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应当要效法。所以对于学佛、学菩萨,这没有问题,他们是至善之人,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效法的。可是讲到众生就不然了,众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恶的毕竟是占多数。“今于众生言恒顺者,众生善恶之行”,纵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恶固然是迷,众生修善修福还是迷,“不离迷心。粗犷乖道”,乖是违背,“非可轨持”,他不足以做我们的模范,换一句话说,不足以效法。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不说学,不说是常随众生学,不是这个说法,只叫你恒顺。
“然不坏假名,不灭假相,法无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体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顺。”这就把为什么要恒顺众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你要不明了这个道理,你顺众生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痛苦,会感觉到很冤枉,不值得,这都是凡夫的情见,凡夫的执著。真正透彻这个道理了,你才晓得恒顺里头有无量的功德,成就自己,决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长。那么这就是显露自己的同体大悲,真正能够达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恒顺众生是修这个,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显发自己的性德,你明白这个道理那怎么能不修呢!这个太重要了!因此恒顺众生跟常随佛学,我们应当平等地重视,这个功德、这种成就绝对不在常随佛学之下,要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于还有过之。怎么晓得它有过之呢?这十大愿王愈是在后,后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后,它这一愿是在常随佛学之后面。换一句话就是功德比常随佛学还要超胜,这是我们很多众生疏忽掉了,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纵然是学佛都学不好,学佛也没有成就,也没有效果,原因在那里?不肯恒顺众生,如果肯恒顺众生,你常随佛学才能真正学得到,不肯恒顺众生,学佛也学不成,那是个大障碍。
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正如昨天有个同学问我,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为什么不开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对佛是很尊敬,常随佛学,他不恒顺众生,所以他三千遍也枉然,不要说三千遍,三万遍也不行,也不能开悟。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读经开悟、念佛开悟,恒顺众生千万不能疏忽啊!比常随佛学还要重要啊!几个人能透彻这个道理?不管修那个法门,不管你如何精进用功,你不能在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那么在这一节经文,这节经文讲得很透彻,有说话、有比喻,真正是普贤菩萨的苦口婆心教诫我们,点醒我们。
我们再看注子,“在迷执行者”,这就是我们凡夫,迷惑、执著,“我心过坚者,固为难事”,我们今天恒顺众生难,难在那里呢?难在我执、迷惑。这个坚简单讲就是有很深的成见,有很坚固的成见,自以为是,这就很难很难了。“在悟心大士,见解融通者,诚易易也”,真正开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他不难,他真能恒顺;像金刚经上举的歌利王割截身体,那别人太难太难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难,他若无其事,在他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看起来太难了,难行苦行,他没有觉得难,他也没觉得苦,他要觉得难,要觉得苦,他忍辱波罗密功夫还没到家。由此可知难易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苦乐也没有一定的标准,随著自己的境界,标准就有变化,凡夫与菩萨的标准是迥然不同,这是我们要明了,要学习。
“自先以旷荡虚心,物我无二”,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忍,要能够容物,要能够像诸佛如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一样容不下的。“自觉真性,凡圣不差”,佛能容,菩萨能容,为什么我不能容?“上合十方如来,下同六道含识”,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来就是前面一科所讲常随佛学,下同六道含识就是这一科所讲的恒顺众生。在楞严经上我们也念到观世音菩萨自己说,他讲他的成就的时候,他说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此理,也就是我们前一科的意思,常随佛学的意思。
他又说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就是恒顺众生的意思。你看看那一个菩萨,那一个佛,他修成的时候舍弃了众生?他没有修恒顺众生,换一句话他就成就不了。那么说到这个地方,我就提醒诸位同修,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你要修成一个声闻、缘觉,修成一个天人,修成一个权教菩萨,行!不修这个法门,行。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无上菩提,你不修普贤行就不行,没有法子,任何一个菩萨成无上道一定修普贤行。那么这十大愿王是普贤行的纲领,十大纲领,把握到纲领,行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标了,修行才能够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在此地我们特别要强调恒顺众生,我们修这么多年,学这么多年,一点成就都没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恒顺众生,所以不管怎么苦修,一事无成。纵然你学到一点皮毛之见,我们拿这个经仔细看看我们所造的业都是三恶道的业报,非常地可怕。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我们接著看下面这段文,“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这是总说。“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一看就晓得,这是讲的四生,一切众生在生态上来讲总不出这四大类,这就是把一切众生的生态都说尽了。“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讲一切众生他生长居住所在的差别,有生在地面上,也有生活在水里面,水族。火与风,火是代表像热带,甚至于沙漠里面很热的环境里面。风是表动的意思,活动力很强的,有依这个而生的,这里面也有动物也有植物,植物里面依风而传播种子的,我们往往看到很多。或有依空,依虚空,也有依草木,寄生在草木上的。“种种生类”这一句是总说,“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这个意行是讲心有定散,有的心比较定,有的散乱,是指这个。“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都是讲一切众生的差别的现象,差别现象没有法子尽举,此地也不过是举几个大端例子而已。“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里面的。“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指色界跟无色界,四空天。那么这一段整个六道众生全都包括了,大师注子里面都解释到了,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这一段并不难懂。
再看下面经文,“如是等类”这一句是总结前面的经文。“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了,这一点实实在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又非常地要紧。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见性,想不想得一心,想不想成佛,你得要考虑这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想,那就必须要照办;你要不肯照办就是这三个问题的大障碍,你得不了一心,你也不能开悟,你也成不了佛。换一句话说,想成佛、想开悟、想得一心,一定要把这个不折不扣地做到。对于一切众生要恒顺,不但要恒顺,还要承事供养,所谓承事是为他服务,这是承事,要供养他,换一句话说要照顾他,要敬重他,跟我们敬父母、敬师长、敬佛,没有两样。在我们心目当中、观念里面,生佛决定平等,正是佛在本经里面开示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对一个众生轻视了就是轻视诸佛如来,对一个众生不孝顺了就是不孝顺父母师长,所以这一段要讲菩萨道里面难行能行,特别是著重在这一条上,真正值得我们反省检点的。
诸位真正是通达这十大愿王的理论、境界,你这一生不可能没有成就,决定有成就的。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实行的勤惰,你要是勇猛精进,那你的成就快了,成就高;你要是懈怠,做得不够圆满,你的成就比较低;如果你完全都没有去做,那可以断定你这一生一定没有成就。即使念佛求生净土都不例外,这一点特别要注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求一个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要不要具足普贤行愿呢?跟诸位说还是要。他没有听过华严经,没有学过普贤行愿,那他怎么具足呢?他自自然然具足,诚敬心中具足,恭敬心中具足,虽然他没有学,没有学也能具足,他在一念正念起来的时候自然具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平常在生活里面要认真地去修学,那么这几句就是教给我们随顺。
下面这一段教发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是教我们发愿,这一段经文里面含义很深。病苦范围太广大了,也许你看到众生有病,我又没有学过医,不是医生,我怎么能替他治病呢?你一定可以给他治病,因为病并不单指我们身体长病了,他有心病,心病比身病还严重,心病是什么呢?烦恼病、无明病、尘沙病,大病啊!你要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治心病。佛法的经典都是给我们治心病,所以佛也比喻为大医王,医治一切众生的心病,你一定要发这个愿,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底下几句比喻统统都是这个意思,后面的意思愈来愈深。
前面第一句换句话说所有众生都是迷惑颠倒,都是有严重的心病,你怎么给他作良医呢?介绍他佛法,介绍大乘佛法,这就是对治他的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就是药不对症,那就是失道;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你所修学的不对你的根性,那么你学起来就有困难,不容易成就,这种例子非常之多。所以选择法门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学环境,都能够配合,你修学起来不感觉到困难,容易成就。如果采取这个法门不合自己程度,又不合自己的兴趣,同时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这勉强去修非常困难。所以他遇到困难了,走错了路了,你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要走上正道。
那么好些发心学佛的,尤其在今天佛门里面有真佛有假佛,佛法里面有正法有邪法,许许多多把邪法当作正法,把假佛当作真…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