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64

  ..續本文上一頁已。一部華嚴經修的是什麼?禮敬諸佛而已。只要你把禮敬做到了,後面十條條條都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贊歎,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沒有話說的。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禮敬,你才曉得禮敬之重要。

  

  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來學佛無非是恢複我們的性德而已。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說我們稱贊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跟前面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文章有變化,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同樣的境界。一塵,塵是微塵,佛經裏面講的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現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不曉得能不能看得到。佛經裏面講的塵用許多比喻來講,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會掉下去,這就很小了,從這個說起。那麼把牛毛塵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了。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小、更細。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通行無礙,我們曉得水有密度,它當中還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當中遊離、行動,沒有障礙。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但是在顯微鏡底下看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決定看不到了。

  

  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不是我們肉衆能看到,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能力比我們大得太多了。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後再分爲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這也有另外一個別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界線了,沒有法子分。佛眼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一塵一微塵,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的諸佛,這個塵數是怎麼講呢?講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個數子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我們把地球磨成微塵,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個數量無量無邊。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麼廣大,一塵裏面有塵數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就更多了。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裏頭每一粒微塵裏頭統統是這個境界。所以過去有一些人不信佛當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經,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他說的大話我們連作夢都夢不到,確確實實如此,其實我們作夢真夢不到。佛何以能說得出來呢?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嘗說過大話呢?沒有。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他所說的不增不減,言語與事實完全相應。

  

  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所以這一品經的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裏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樁事情,名詞用的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兩個字要緊了,小注裏頭也是這麼說法,爲什麼呢?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我們憑什麼相信呢?何況能深信不疑呢?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這個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信的是聖言量,我們相信聖人之言絕不欺騙我們;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推理能推算得出來的,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邏輯辯證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極限的。這是完全超越,在這種境界裏面一切的數學、一切的理則學、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

  

  這樁事情在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那時候方老師還在,我曾經一度到他家裏去想請他給我們同學講因明學,方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那個時候正在讀華嚴,它是對于初級的佛法能幫得上一點忙、有用處,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華嚴裏面統統用不上。所以我們相信佛絕對不妄語,我們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剛經裏面常說的諸法實相,那一個講金剛經能夠把實相講得這麼清楚,這就是諸法實相。爲佛與大菩薩親證。

  

  後面這一首就講我們贊歎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這兩句就是講贊歎,贊歎當然是用言辭、是用音聲。可是這種贊歎,我們一聽到贊歎一定就想到音樂、歌唱,用這些言詞來贊佛,這種相的確很粗,我們初學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講到真正深入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音聲全是贊佛,一切的言詞沒有一樣不妙,這我們就聽不懂了。罵人、吵架,也是嗎?也是。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理解,諸位要讀楞嚴經,念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會體會到了。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討厭的,我們用什麼聽?用分別心聽,用意識去聽,用心意識,所以我們所聽的是聲塵。菩薩們用什麼聽?離心意識,一切音聲海裏、一切言詞海裏,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清淨心在耳根上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叫真正的贊歎。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贊歎,這個妙不可言,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你要懂得,修稱贊是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入得進去。

  

  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唱歌贊歎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我們凡夫還是凡夫,不相幹嘛!你的贊歎將來贊歎之後,你也變成了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于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于言詞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沒有選擇才妙。一切音聲言詞都是從法性流出來,還歸法性,所以平常我們講會聽的人開悟,見性了。爲什麼?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我們說他是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贊這個法門,才叫修這個願。我們在長行文裏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這個修行叫曆事煉心,曆是經曆,經曆一切的境界,在這裏煉什麼呢?煉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在音聲上煉自己的清淨心;前面禮敬是在一切現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煉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贊歎也是清淨,後面這八條條條都是講清淨,你在這裏面修清淨心。

  

  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稱小不思議法門,這是大不思議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能夠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處處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都是教給我們修一心不亂。再看下面一句,“盡于未來一切劫”,這講時間。所以修行的時間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階段,沒有間斷的;我們講修學有期限,它沒有期限的,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 以佛菩薩才圓證叁不退。如果有個期限,那麼換句話說就有一個終結的時候,有始就有終,這個法門無始也無終。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提出的要領,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沒有啊!清淨心裏頭那裏有始終?所以唯識裏面告訴我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事情呢?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啊!而我們把這種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沒有!能夠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了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

  

  所以清淨心裏面沒有十方、沒有叁世,所以才這麼個說法,盡于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我們粗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贊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贊歎不盡。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華嚴第叁十九卷,叁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贊佛功德,那就講得非常詳細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說得詳細,這是第二講稱贊。第叁段講供養願,“頌第叁願”,在這一願裏面有叁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請看經文“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首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一首是說明供養具,就是你供養的東西,當然我們能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要一樣一樣說,說不盡的。但是這幾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華嚴處處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體會到真實義。

  

  第一句講花鬘,鬘是花穿起來,穿成一環,古印度的人很喜歡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爲佛經是在古印度講的,所以裏面有許許多多是當時的風俗。最勝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裏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裏頭,它就妙了。我們的佛前也供花,你們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沒有看到妙,妙與不妙隨心所轉,也是隨你心裏變現的。佛前面爲什麼供花呢?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在先,果在後,佛就拿這個來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開花,將來就一定證果。所以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開得茂盛,修行殊勝,我有殊勝的修行,將來一定有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們供佛菩薩面前花與果,諸位要知道它代表這個意思的,佛菩薩也不要看這個花,也不要吃這個果,他不需要的;花與果都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花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裏面就是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你要看到這個,哦!我要修普賢十願,我要修菩薩十度。通常經上講六度,華嚴經把般若又展開來,一共成爲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麼第六是般若,它從般若裏面再分開出來,後面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那麼般若波羅密是代表根本智,後面這四種叫後得智。如果講六度,後面的後得智跟根本智是一個,統統在般若波羅密裏頭,細說展開來再分作方便、願、力、智,這是華嚴經常常講的十波羅密,你要修這個。見到花就提醒我們自己要修行,…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