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96

  ..续本文上一页了,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见了。照见呢,见就是见性,智慧开了,如大方广的境界,要照见才行。所以这个里头有三层功夫,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观照功夫,观照是伏烦恼,这个是观照功夫。

  

  所以念佛比参禅方便,因为念佛人的观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在境界里面,心才一动,马上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观照,所以它特别地方便。譬如顺境,欢喜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欢喜心换成阿弥陀佛。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起烦恼了,阿弥陀佛,把烦恼换成阿弥陀佛,总也换得快,这就是观照,你很快地能够换能阿弥陀佛,这是观照。那么念上几年呢,阿弥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里自自然然不动心,不起念了;不分别,不执著了,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的时候,到理一心不乱。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第八页倒数第二行,《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这是翻译的人,叫人题。这个译经,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在我们中国历代翻经的工作,几乎全部都是国家来办的。因为佛法是帝王从外国请来的,到中国来都是国师的身分。译经的时候,规模也非常之大,那么在传记里面所记戴的;这个二十五史,历史里头都有,罗什大师的译场就有四百多人,它这个编制,可见得规模是相当之大。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国立编译馆。那么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是馆长而已,他是负责人,主持的人,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从事于翻译的工作。

  

  而且翻译的程序也很多,譬如第一步先从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译。像现在我们这个咒语一样,完全是用音译过来的。那么第二个步骤呢,再从音里面去翻它的意思。译出来之后,还要经过证译,就是通达梵文跟中国文的来作证明,看他翻译的意思有没有错。那么到最后一层的手续是韵文,韵文就是完全在词句上,用字妥不妥当,使文字能够美化,意思又要能够保全。所以它经过许许多多的程序,这些东西才能翻得出来。

  

  今天有许多翻经的这些事,都是一个人、二个人在搞,所以翻出来东西没有办法流通。特别是这些年来,有很多人发心把佛经翻成英文,都是个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那个佛法里头本来就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为什么呢?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达。你看它一句,一个名词,一个字,含的许多意思,你怎么翻法?在外国的词汇里头,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当的字,也能够包含这个意思,太难了,相当不容易。我到纽约大学图书馆去参观,沈家祯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钱、精神,请了不少人翻英文的佛经译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里;他告诉我,没有办法,不能出版,真冤枉啊!有许多都从台湾做的,台湾过去在新竹青草湖那里办了个译经院,都不能用,这个工作难。

  

  那么今天要做,怎么做法呢?必须也要真正通达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经经义的,还要请些外国人,大家合在一起要开会,共同来译书,这样才行,这个里面当然也要请一个主席。譬如说翻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定请个法师来讲这一部经,凡是参加翻译的,统统要来听。听了以后,互相研究讨论,逐句逐句讨论,意思要完全正确,然后才可以选用外国的词汇,这样才能把它翻出来。那么再找些外国人来读,读的时候,叫他讲给我们听,看他体会这个意思有没有错误。也要经过好多层的程序。这个英译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够受外国人欢迎。一个人、两个人,闭门造车,搞不出来的。如果是仅仅通达中文跟英文,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没有办法翻,这种情形现在外国,流弊很多。

  

  有一年有一个外国人,大概也学佛的,到台中去访问李老师;李老师讲个笑话给我们听。那么李老师;他问东西,李老师跟他谈,他听了不满意,无法接受。那么李老师问他,他谈的那一套,李老师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谈得很不愉快。最后是看他带了本书,李老师问他,你带的是什么东西,厚厚的一大本。他说这是英译的佛学字典。李老师说,好,难得,那我请教你两个问题,什么叫二足尊?佛经里头术语二足尊。他就翻,查了半天翻出来了,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李老师一听,好了,行了,我们不要谈了,你请走吧!这没法子说了嘛!依文解义,二足,他翻得没错,二是两条嘛!足是腿嘛!尊是尊贵嘛!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

  

  还问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实相?这是佛学里头重要的名词,他也查出来了,真实的外表。实,实在的;相是外表,真实的外表。李老师听了这两句,你们去吧!你们的佛学,我明白了。没法子啊!真是大笑话。所以在国外弘扬佛法,实在是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我在美国的时候,也是想定期跟这些外国人举行座谈会,没法子讲经;座谈会,提出问题来解答。那么我在那里解答的时候,给我作翻译的就三个,一个翻译不太可靠,怕他会错意思,三个翻译,他们商量会同,然后再答覆,三个人小组开会怎么个翻法,再答覆。那么这一段呢,晓得从前译场规模,才能够深信中文译的经译得好。

  

  那么也有人曾经跟我谈过;像最近回来的时候,某某法师,他们也曾经到大陆去访问过,在美国很多法师到大陆访问过,尤其是从前玄奘大师译经的道场。他们现在感觉到很大的困惑的地方,就是从前梵文的经典,从印度大量地传到中国来,现在一部都找不到,到那里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在廿年前,方东美先生就给我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没有法子,找不到结论。方先生大概很聪明,他老人家有一次给我说,他说我想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自信心太强了,中国过去的中国人实在了不起。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我们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点没错,而且文字比它原文还要美,还要好,读中文就可以了;那可以不要了。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心实在了不起,中国的古人真是了不起。所以不用了,不要了,无须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译本就好了。

  

  所以我们应当要怀念我们的祖先,那种智慧、自信心,所以五千年来的立国完全凭借这个精神。而这个精神,今天我们丧失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尤其是诸位年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恢复民族的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国家民族才不至于灭亡。那么唐是代表年代,唐朝,注解里头有,这是唐朝代宗贞元年间;代宗跟德宗,年代非常地近,贞元十二年,在第九页第五行,“代宗贞元十二年”。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那么讲公元,大家印象比较上清晰一点。今年公元是一千九百八十六年,一九八六年,那么这个经翻译是在七百九十六年开始翻译的,一共翻了二年。到七百九十八年,就是十四年;它的日期记得很清楚,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开始翻译,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翻译完成。

  

  那么其他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们再看下面的品题。品是品例,凡是在理论、修行,属于同一类的就归纳在一起。有如我们中国过去书籍的篇,篇章,所以一品,等于像是一篇一样,归纳在一起。那么我们现在念的这一部分,这一品经一共有四十卷,相当之长。所以我们现在读的这一部分,其实是一章。我们这一个本子一共是四十华严有两章,前面一章是观自在菩萨章,所以观世音菩萨与我们缘分很深;观音菩萨的经一共是有四种,就专讲观音菩萨的有四种。那么大家最普遍的就是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说普门品,大家都晓得。除普门品之外,大家还晓得有心经,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心经。除这两种之多,楞严上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专门讲观世音菩萨。那么华严里面也有一章是专门讲观音菩萨的,就是善财童子去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么这一章在前面。

  

  后面呢,这最后一章;最后一章清凉大师在科目里头题的叫重示普因,重示普因章,就是我们现在流通的别行一卷,叫做行愿品,其实是行愿品里面,重示普因这一章。那么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题也是不能够缺少的,这个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是“证入”,证入呢,“有能”证,“有所”证。能证就是普贤行愿;修普贤行愿,你就能证。所证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八十经里面讲,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自在。那么下面呢,这有注解,注子里面讲;当然特别著重在普贤行愿,因为这是能证,能入。

  

  “言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就是心与言都达不到,这个叫不可思议。心不能思,口不能说;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识。这讲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议;二念,可思可议,一念不可思议。因为你起一念,你起一个念头,那一念就没有了,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够说得出来,能够思惟的,是第二意,不是第一意。第一意不能够思惟,也不能够议论,那是真心本体,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乱。可是更深一层地来说,思议与不思议,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地不可思议。否则的话,都落在一边,可思可议是一边,不可思议又是一边,两边。不可思议,真谛;可以思议是俗谛,一定还有个中谛,还有个中道。中道就是思议与不思议,言说与无言说,是一不是二。那么释迦牟尼佛教诫众生,他用中谛。对他自己本身来说,确实他没有思也没有议,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言说。但是他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的经,说了这么多东西,人家记录下来已经有这么多了,还有许多没记录,更多。这叫什么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与无说,是一不是二。对他自己来说,没说;对别人来说,有说,这个话也很难懂。

  

  譬如我们这个磬,磬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本身没有声音;你敲一下,它马上就响,大扣则大呜,小扣则小呜,不扣就不…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