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65

  ..續本文上一頁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這個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給諸位說統統代表這個意思,甚至于家裏畫的畫,彩畫,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哦!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願;出了佛堂,外面花統統就忘掉了,這沒有用處啊!這沒有法子啊!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薩涅槃,我們修淨土的人最起碼的是要往生淨土,這是果報,代表這些。所以一見到果馬上就想到我們修行目標是求證果,那麼在任何地方,不管見到什麼果都要作如是觀,要提起自己修證的警覺,所以這個花鬘就妙了,這個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這個意思,妙就沒有了,所以妙這一字就是它能夠提起你的覺觀,妙在這個地方。否則的話你看到經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勝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麼找也找不到。你曉得這個意思了,隨手撚來沒有一樣不妙。伎樂就是歌舞音樂,佛法在小乘法裏面是禁止的,歌舞音樂是不能去觀聽的,聽了犯戒的;大乘法裏面不但不犯戒,還要唱歌跳舞來供養佛。你們看看敦皇的壁畫,現在在臺灣也看到不少,釋迦牟尼佛跟大衆講經說法,天女在那裏奏樂唱歌在贊歎,他是這個境界啊!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地活潑,真正是離苦得樂。雖然這些伎樂供養,佛菩薩心決定清淨。我們那個修小乘的人爲什麼不可以呢?因爲他煩惱太重了,那個心怎麼清淨都清淨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麼能得清淨嘛!他不夠資格。真正到清淨不染了,在這種境界裏面完全不染是真清淨,這才是真正的取用,只有樂沒有苦。

  

  如果心地染著,樂裏頭有苦,樂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他有苦。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跟前面講了無不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佛是真富貴,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樂,正因爲如此,我們才要學佛。如果學佛,個個都學得苦不堪言,我們學這個幹什麼?誰願意學它。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華嚴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麼我們普通人見到這種情形不要見怪,高水准的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佛法講的境界,境界都是對程度不夠的人;譬如在學校念書,大學生唱歌跳舞,學校不禁止,小學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學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嚴重的處分。爲什麼?不夠程度嘛!華嚴經是大學生的經典,大學生的境界。塗香,因爲它後頭還有很多香,塗香是塗在身上的,像我們現在一般用的香水一類的,是塗在身上的。

  

  傘蓋,這也是供養具裏面一種,也是表法的,傘遮陰的,好像我們在太陽底下打傘,傘遮陰的。蓋是遮塵的,蓋是寶蓋,室內都可以用,遮灰塵的。那麼它取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了,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它表這個意思。所以在供養具裏面,在臺灣我們很少看到,在大陸的寺院,佛殿裏面有,旁邊有傘,像中國古式的那種傘,佛的頂上有寶蓋,這些都是教學的作用。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具,我們講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點了,其實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後,心裏馬上就警覺到,看到傘,我心裏要清涼;看到蓋,我要一塵不染。所以佛法在幾千年前的教學就用藝術來表達,實在是高明啊!我們今天講東西方教學方法進步,比起佛法差得遠了。它用藝術來表達,時時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觸,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覺正淨。如是最勝莊嚴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種種,數量就太多太多了。

  

  我以供養諸如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來了,你看沒有用佛了,文字就變了;文字變了當然意思也變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前面用佛,後頭又用如來,這就講不通了。也如同金剛經裏面所說的凡是稱佛都是從相上講,凡講如來都從性上講,從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時時刻刻要提到,爲什麼說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典、課誦本裏頭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前面也說得很清楚,清淨心裏面沒有隔礙、沒有障礙、沒有間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啊!稱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它的字換了一個名詞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裏面。

  

  文實在講句句意思都非常地豐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這個意思,經才百讀不厭;你不曉得這個意思,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曉得這裏頭的意趣,絕對能生無量的歡喜心,你會覺得讀經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那麼第二首,“最勝衣服最勝香”,衣服是表忍辱波羅密,衣服也表禮。我們有喜慶要穿上禮服,衣服代表禮,所以說禮服,它代表忍辱,遮羞啊!表這個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勝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門贊頌裏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種類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都叫末香,燒香,凡是燃燒這一類的都叫做燒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燒的。前面曾經說過塗香,分這幾大類。燈燭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那麼我們知道這個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要曉得我們要修心地、修心地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爲一。“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這是比喻,一一燈、一一燭都像妙高山,就是須彌山一樣,這是比喻。“我悉供養諸如來”,這兩首都是說的供養具,供養具裏頭特別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實實在在我們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但是必定要對于經義要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它的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講。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七十五面,“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這一首偈是重頌長行裏面第四願的忏除業障。我們講修行,實在就是忏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是錯誤的行爲,如果我們將它歸納起來講,不外乎是錯誤的思想與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爲要正了,我們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爲有錯誤,所以我們的言行才有過失,這才需要將它修正過來。這四句偈第一句是講的過失,諸惡業,當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之後的結果就叫做業,所以業也就是事業,這個地方是指有過失的事業。

  

  說到過失,一定要有一個標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要有一個標准。如果講到絕對的標准,那只有佛一切惡業忏除幹淨了,等覺菩薩還不行,因爲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他的惡業,由此可知只要有惡業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覺菩薩還是要修行。由此類推,地位愈低的,他惡業的現象愈粗重,也愈明顯,像我們薄地凡夫,佛給我們說的,我們的業是殺盜淫妄,極粗極重之業,貪嗔癡慢,這都是我們的業障。這些業障,障是障了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一心不亂。所以業障要不能夠消除,不管你信那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成就,由此可知忏悔這個行門對我們修學確實是一個關鍵的課題,一定要認真來修學,要把業習辨別得清楚、要認識。

  

  這些惡業從那裏來的呢?從煩惱生來的,皆由無始貪嗔癡,後頭注解說這一句是造業的因,從貪嗔癡生起來的。所以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就是直接斷貪嗔癡,直接從這裏下手。不但是世間一切法,五欲六塵能放下、能不貪,乃至于出世間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貪了。只要有一個貪的念頭在,那就得要造惡業,六道衆生貪五欲六塵,二乘人貪偏真涅槃、貪禅定,大乘菩薩貪度衆生,都是貪心啊!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他不能見性,所以他不能成佛,幾時能把貪心從根拔除,不貪了,這樣我們才會有成就。如果說不貪了,還有嗔恚心也不行,也是障道的。貪嗔癡在佛法裏面稱之爲叁毒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就是從這叁個生起來的,所以這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嗔是嗔恚,也是障礙我們道業,障礙了心性,障礙了清淨心,必須要斷除。愚癡,實在講比前面兩條還要嚴重,前面兩條的相來得粗,這個相比較上要細,那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甚至于利害都不能夠辨別,把它搞顛倒了,這就叫愚癡。

  

  尤其是在現在,表面上看佛法很盛行,國內國外,其實這裏頭那個是正法?那個是戴著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我們有沒有能力來辨別?如果不能辨別,這就是愚癡。再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沒錯那個法門都是佛說的,佛雖然說這麼多法門,究竟那一個法門對我們的根性,我們應當選那一個法門來修學,這是要智慧的。如果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修學的環境、不適合自己的程度,這也是愚癡,那麼其余就不必多說了。世出世間法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顛倒錯亂,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叁毒,佛在一切經論裏面常常給我們開示,它是叁惡道的第一個因素,貪煩惱是惡鬼道的第一個條件,所以沒有貪心決定不墮惡鬼。嗔恚心是地獄道的第一個因素,人爲什麼墮地獄呢?嗔恚心重。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所以這叁條是叁惡道的業因,因此佛常常勸勉我們要斷貪嗔癡,如果能斷貪嗔癡,我們就決定不墮叁惡道。

  

  縱然不能夠超越生死輪回,最好不要到叁惡道去,要不想到叁惡道就要把貪嗔癡叁毒煩惱要斷掉。叁界一共有六道,人死了不一定到那一道去投胎,我們習慣上常聽說人死了就做鬼了,實在講這個話是講不通的,人死了怎麼斷定他去做鬼呢?可是仔細想一想也不無道理,我們想人在世間那個不貪呢?貪心太重了,那麼換句話說,他跟惡鬼道結的緣特別的深;人死不做鬼的,少數,大多數都去做鬼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是一切惡障的大根大本,是它的源頭,我們要把它斷掉。斷掉貪嗔癡…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