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不見他人過;別人有沒有什麼過失,他沒見到,他心定的,心清淨的。一天到晚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看到別人都是過失,這個人決定沒有定,心地決定不清淨。
換句話說,他縱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聖同居土,品位決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淨土,他決定在六道輪回,出離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幫功你得定,定是幫助你開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智慧,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開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要把手段當作目的,手段是過度的,目的才是我們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範圍很廣,從六道的衆生一直到佛果,換句話說,這裏面叁句所說的是十法界一切凡聖所有的功德統統隨喜,以誠敬之心隨喜,清淨平等來隨喜。見到人家用功,見到別人修福,修善事、斷惡修善,我們見到聽到了,心裏能生歡喜心。你曉得這個好事,我們聽到了,好,很好,很難得,我們很歡喜,我們有力量又不肯幫助他,這不叫隨喜。隨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能夠早一天圓滿,這叫隨喜。
我們今天念十大願王,口頭上隨喜而已,實際上你做了沒有?沒做啊!怎麼沒做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你現在曉得普賢行願品這一卷經你歡不歡喜?很歡喜。你要不要隨喜?我要隨喜。怎麼個隨喜法呢?你要發心依教修行,這是你隨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還要發心出來講經,把它發揚光大,這才隨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發心出來弘揚,可見得你的隨喜是有口無心。如果你要說我沒有這個能力,我沒有這個辯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氣了,真正一發心,叁寶加持。
永明延壽當年是做一個小公務員,管理財稅的,好像財稅裏頭管出納的,手上一天到晚經過錢財的,他把那些錢財統統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監守自盜,判死刑。這個人爲什麼偷盜國家國庫的錢,去幹什麼呢?放生去了。這件事情當時報告給國王,國王一聽說也無可奈何,事情是個好事情,他並沒有自己拿去享受,當然還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國王也很慈悲,叫了個監斬官把他拖到法場去,臨行刑的時候看他的顔色怎麼樣,回來報告。他拿去殺頭了,他笑眯眯的、歡歡喜喜的,一點恐懼都沒有。監斬官問他你臨死了還不害怕嗎?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條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這話報告國王了,國王就不殺他了,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出家。國王說好,我護你的法,給他當大護法。他沒有口才,他是感應,夢到觀音菩薩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嚨,第二天辯才無礙,有感應。
所以你要是發心上臺來講經,弘揚佛法,利益衆生,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定有叁寶加持,你不要害怕沒有辯才,不要害怕沒有能力。這經我看不懂,剛才講了誠敬就能與佛菩薩交通往來,你不誠不敬,這個路是你自己斷掉的,具足誠敬與佛菩薩交通,經文一展開,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准備的,叁寶加持,感應道交,這才叫真正的隨喜。隨喜裏面的意義實在非常非常地廣大,這是我們講的佛法,一切如來與菩薩。我們再說凡夫,凡夫再惡也有小善,如果我們在惡人裏頭,他一生做惡,從來沒有一點點善事,這個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惡的人不過是惡多善少而已。找一個純善之人找不到,找一個純惡無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惡的衆生要是行一點點小善,我們要隨喜,隨喜他的善法,不隨喜他的惡法,這就是鼓勵人斷惡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惡的標准,剛才講了很多,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來說,每一個階級裏面的標准都不相同,名稱是一樣,內容不一樣,我們要從最初級的慢慢地去學;高級的要懂得,雖然做不到,我們曉得就不會懷疑,你也不會暴發,你知道高級的修行法跟初級不一樣,它裏面都是無量的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再看“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這是第六請轉*輪,*輪前面在長行跟諸位詳細地說過,它是比喻,簡單地說就是弘法利生。輪永遠在動,諸位要曉得輪要不動,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須要時時轉動,它才起作用。那麼佛法要流傳、要弘通,所謂是弘遍十方,流傳叁世,這是佛在一切經裏面囑咐弟子們、囑咐後人,除非你沒有接觸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觸,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責任,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無條件地介紹給別人,這個功德與福德都是無量無邊。
那麼介紹給別人,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當中不著相,心地清淨,那個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爲什麼呢?裏面斷了貪嗔癡,在弘法利生當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斷貪嗔癡慢,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真所謂是布施叁輪體空,叁輪體空的布施就變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間燈,燈代表智慧。所有世間是指世間有叁種,有情世間就是講我們動物,器世間是講植物與礦物,知正覺世間是指證果的聖人,所以分爲這叁類世間。叁類世間燈,燈是表智慧、表光明,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證果的人,他是真正通達佛法、明了佛法,換句話說,他有能力弘揚佛法,有能力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請他,我們要勸請。你要不勸請了,他雖然通達,他也沒有辦法弘揚,所以一定要有人啓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尊重。
大經上又常說菩薩爲衆生不請之友,不要請嘛!不要請是行的,對一個人、對兩個人,你的那些親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裏去找他來談佛法,他沒有請,你去找他,這個行。如果是一個道場,他要不來啓請,你用什麼辦法把信徒統統召集來,我來給你講佛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會當中一定要有幾個人代表啓請,這個啓請的人福報很大;這個經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講,自己能講,自己爲什麼不講呢?沒有人請他講嘛!他自己就不能講,沒有人請自己講,法就不尊重了,聽法的人恭敬心沒有。
所以佛法是教學,教學最重要是尊師重道,老師在上課,學生那麼多,爲什麼有的學生真正有心得,有的學生沒有心得?關鍵就是在恭敬心,學生對老師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獲;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獲,所以教學的效果是以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絕對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對我要怎麼恭敬,老師變成貢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夠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恭敬心是恭敬誰呀?恭敬你自己呀!你自己得利益。因此啓請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請法,沒有人請就沒有人說法了。我們今天讀這一條,感慨特別地深,現在說法的人少了,可以說到將來愈來愈少了,老法師一個個凋零了,年輕的法師比老一代差很遠,後來的恐怕比這一代還要差,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我大前年在美國落杉矶講經的時候,聽衆就來給我說這裏講經的人太少了,沒有人講經。我就告訴他我舉個例子,譬如你們想吃蘋果,很想吃又不肯種樹,你不肯種樹那來的果實呢?你今天要想聽經,那你們要培養法師,又不肯培養法師,那來的經聽?法師怎麼培養呢?在落杉矶的法師很多,你們爲什麼不去找他講經?去請啊!請他講經,講得不好我們不喜歡聽;你種蘋果樹,樹苗一栽下來,果實馬上摘下來了,那有那麼快呀!你還要等叁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顧;那一個法師在講臺上一下就講成功了?沒有這個道理,總得要十年、八年千錘百煉,換句話說,前十年都是講不好的,就像種樹你要栽培它,那你天天要來聽,爲什麼?你來聽了,法師硬著頭皮不能不講,講得不好也得要講,還要回去好好地准備。你不來聽了,算了,他也不要准備了,幹脆就不講了,所以你們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場來。
所以我那時候告訴他們會講經的法師不捧場沒關系,一個、兩個,行,無所謂;那個初學的人,人是愈多愈好,愈多他精神就提起來了,這就是鼓勵他,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學講經人你們來聽是培養法師,是來種樹,是來澆水;沒有十年,經典展開決定不能得心應手,十年是個相當長的時間,大家要有恒心。那麼你們肯這樣做了,把法師一個個逼出來,不講也不行,你不講經,我就不到你廟裏來,法師也喜歡信徒多,那好了,只好講經了。既然肯上臺去講必定一年比一年進步,所以我教他們培養法師,請轉*輪,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要請我,我一年難得來一次,那沒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沒用處的,必須要請當地的法師,他不走的,常年不斷地來給你講經,這樣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請。
在此地我當年跟李老師學佛,這個科目也是我主修的一種,我跟李老師十年只學了五部經,這是其中之一;我那個時候念到這一段,請人講經,難啊!請這個他也不肯,請那個那個也不肯,最後我想通了,請別人不如請自己,我自己都不發心了,請別人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勵自己。如何才能報叁寶之恩呢?報衆生恩呢?我們回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這兩句回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們真正地發心要出來學講,學了之後到處去講,自己去找地方講,沒有地方要找地方,爲什麼?要訓練嘛!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學的時候因爲講不好,沒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別人,你不找人家,那你就沒有法子學了。所以初學的時候一定要厚著臉皮,臉皮太薄的不能成就。
我初學的時候到處找地方去講,一個人也行、兩個人也行,我給他訂上時間,一個星期星期幾,訂上時間,每個星期我必定到,抓幾個人來聽,我來講給他聽,要這樣才行。其實寺院講堂我覺得培養講經人才應當是我們第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可惜沒做;我們圖書館很樂意你們大家來學習講經,你們只要發心來學講經,我們這個地方會提供給你,請你上臺。可是既然想上臺學講經了,一定要求叁寶加持,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怕失敗…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