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51

  ..續本文上一頁佛,這是迷失了道路,他沒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也許他不知道。佛滅度之後,後世弟子有四依法作爲我們修學選擇的標准,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聽說某個人的名氣很大,某個人的勢力很大,徒衆很多,大概就不錯了,這是很危險的道路,這個想法錯誤了,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可是法你要能夠檢別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很難很難,有似是而非之法。魔很聰明,拿著佛的經典,拿著古大德的注解,給你講九十九句正法,給你講一句邪法,你就中了毒了,這個手段太厲害了,你沒有辦法辨別邪正,聽起來都是正法,他就參一句,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到最後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當作邪法。

  

  如果他裏面講一半正一半邪,你很容易辨別出來,佛魔很容易辨別出來,他要的那一套叫你沒有辦法辨別,所以這是險道,今天學佛走的路子是險路。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那怎麼辦呢?我就是這種人,沒有能力辨別,所以找一個很穩當的路子,找古人不找今人,我跟古人學,我不跟今人學。我也拜了老師,有老師,我的老師不在世,我的老師蓮池大師,我們跟蓮池大師學決定沒有過失。學蓮池大師什麼呢?昨天晚上大家念的彌陀經疏鈔演義就是蓮池大師的,我依這個學,做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而且學,諸位還要曉得學一個人,不能學兩個人,爲什麼呢?兩個人就兩條路,兩個思想兩條路,很難有成就。

  

  但是我的求學,蓮池大師是第一個老師,以他老人家爲主;還有兩個幫的,一個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沒有問題,因爲他是蓮池大師的學生,師徒兩個人,他們的思想、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沒有問題的,兩個人等于是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就是印光大師,這個也是專修淨土的,也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的,這沒有問題,他是近代人,所以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得到許多關于西方淨土的啓示。爲什麼要這樣學呢?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其他人講的,他姑妄言之,我也姑妄聽之,我不把他當作一回事情,我們決定要依照祖師大德所指的道路來走,學古人沒錯。

  

  如果真正有慧眼,那當然是沒有話說了,沒有那種智慧不能辦別邪正,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靠得住不會出毛病。于闇夜中爲作光明,這個光明是智慧,是指衆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啓發他的智慧,幫助他破迷開悟。于貧窮者,這個貧窮不是指錢財,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是指精神生活的貧窮,精神生活苦悶,你把佛法給他。佛法是什麼?伏藏,藏是寶藏,寶藏埋在地裏面沒有開發出來,自己雖有他不知道,你把他點醒,你自己原來有無盡的寶藏爲什麼不拿出來用呢?不拿出來享受呢?要告訴他這個事情,令得伏藏,你自己清淨心裏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你自己本有的啊!他在窮困的時候你要點醒他,使他自己明了,哦!原來自家已經具足無盡的寶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菩薩要以這樣的平等饒益一切衆生,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換句話說,最豐富最大的利益給一切衆生,而不是給他一點點小利益,這是這一段經文的大意。

  

  注子裏面大師引梵網經裏面的幾句話,梵網是菩薩戒經,菩薩必須要遵守的,“梵網經雲,一切衆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爲什麼要把一切衆生當父母一樣地孝順就是這個道理,一切衆生與我們的恩德實實在在太大了,無量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裏面生死輪回互爲父母,互爲父子,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教給我們應當要孝順一切衆生。

  

  下面講“言奉師長者,經雲”,這都是佛告訴我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故知師恩,過父母恩也。若見衆生同師長,順斯恒矣。”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生我、養我、育我,是養育之恩,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現在這個身體,沒有父母,縱然生下來你也沒有辨法活到今天,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啊!父母恩德對我們是一生的,老師的恩德對我們是生生世世,這個要知道,從初發心到成佛都不能夠離開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如何能不敬呢!如何能不供養呢!佛經裏面講超過父母,因爲佛法講叁世,儒家只講一世,不講叁世,所以儒家看老師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一樣大。

  

  諸位要讀禮記讀曲禮,你看最明顯的就是稱名,你就看得出來。古時候一個人的名不能隨便叫的,人與人之間互相要有禮貌、要客氣,不能稱名。名在什麼時候可以叫呢?小孩,童子的時候,大家叫他名,成年就不能叫名了。女子十六歲成年行髻禮,就是頭發梳髻,用簪子簪起來,成年了,十六歲;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這個時候他的名只有兩個人能稱他,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他的祖父母,他的伯伯叔叔不稱名了,稱他字。所以到行髻禮的時候,行冠禮的時候,同輩份的人送他一個號,叫字,所以有名有字,從這個時候起就稱字不稱名,不能稱名了。縱然是在朝廷裏作官,皇帝對他也稱字不稱名,這是對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稱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別人才能稱名,所以稱名很不好,稱名是囚犯,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師長可以稱,由此可知父母跟師長在儒家看是同等的。

  

  佛法講叁世,那師長的恩超過父母,因爲你法身慧命是通叁世的,我們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叁世的,不是一世的;所以我們的智慧是從師長那裏啓發的,法身慧命是得自于老師,這是超過父母的恩德。所以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這一點諸位也要記清楚,要孝順父母師長,怎麼可以背逆師長呢!背逆師長是大不敬,殺老師是五逆罪之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老師的代表,這是五逆罪,老師等于是阿羅漢。末後這一句說“恒順衆生菩薩,宜如是平等饒益衆生。”應該要這樣修學法。

  

  再看下面經文,“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我們讀了這一節經文才曉得恒順衆生這個修學、這種行門的重要性。我在此地特別強調,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恒順衆生完全給忘掉了。修什麼法門他都很樂意,很願意幹,恒順衆生決定不幹;你不肯修這個法門,所修一切法門都落空了,統統不能成就。華嚴經出現品裏面說得很好,有一段經文說,複次譬如大海,普能映現四天下個一切衆生色身形相。水像鏡子一樣的時候,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們的清淨心,一切衆生都照在鏡子裏面,照在水裏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說有一大海,這個意思是說一切衆生與自己清淨心海是一不是二。諸佛菩提亦複如是,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

  

  有這麼幾句話,這幾句話說明什麼是佛心?佛心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心,衆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衆生,就是佛心。從這個經的意思上來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那麼衆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衆生,不隨順怎麼能修心性?不隨順衆生怎麼能夠明心見性?做不到啊!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願意隨順供養諸佛,而真正隨順供養諸佛就是隨順衆生,隨順衆生是真正的隨順供養諸佛,尊重承事衆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那是真正叫諸佛如來歡喜。離開衆生想恭敬、禮敬諸佛,供養如來,承事諸佛,統統辦不到,都落空了。你們諸位想想我們禮敬如來,泥塑木雕的畫像不須要你禮敬,你禮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來的真身。如來苦口婆心教誡我們,教我們幹什麼?就是教我們恒順衆生,禮敬諸佛前面我跟諸位講過,諸佛是什麼?一切衆生是諸佛。稱贊如來,一切衆生是如來。廣修供養,一切衆生是我們供養的對象。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去修學,你怎麼個修法?修來修去都修成外道,幾個人能成正果?我們今天在此地一會,諸位在過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否則的話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這一會呀!這一會句句給你講真實話,這一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這一會空過了。珍惜、不空過,就從今天起我們就要這樣做法,那麼你這一生必成無上道。

  

  下面再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爲什麼隨順衆生就是隨順供養如來?尊重承事衆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衆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爲什麼是這樣的?底下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爲什麼要這樣修法。“諸佛如來以大慈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慈。”大悲心從那來的?佛法裏面常說,佛教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諸位想想離開一切衆生,舍離一切衆生,你那個慈悲、方便怎麼樣表達?縱有慈悲方便,沒有用處了,到那裏去用?沒對象了,慈悲也沒有了對象,方便也沒有對象了。那麼自己無始以來這些習氣障礙,你怎麼能除得了,必須要藉一切衆生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障礙把它淘汰盡;你看無始劫最重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隨順,隨順衆生就淘汰這個習氣,隨順衆生是顯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決定不冤枉啊!我們恒順衆生,衆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衆生,我們就是以物質, 上供養衆生,他又能得幾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不肯隨順,不肯供養,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決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開顯。

  

  天天拜佛,辦好菜來供養佛,每天念供養咒,而對于一切衆生不肯施舍、不肯幫助,諸位想想你能成就嗎?那個心就錯了!爲什麼供養佛呢?佛會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結他。爲什麼不對衆生呢?衆生對我沒好處,我給他幹什麼?我才不願意去供養他。這樣的修學每一天增長我見、增長執著、增長分別、增長無明,在造罪業啊!你那個心執著的圈圈愈畫愈小,生死根本就愈來愈堅固,你怎麼能超越叁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法子往生,爲什麼呢?對娑婆世界的根太堅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