里面这一愿的经文特别长,讲得多,也讲得非常详细,凡是讲得多、讲得细,都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那里呢?前面所讲的这七愿到那里修?在众生分上修,离了众生没有佛法,可见得前面七愿都是叫你恒顺众生,乃至于常随佛学也是要从恒顺众生那里去做的,这叫普贤行法,我们要牢牢地把它记住。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三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看经文,五十六面倒数第三行,我们从这里看起,“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注解里面,“言众生为树根者”,为什么把众生比喻作树根,“谓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就是十方诸佛都是从众生修行而成就的,所以众生是根本。“净名云”,净名是维摩经,“烦恼即菩提,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我们自己要想成就不能超出这个原则,换句话说也是要在众生心行中去求,所以我们戒定慧都要从众生心行当中去求,才能够圆满,离开众生我们戒定慧没有地方修。
我再举个比喻,众生好比是石头,我们好像是刀,刀要锋利,要在石头上磨,离开石头,刀就没有法子达到锋利,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的戒定慧,我们的六度、十度,离开众生一样都修不成,所以众生是成佛的大根大本,十大愿王特别在此地发挥。“法句经云,尘劳诸佛种”,尘劳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就是佛之所以成佛是在尘劳当了锻炼出来的,诸位总要把这个几句话牢牢地记住。
看亲闻记在第五十八面,也是这一段的注解,两个本子合起来看,意思就更完全了,“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此总合也。”就是合前面的比喻。“生死喻旷野,菩提喻树王,迷悟之别耳。迷为众生,悟成树王。”树王是比作佛,“树根即众生者,不观众生之相,而观众生之性。众生性即佛性,故众生性即菩提性也。”“诸佛菩萨而为花果者,谓从众生修成故。”“饶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种性,依法修行故。众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树根。佛喻树王。法喻亲切。”
底下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但要见著众生之佛性树根,见得真实,自然能向树根浇水。如念佛要望树根念,参禅要望树根参,习观要望树根观。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名死人。不望树根参禅念佛习观,即是盲修瞎练。然树王须因圆果满故难见,树根依于教典,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虽易知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树难以长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紧要关头,宜特加注意,不可轻忽。”这一段念了以后,我想诸位不难体会,佛祖一再要强调修行决定不能舍弃众生,决定要恒顺众生。用什么恒顺众生呢?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所以礼敬、赞叹、供养,一直到回向,都是以众生为第一个对象。诸位想想能够敬众生,那里还有不敬佛的道理,你礼敬诸佛才会圆满。
我敬佛,敬佛不见得会敬众生;敬众生没有不敬佛,这是一定的道理。对众生小小的善都能称赞,那对佛更没有话说,所以赞佛不一定能赞众生。供养也是如此,供养佛,他不肯布施众生;能布施众生必定能供养佛,所以我们要想十大愿王修到究竟圆满,是以众生为第一个对象。所以此地把众生当作树根,树王比佛菩提,花比作菩萨果位,果比作如来果位,菩提就是自己的菩提心。我们要想成菩萨、成佛,我们要从什么地方修呢?要从根本上去浇水,水就是大慈大悲,根就是一切众生,以清净慈悲恒顺众生,这才能成就。
那么说得最详细的就是大疏,这个本子在一般注解里面叫大疏,就是普贤行愿品大疏,几乎每一家的注解都离不开这个根本,所引用的慈舟大师跟谛闲法师里面许多引用的都在这个本子上,再看下面经文。“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也是一个假设,一个问答,问的意思是为什么利益众生就能够成佛,小注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意云”,意就是意思,“夫欲智慧圆满成就者”,实在讲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在祈求的,希望我们智慧圆满成就,智慧圆满成就是成佛;我们讲智慧成就是菩萨的地位,圆满成就是成佛。
何况这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耨多罗是梵语,上的意思;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所以合起来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里面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正觉,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算是正觉,正觉就是三菩提;菩萨是正等正觉;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别教的佛,也是正等正觉,只有圆教的佛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所祈求的,这就叫圆满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是圆满智慧。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呢?“必须自他无异”,你要在一切众生当中修平等心,心不平等,正觉都没有指望啊!不平等是迷,本来是平等的。不平等从那里生的呢?分别、执著上生的。一分别就有差异了,就有自他;再一执著,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那不平等了;我总要比他要高一点。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这是成佛、成正觉最大的障碍。所以必须在境界里把障碍要把它磨掉,使你的心在境界里平等,自他平等,“物我同如”,万法平等。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