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一部华严经修的是什么?礼敬诸佛而已。只要你把礼敬做到了,后面十条条条都圆满,你出言一定是赞叹,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养,没有话说的。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礼敬,你才晓得礼敬之重要。
礼敬是性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起了贡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来学佛无非是恢复我们的性德而已。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说我们称赞的对象,对象之广大跟前面讲的没有两样,但是文章有变化,言词不同显示文章之美,同样的境界。一尘,尘是微尘,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在现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我们不晓得能不能看得到。佛经里面讲的尘用许多比喻来讲,先讲牛毛尘,牛毛比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尘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会掉下去,这就很小了,从这个说起。那么把牛毛尘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尘,羊毛比牛毛要细得多了。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更小、更细。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通行无碍,我们晓得水有密度,它当中还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当中游离、行动,没有障碍。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密度很大,但是在显微镜底下看还是有空隙,它能够在空隙跑来跑去,没有障碍,这我们肉眼决定看不到了。
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这才叫微尘,不是我们肉众能看到,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阿罗汉能力比我们大得太多了。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它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后再分为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这也有另外一个别号叫邻虚尘,它跟虚空是界线了,没有法子分。佛眼能够看到极微之微,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一尘一微尘,一微尘之中有微尘数的诸佛,这个尘数是怎么讲呢?讲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这个数子没有法子想像,无法想像。我们把地球磨成微尘,我们都没有办法想像,何况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仿佛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个数量无量无边。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么广大,一尘里面有尘数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萨海会围绕,菩萨就更多了。无尽法界尘亦然,无尽法界里头每一粒微尘里头统统是这个境界。所以过去有一些人不信佛当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经,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他说的大话我们连作梦都梦不到,确确实实如此,其实我们作梦真梦不到。佛何以能说得出来呢?是他亲证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尝说过大话呢?没有。佛是真语者、如语者,他所说的不增不减,言语与事实完全相应。
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法子体会,所以这一品经的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弥陀净土里面所讲的实报庄严土,是一桩事情,名词用的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两个字要紧了,小注里头也是这么说法,为什么呢?不是我们的境界,可是我们凭什么相信呢?何况能深信不疑呢?凭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语。这个境界是佛的现量境界,我们今天信的是圣言量,我们相信圣人之言绝不欺骗我们;不是我们的现量境界,也不是我们能够推理能推算得出来的,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逻辑辩证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极限的。这是完全超越,在这种境界里面一切的数学、一切的理则学、逻辑辩证法统统用不上。
这桩事情在过去,我们在中国佛教会办大专讲座的时候,那时候方老师还在,我曾经一度到他家里去想请他给我们同学讲因明学,方老师就告诉我没有用处;他那个时候正在读华严,它是对于初级的佛法能帮得上一点忙、有用处,高级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华严里面统统用不上。所以我们相信佛绝对不妄语,我们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金刚经里面常说的诸法实相,那一个讲金刚经能够把实相讲得这么清楚,这就是诸法实相。为佛与大菩萨亲证。
后面这一首就讲我们赞叹了,“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这两句就是讲赞叹,赞叹当然是用言辞、是用音声。可是这种赞叹,我们一听到赞叹一定就想到音乐、歌唱,用这些言词来赞佛,这种相的确很粗,我们初学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讲到真正深入我们又没法子懂了,真正讲到这个境界就如同经上所说的一切音声全是赞佛,一切的言词没有一样不妙,这我们就听不懂了。骂人、吵架,也是吗?也是。这个不可思议,我们没法子理解,诸位要读楞严经,念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会体会到了。我们今天听的声音,有悦耳的、有讨厌的、噪音讨厌的,我们用什么听?用分别心听,用意识去听,用心意识,所以我们所听的是声尘。菩萨们用什么听?离心意识,一切音声海里、一切言词海里,他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净心。清净心在耳根上叫闻性,闻性所闻的是声性,不是声尘,这叫真正的赞叹。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赞叹,这个妙不可言,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你要懂得,修称赞是从这个地方修,我们才能够入得了这个境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我们自己才能入得进去。
否则的话一天到晚唱歌赞叹佛菩萨,佛菩萨还是佛菩萨,我们凡夫还是凡夫,不相干嘛!你的赞叹将来赞叹之后,你也变成了佛菩萨,这样才行。所以他对于音声没有选择的、没有分别的,对于言词也没有选择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选择就不妙了,没有选择才妙。一切音声言词都是从法性流出来,还归法性,所以平常我们讲会听的人开悟,见性了。为什么?他用闻性闻声性,用见性见色性。虽然在六根上我们说他是六种性,在六尘上也说六种性,其实性是一个,决定无二性,这才叫做修称赞这个法门,才叫修这个愿。我们在长行文里面一再跟诸位提到这个修行叫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历一切的境界,在这里炼什么呢?炼自己的清净心,这是在音声上炼自己的清净心;前面礼敬是在一切现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炼清净心,礼敬就是清净,赞叹也是清净,后面这八条条条都是讲清净,你在这里面修清净心。
所以这个法门叫大不思议法门,维摩经称小不思议法门,这是大不思议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跟它相比,它能够包括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所以处处都是教我们明心见性,处处都是教给我们修一心不乱。再看下面一句,“尽于未来一切劫”,这讲时间。所以修行的时间不是说我们有一个阶段,没有间断的;我们讲修学有期限,它没有期限的,修学过程当中没有期限,修行圆满之后也没有期限,所, 以佛菩萨才圆证三不退。如果有个期限,那么换句话说就有一个终结的时候,有始就有终,这个法门无始也无终。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我刚才所提出的要领,修清净心,清净心有始终吗?没有啊!清净心里头那里有始终?所以唯识里面告诉我们,方分时分都是不相应行法,方分是讲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时间讲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这个事情呢?有这个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是个抽象概念而已啊!而我们把这种抽象概念误会了,把它当作真的,真有这个东西,其实没有!能够把这一关突破了,就打破了时空,这才是究竟解脱。
所以清净心里面没有十方、没有三世,所以才这么个说法,尽于未来一切劫。这种说法对我们粗心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勉励,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要不断地精进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转。“赞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经文,普贤菩萨赞佛功德,那就讲得非常详细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说得详细,这是第二讲称赞。第三段讲供养愿,“颂第三愿”,在这一愿里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请看经文“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首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这一首是说明供养具,就是你供养的东西,当然我们能供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要一样一样说,说不尽的。但是这几样你要体会它的意思,华严处处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体会到真实义。
第一句讲花鬘,鬘是花穿起来,穿成一环,古印度的人很喜欢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为佛经是在古印度讲的,所以里面有许许多多是当时的风俗。最胜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里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里头,它就妙了。我们的佛前也供花,你们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没有看到妙,妙与不妙随心所转,也是随你心里变现的。佛前面为什么供花呢?开花之后就结果,花在先,果在后,佛就拿这个来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开花,将来就一定证果。所以我们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开得茂盛,修行殊胜,我有殊胜的修行,将来一定有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供佛菩萨面前花与果,诸位要知道它代表这个意思的,佛菩萨也不要看这个花,也不要吃这个果,他不需要的;花与果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花表六度万行,在本经里面就是代表十波罗密、十大愿王,你要看到这个,哦!我要修普贤十愿,我要修菩萨十度。通常经上讲六度,华严经把般若又展开来,一共成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么第六是般若,它从般若里面再分开出来,后面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那么般若波罗密是代表根本智,后面这四种叫后得智。如果讲六度,后面的后得智跟根本智是一个,统统在般若波罗密里头,细说展开来再分作方便、愿、力、智,这是华严经常常讲的十波罗密,你要修这个。见到花就提醒我们自己要修行,…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