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50

  ..續本文上一頁是應當要效法。所以對于學佛、學菩薩,這沒有問題,他們是至善之人,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的。可是講到衆生就不然了,衆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惡的畢竟是占多數。“今于衆生言恒順者,衆生善惡之行”,縱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惡固然是迷,衆生修善修福還是迷,“不離迷心。粗犷乖道”,乖是違背,“非可軌持”,他不足以做我們的模範,換一句話說,不足以效法。正因爲這個緣故所以說不說學,不說是常隨衆生學,不是這個說法,只叫你恒順。

  

  “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雲恒順。”這就把爲什麼要恒順衆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你要不明了這個道理,你順衆生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痛苦,會感覺到很冤枉,不值得,這都是凡夫的情見,凡夫的執著。真正透徹這個道理了,你才曉得恒順裏頭有無量的功德,成就自己,決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長。那麼這就是顯露自己的同體大悲,真正能夠達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恒順衆生是修這個,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顯發自己的性德,你明白這個道理那怎麼能不修呢!這個太重要了!因此恒順衆生跟常隨佛學,我們應當平等地重視,這個功德、這種成就絕對不在常隨佛學之下,要明白這個道理,甚至于還有過之。怎麼曉得它有過之呢?這十大願王愈是在後,後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後,它這一願是在常隨佛學之後面。換一句話就是功德比常隨佛學還要超勝,這是我們很多衆生疏忽掉了,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縱然是學佛都學不好,學佛也沒有成就,也沒有效果,原因在那裏?不肯恒順衆生,如果肯恒順衆生,你常隨佛學才能真正學得到,不肯恒順衆生,學佛也學不成,那是個大障礙。

  

  爲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正如昨天有個同學問我,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念了叁千遍爲什麼不開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對佛是很尊敬,常隨佛學,他不恒順衆生,所以他叁千遍也枉然,不要說叁千遍,叁萬遍也不行,也不能開悟。由此可知我們要想讀經開悟、念佛開悟,恒順衆生千萬不能疏忽啊!比常隨佛學還要重要啊!幾個人能透徹這個道理?不管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如何精進用功,你不能在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那麼在這一節經文,這節經文講得很透徹,有說話、有比喻,真正是普賢菩薩的苦口婆心教誡我們,點醒我們。

  

  我們再看注子,“在迷執行者”,這就是我們凡夫,迷惑、執著,“我心過堅者,固爲難事”,我們今天恒順衆生難,難在那裏呢?難在我執、迷惑。這個堅簡單講就是有很深的成見,有很堅固的成見,自以爲是,這就很難很難了。“在悟心大士,見解融通者,誠易易也”,真正開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不難,他真能恒順;像金剛經上舉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別人太難太難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難,他若無其事,在他很容易的事情。在我們看起來太難了,難行苦行,他沒有覺得難,他也沒覺得苦,他要覺得難,要覺得苦,他忍辱波羅密功夫還沒到家。由此可知難易也沒有一定的標准,苦樂也沒有一定的標准,隨著自己的境界,標准就有變化,凡夫與菩薩的標准是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明了,要學習。

  

  “自先以曠蕩虛心,物我無二”,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要能夠容物,要能夠像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樣容不下的。“自覺真性,凡聖不差”,佛能容,菩薩能容,爲什麼我不能容?“上合十方如來,下同六道含識”,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來就是前面一科所講常隨佛學,下同六道含識就是這一科所講的恒順衆生。在楞嚴經上我們也念到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他講他的成就的時候,他說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此理,也就是我們前一科的意思,常隨佛學的意思。

  

  他又說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就是恒順衆生的意思。你看看那一個菩薩,那一個佛,他修成的時候舍棄了衆生?他沒有修恒順衆生,換一句話他就成就不了。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提醒諸位同修,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你要修成一個聲聞、緣覺,修成一個天人,修成一個權教菩薩,行!不修這個法門,行。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無上菩提,你不修普賢行就不行,沒有法子,任何一個菩薩成無上道一定修普賢行。那麼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行的綱領,十大綱領,把握到綱領,行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標了,修行才能夠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在此地我們特別要強調恒順衆生,我們修這麼多年,學這麼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恒順衆生,所以不管怎麼苦修,一事無成。縱然你學到一點皮毛之見,我們拿這個經仔細看看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叁惡道的業報,非常地可怕。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二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文,“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這是總說。“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一看就曉得,這是講的四生,一切衆生在生態上來講總不出這四大類,這就是把一切衆生的生態都說盡了。“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這是講一切衆生他生長居住所在的差別,有生在地面上,也有生活在水裏面,水族。火與風,火是代表像熱帶,甚至于沙漠裏面很熱的環境裏面。風是表動的意思,活動力很強的,有依這個而生的,這裏面也有動物也有植物,植物裏面依風而傳播種子的,我們往往看到很多。或有依空,依虛空,也有依草木,寄生在草木上的。“種種生類”這一句是總說,“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這個意行是講心有定散,有的心比較定,有的散亂,是指這個。“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都是講一切衆生的差別的現象,差別現象沒有法子盡舉,此地也不過是舉幾個大端例子而已。“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裏面的。“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是指色界跟無色界,四空天。那麼這一段整個六道衆生全都包括了,大師注子裏面都解釋到了,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這一段並不難懂。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等類”這一句是總結前面的經文。“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了,這一點實實在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又非常地要緊。問題是我們想不想見性,想不想得一心,想不想成佛,你得要考慮這叁個問題,如果這叁個問題都想,那就必須要照辦;你要不肯照辦就是這叁個問題的大障礙,你得不了一心,你也不能開悟,你也成不了佛。換一句話說,想成佛、想開悟、想得一心,一定要把這個不折不扣地做到。對于一切衆生要恒順,不但要恒順,還要承事供養,所謂承事是爲他服務,這是承事,要供養他,換一句話說要照顧他,要敬重他,跟我們敬父母、敬師長、敬佛,沒有兩樣。在我們心目當中、觀念裏面,生佛決定平等,正是佛在本經裏面開示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對一個衆生輕視了就是輕視諸佛如來,對一個衆生不孝順了就是不孝順父母師長,所以這一段要講菩薩道裏面難行能行,特別是著重在這一條上,真正值得我們反省檢點的。

  

  諸位真正是通達這十大願王的理論、境界,你這一生不可能沒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的。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實行的勤惰,你要是勇猛精進,那你的成就快了,成就高;你要是懈怠,做得不夠圓滿,你的成就比較低;如果你完全都沒有去做,那可以斷定你這一生一定沒有成就。即使念佛求生淨土都不例外,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求一個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要不要具足普賢行願呢?跟諸位說還是要。他沒有聽過華嚴經,沒有學過普賢行願,那他怎麼具足呢?他自自然然具足,誠敬心中具足,恭敬心中具足,雖然他沒有學,沒有學也能具足,他在一念正念起來的時候自然具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平常在生活裏面要認真地去修學,那麼這幾句就是教給我們隨順。

  

  下面這一段教發願,“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這是教我們發願,這一段經文裏面含義很深。病苦範圍太廣大了,也許你看到衆生有病,我又沒有學過醫,不是醫生,我怎麼能替他治病呢?你一定可以給他治病,因爲病並不單指我們身體長病了,他有心病,心病比身病還嚴重,心病是什麼呢?煩惱病、無明病、塵沙病,大病啊!你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治心病。佛法的經典都是給我們治心病,所以佛也比喻爲大醫王,醫治一切衆生的心病,你一定要發這個願,要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底下幾句比喻統統都是這個意思,後面的意思愈來愈深。

  

  前面第一句換句話說所有衆生都是迷惑顛倒,都是有嚴重的心病,你怎麼給他作良醫呢?介紹他佛法,介紹大乘佛法,這就是對治他的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就是藥不對症,那就是失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你所修學的不對你的根性,那麼你學起來就有困難,不容易成就,這種例子非常之多。所以選擇法門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學環境,都能夠配合,你修學起來不感覺到困難,容易成就。如果采取這個法門不合自己程度,又不合自己的興趣,同時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這勉強去修非常困難。所以他遇到困難了,走錯了路了,你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要走上正道。

  

  那麼好些發心學佛的,尤其在今天佛門裏面有真佛有假佛,佛法裏面有正法有邪法,許許多多把邪法當作正法,把假佛當作真…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