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这是迷失了道路,他没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也许他不知道。佛灭度之后,后世弟子有四依法作为我们修学选择的标准,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听说某个人的名气很大,某个人的势力很大,徒众很多,大概就不错了,这是很危险的道路,这个想法错误了,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可是法你要能够检别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很难很难,有似是而非之法。魔很聪明,拿著佛的经典,拿著古大德的注解,给你讲九十九句正法,给你讲一句邪法,你就中了毒了,这个手段太厉害了,你没有办法辨别邪正,听起来都是正法,他就参一句,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到最后把邪法当作正法,正法当作邪法。
如果他里面讲一半正一半邪,你很容易辨别出来,佛魔很容易辨别出来,他要的那一套叫你没有办法辨别,所以这是险道,今天学佛走的路子是险路。我们没有能力辨别,那怎么办呢?我就是这种人,没有能力辨别,所以找一个很稳当的路子,找古人不找今人,我跟古人学,我不跟今人学。我也拜了老师,有老师,我的老师不在世,我的老师莲池大师,我们跟莲池大师学决定没有过失。学莲池大师什么呢?昨天晚上大家念的弥陀经疏钞演义就是莲池大师的,我依这个学,做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而且学,诸位还要晓得学一个人,不能学两个人,为什么呢?两个人就两条路,两个思想两条路,很难有成就。
但是我的求学,莲池大师是第一个老师,以他老人家为主;还有两个帮的,一个就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没有问题,因为他是莲池大师的学生,师徒两个人,他们的思想、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没有问题的,两个人等于是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印光大师,这个也是专修净土的,也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的,这没有问题,他是近代人,所以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得到许多关于西方净土的启示。为什么要这样学呢?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其他人讲的,他姑妄言之,我也姑妄听之,我不把他当作一回事情,我们决定要依照祖师大德所指的道路来走,学古人没错。
如果真正有慧眼,那当然是没有话说了,没有那种智慧不能办别邪正,这个路子是最稳当的,靠得住不会出毛病。于闇夜中为作光明,这个光明是智慧,是指众生在迷惑颠倒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启发他的智慧,帮助他破迷开悟。于贫穷者,这个贫穷不是指钱财,不是指物质上的贫穷,是指精神生活的贫穷,精神生活苦闷,你把佛法给他。佛法是什么?伏藏,藏是宝藏,宝藏埋在地里面没有开发出来,自己虽有他不知道,你把他点醒,你自己原来有无尽的宝藏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不拿出来享受呢?要告诉他这个事情,令得伏藏,你自己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福德,你自己本有的啊!他在穷困的时候你要点醒他,使他自己明了,哦!原来自家已经具足无尽的宝藏,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菩萨要以这样的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益是利益,饶是丰饶,换句话说,最丰富最大的利益给一切众生,而不是给他一点点小利益,这是这一段经文的大意。
注子里面大师引梵网经里面的几句话,梵网是菩萨戒经,菩萨必须要遵守的,“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为什么要把一切众生当父母一样地孝顺就是这个道理,一切众生与我们的恩德实实在在太大了,无量劫以来我们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互为父母,互为父子,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教给我们应当要孝顺一切众生。
下面讲“言奉师长者,经云”,这都是佛告诉我们,“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故知师恩,过父母恩也。若见众生同师长,顺斯恒矣。”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生我、养我、育我,是养育之恩,如果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现在这个身体,没有父母,纵然生下来你也没有辨法活到今天,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啊!父母恩德对我们是一生的,老师的恩德对我们是生生世世,这个要知道,从初发心到成佛都不能够离开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如何能不敬呢!如何能不供养呢!佛经里面讲超过父母,因为佛法讲三世,儒家只讲一世,不讲三世,所以儒家看老师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一样大。
诸位要读礼记读曲礼,你看最明显的就是称名,你就看得出来。古时候一个人的名不能随便叫的,人与人之间互相要有礼貌、要客气,不能称名。名在什么时候可以叫呢?小孩,童子的时候,大家叫他名,成年就不能叫名了。女子十六岁成年行髻礼,就是头发梳髻,用簪子簪起来,成年了,十六岁;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这个时候他的名只有两个人能称他,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他的祖父母,他的伯伯叔叔不称名了,称他字。所以到行髻礼的时候,行冠礼的时候,同辈份的人送他一个号,叫字,所以有名有字,从这个时候起就称字不称名,不能称名了。纵然是在朝廷里作官,皇帝对他也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称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别人才能称名,所以称名很不好,称名是囚犯,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师长可以称,由此可知父母跟师长在儒家看是同等的。
佛法讲三世,那师长的恩超过父母,因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我们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的;所以我们的智慧是从师长那里启发的,法身慧命是得自于老师,这是超过父母的恩德。所以背师叛道决定不能成就,这一点诸位也要记清楚,要孝顺父母师长,怎么可以背逆师长呢!背逆师长是大不敬,杀老师是五逆罪之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阿罗汉就是老师的代表,这是五逆罪,老师等于是阿罗汉。末后这一句说“恒顺众生菩萨,宜如是平等饶益众生。”应该要这样修学法。
再看下面经文,“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读了这一节经文才晓得恒顺众生这个修学、这种行门的重要性。我在此地特别强调,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恒顺众生完全给忘掉了。修什么法门他都很乐意,很愿意干,恒顺众生决定不干;你不肯修这个法门,所修一切法门都落空了,统统不能成就。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说得很好,有一段经文说,复次譬如大海,普能映现四天下个一切众生色身形相。水像镜子一样的时候,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们的清净心,一切众生都照在镜子里面,照在水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说有一大海,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众生与自己清净心海是一不是二。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
有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说明什么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心,众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经的意思上来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那么众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众生,不随顺怎么能修心性?不随顺众生怎么能够明心见性?做不到啊!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愿意随顺供养诸佛,而真正随顺供养诸佛就是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是真正的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真正叫诸佛如来欢喜。离开众生想恭敬、礼敬诸佛,供养如来,承事诸佛,统统办不到,都落空了。你们诸位想想我们礼敬如来,泥塑木雕的画像不须要你礼敬,你礼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来的真身。如来苦口婆心教诫我们,教我们干什么?就是教我们恒顺众生,礼敬诸佛前面我跟诸位讲过,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是诸佛。称赞如来,一切众生是如来。广修供养,一切众生是我们供养的对象。不从这个地方下手认真去修学,你怎么个修法?修来修去都修成外道,几个人能成正果?我们今天在此地一会,诸位在过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否则的话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这一会呀!这一会句句给你讲真实话,这一会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这一会空过了。珍惜、不空过,就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这样做法,那么你这一生必成无上道。
下面再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为什么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如来?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令一切如来欢喜?为什么是这样的?底下给我们说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为什么要这样修法。“诸佛如来以大慈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慈。”大悲心从那来的?佛法里面常说,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位想想离开一切众生,舍离一切众生,你那个慈悲、方便怎么样表达?纵有慈悲方便,没有用处了,到那里去用?没对象了,慈悲也没有了对象,方便也没有对象了。那么自己无始以来这些习气障碍,你怎么能除得了,必须要藉一切众生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障碍把它淘汰尽;你看无始劫最重的习气就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随顺,随顺众生就淘汰这个习气,随顺众生是显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决定不冤枉啊!我们恒顺众生,众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众生,我们就是以物质, 上供养众生,他又能得几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不肯随顺,不肯供养,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开显。
天天拜佛,办好菜来供养佛,每天念供养咒,而对于一切众生不肯施舍、不肯帮助,诸位想想你能成就吗?那个心就错了!为什么供养佛呢?佛会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结他。为什么不对众生呢?众生对我没好处,我给他干什么?我才不愿意去供养他。这样的修学每一天增长我见、增长执著、增长分别、增长无明,在造罪业啊!你那个心执著的圈圈愈画愈小,生死根本就愈来愈坚固,你怎么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法子往生,为什么呢?对娑婆世界的根太坚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