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66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無貪、無嗔、無癡,反過來之後叫叁善根,世間人天一切善法都從這裏生的,無貪、無嗔、無癡就生一切善法,這是人天福報。我們希望得人天福報就趕緊轉叁毒煩惱爲叁善根,這才叫真正的忏悔,忏悔是要改過自新。

  

  第叁句是講造業的工具,貪嗔癡是心、是念頭、意念,從身語意之所生,所以這一句就是造業的工具。我們貪嗔癡從什麼地方表現呢?心裏、身體、語言,身語意天天在那裏造作。所造作的罪業,我們前面跟諸位說過,古人講假如罪業要有形相,它要是個體,那怕是再小,微塵那麼小的體積,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罪業大概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所以我們的業障、習氣實實在在地深重,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末後一句是說明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的意思前面說過,最重要的就是後不再造,這才叫做真正的忏悔。

  

  其實我們早晚課誦忏悔的意思居多,早晨課誦是提醒自己的警覺心,希望今天二六時中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早課用意是在此地,這就有忏悔的意思。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迷失,有沒有做錯事情,如果有做錯事情,明天就要改正,沒有做錯就得要嘉勉,所以早晚課誦是忏悔的意思居多。雖然我們天天在忏悔,其實我們忏悔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們的罪障不但沒有法子消除,實際上它還是念念在增長,這怎麼得了!不但沒消除、不但沒有忏得掉,還增加了,這個事情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麼諸位要想一想我們前面講的禮敬,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十大願王是一本九支,禮敬是根本,我們對于一切人事物沒有敬心,內無誠敬,外也無禮貌,我們的罪業怎麼能忏得幹淨?因此忏除業障要從那裏做起?一定要從誠敬上做起,我們待人接物以真誠恭敬的心,我們修這個;真正肯這樣修法,業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了,會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怎麼個修法呢?在過去也有很多人問過我,十幾年前就有同修來問過我,我教他一個方法:從那裏開始修?怨親平等,從這兒修,因爲這是兩個極不平的。我們對佛很恭敬,天天就禮拜他;我們想一生當中最可恨的、最討厭的怨家對頭,提到他嗔恨心就生起來了,怨家對頭,心上極端的不平。我們真的要修行就要把怨家對頭供一個牌位,供到佛的旁邊,我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看作佛一樣,要這樣修法。有沒有人做呢?真有人做,我教了他們,他們就真做,做了一兩年來給我講不行,沒有效果,怎麼呢?我看到他會生氣,這是功夫不得力,要繼續地努力去做。

  

  諸位要曉得怨親都是我們平等的善知識,我們在最親愛的人這一邊,我們修清淨心,不起貪愛,斷了貪心;從怨家債主那一邊斷嗔恚心,這樣才能成就啊!否則的話你的貪嗔永遠斷不掉,換句話你的功夫別想成就了,你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還談不上人天,叁界六道裏面有漏的善業,有漏的癡福,這很可憐。昨天楊居士告訴我,臺灣現在臺北有一個專門替貓服務的一個店,給貓洗澡,貓也有叁溫暖,還有吃的,給它理發。哎呀!那伺候得比人還享福,人不如貓啊!在外國很多人不如狗啊!你們修的福將來到畜生道裏面去享那個福報去,更等而下之做鬼神去;你看本省,外國也多,拜的這些鬼神,鬼神是在惡鬼道裏面享福,比畜生道還不如,這叫癡福。他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修福,貪嗔癡未斷,他才有這個果報。所以人天福報相當不容易,天要秉十善業道,要修十善業道,人要修五戒,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才能夠得到人道。

  

  那麼由此可知忏悔非常非常重要,講到忏悔就曉得修誠敬是第一重要,別人對我不誠、對我不敬,他修六道,他的事情,我不能跟他一樣,我對他要誠、要敬,爲什麼?我修菩薩道,我修淨土道,我不能跟他一樣;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像在眼前我們吃了虧,他騙我,我還對他真心,那我不是吃了虧了,他豈不是占了便宜了。其實誰占便宜?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還在六道輪回,究竟誰占便宜?你要不甘心,他騙我,我也騙他,好了,他墮惡道,你也跟他墮惡道。所以忏除業障這個科目時時刻刻要修學,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過失,馬上就要把它改正。

  

  再看底下一願,“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是第五願隨喜功德,我們先說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功是講功夫,什麼叫功夫呢?修行不間斷、不夾雜,這叫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一定就有一分的收獲,譬如我們講念佛法門,我們常講的功夫分叁等,這是大的區分,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成一片了。什麼叫念成一片呢?前面講的貪嗔癡不起現行了,貪嗔癡有,沒斷,但是它不起作用。爲什麼不起作用呢?你的佛號有力量,貪嗔癡才起來,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轉變了,換成阿彌陀佛了,這就是轉得快。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念就是貪嗔癡慢這些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換成阿彌陀佛了,雖有貪嗔癡,貪嗔癡不起作生,一句佛號把它能壓住了;真正壓得住,它不起作用中,這叫功夫成片。

  

  這個地方我特別警告同學們絕不能夾雜,夾雜了,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夾雜就是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這就雜了;你想想看你的貪念又起來了,今天這個法門很好也想學一下,那個法門也不錯也想涉獵一下,你看你貪心起來了,你的佛號沒壓得住。所以一句佛號當中決定不能參雜一個妄念,所以不間斷、不夾雜、心才能得清淨。修行諸位要記住,我們常常提到綱領修什麼?誠敬,用誠敬心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這就是修行。修到家了、修圓滿了,就叫做成佛,佛是究竟圓滿的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這叫功夫。那麼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什麼叫事一心不亂?貪嗔癡斷了,沒有了,不要用佛號去對治它,它也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斷貪嗔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禅定,甚深的禅定,像阿羅漢他斷掉了。他用什麼斷的?他完全用定功斷的,所以他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還要高一級,他能夠把煩惱斷掉了。另外一種是用智慧,般若的觀照啊!有觀照,到照住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了。我告訴諸位,用觀照這個方法比專用禅定要來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斷煩惱的確相當不容易,但是要達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斷的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證得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可見得他那個是相當地費事。

  

  如果用般若觀照的功夫來得快,在我們中國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一生當中能辦到。所以般若在整個佛法裏面講是捷徑,是一條近路,中國的禅完全講般若。你看看六祖壇經開宗明義就是講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六祖大師勸大衆總念,叫大家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所以中國禅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後特別是以金剛經爲指導的原則,這是大家所曉得的。到見思煩惱斷了,這個功夫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破了無明、見了本性了,是上乘功夫,像心經裏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那個行就是修行,觀見五蘊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所以什麼樣功夫就得什麼樣果報,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的人拿不去,你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他的福報很大,我沾一點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報大,我要願意樂意幫助別人,別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報可以轉移,功德不能轉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別人無法代替的。

  

  那麼此地講隨喜功德是以功德爲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裏頭一定有福德,福德裏面沒有功德,這是要辨別清楚。我們現在許許多多人把這個名詞定義沒搞清楚,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寺廟在佛菩薩前面放一個箱子,叫人丟錢的,功德箱,丟了一點錢叫功德了,這是錯誤的。如果說出一點錢、出一點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當年梁武帝做我們佛門護法的時候,他在佛教史上頂頂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國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廟建那麼多,幫功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幫助,他也非常地恭敬。那個時候達摩到中國來,禅宗在中國上第一代祖師,梁武帝遇到了,他們兩個很不投機,達摩是直來直往,不曉得婉轉委曲一點,這麼樣的大護法得罪了。梁武帝就問他,我建這麼多廟,度這麼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給他潑了一盆涼水,並無功德,這梁武帝一聽心裏很難過。

  

  真的,這與功德不相幹,功德是講斷煩惱,這個叫功;你雖然做那麼多好事,你的貪嗔癡沒斷,你的名利心還沒有丟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丟掉了、貪嗔癡丟掉了,做那麼多好事決定不會問他,問他我有多少,可見得貪心還沒有丟掉。假如他要是問我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是說甚多甚多,福德多,沒有功德。這一次見面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也不護他的法,他搞得沒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沒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把衣缽傳給他,實實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辨別什麼叫功德?什麼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屬于福德,持戒要達到定了,那個戒也就變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夠達到定,那個戒是福德,還是叁界六道裏面的福報。爲什麼持戒的人不能達到定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看到許多自古以來就如此,戒律很精嚴,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別人,看到這個討厭,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規了。天天看到別人過失,諸位想想他的心怎麼能得清淨,怎麼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六祖所說…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