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愿品》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不是说,现在实际按那么做到、按那么证悟才有大意义,恰恰相反,这是讲我们能对普贤行海生起欢喜心、希求心,就是生起了很难得的善根,利益极大。
面对普贤行愿,我们会有这样的心态,看到境界那么深广,一上来就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又是周遍、广大、无尽,又是念劫圆融、一多相即、小大相容、重重无尽……,没有一个能真正看到、摸到,就觉得没什么意味,也就不想去发愿希求。我的心情恰好相反,虽然还不能真正了解,但见到这些语言描写的境界,心里会很欢喜,会觉得这给我展示了菩提道最深广的前景,指示了我最究竟的归宿。
越是这样还没有得到,越是要发愿去求证它,如果都是现前这样低层次的境界,有什么好希求呢?如果都是熟悉的世间一套,佛法还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正因为我们以往没有按这条轨道发愿,来摄持自己的心努力向前,所以才落得与一般凡夫一样,处在很低劣的心态、行为、境界当中。所以,即使暂时不懂,心里也有信念,这是一条成佛大路,深深地相信,此生此世唯有往殊胜的普贤行上猛利发愿,自己未来才能成就如普贤菩萨一样的伟大修行。而越是往这些方面发愿心,就越能从世间狭小的心量中跳出来,自自然然避开了一切小路、弯路、低级的人生道路。
像过去的教育,小孩几岁就开始读四书五经,把圣贤的话语记在心里。当时只是记忆,口里念得滚瓜烂熟,深刻的含义却一无所知,但就是这样,记在心里,到长大了,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这些就会转化为智慧,转化为人生的信念,一生受用无穷。
古代的圣人不会害我们,他们智慧高、看得远,知道目前这样种因,将来就会获得大利益。一切圣人中最无上的就是佛陀。佛不会害我们,不会不知道一个凡夫目前的境界,佛在经上方方面面讲的就是,目前学习《普贤行愿品》,将来会有多么殊胜的果报,这个利益只有佛才知道。你信得过,就按这么去串习,将来的利益是难思难议的。
大家会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做学生时,喜欢物理,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高深的物理学,虽然一时看不懂,但内心非常喜欢,有很强的探索宇宙真理的愿望。又比如,拿起《老子》五千言,虽然不懂,但对字里行间蕴含的智慧非常向往。正因为有高远的志向、有对智慧的向往,也就对低级的吃喝玩乐没有半点兴趣。这就是受教育阶段播下了种子,不能说这没有作用,恰好相反,这种幼小时养成的习气,对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那些深邃的智慧、广阔的人生境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当然没有,但他有志气,他的一生就要学到这些通达这些,以这个志向自然就避开了一切小路。
现在普贤行愿,根本还不是这样的层次,这是向往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要得到生命最大的升华,要到达最贤善的境地,一想到这些,有善根的人会不欢喜趣向吗?会认为目前的熏习没有作用吗?什么事要有长远的目光。佛说的:“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可见是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每个人都应当欢喜地来受持、来发愿,尽量为自己播下最好的成就菩提的种子。
修习普贤行愿有从闻到思到修的过程。我们修习普贤行愿,首先应当深入了解普贤行愿。深入了解了之后,从自己内心里引发出对普贤行愿的胜解信,也就是真正对如海普贤行生起的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才能引发真实的大愿心,尽未来际地奉行。所以,不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本的对于普贤行求证的誓愿。
要用心去思维普贤行愿,一直问自己:为什么要修学普贤行愿?如果能得到胜解信,那以胜解信的摄持就会非常坚定地奉行,直到尽未来际。胜解信是很厉害的,它一生起,便会强有力地摄持着心,始终不动摇地去修行。
《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这句“求胜菩萨心渴仰”是关键,要善加思维:最殊胜菩提的因是怎样的走法?果是怎样的境界?对这些了解清楚了,就能发起渴望仰求的心,像离弦的箭一样,不达目标,誓不中止。
想想看,欲达到此地步,不勤作十法行,能凭空获得吗?无因不会得果,所以要尽量找机会、抓时间,对无上愿王的内容反复地熏习、讲解、受持、读诵。以这个原因,应当发心生生世世修持普贤行愿,把它作为菩提道的核心来长期不断地修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来,未产生的要产生,已产生的要增长,已增长的要成熟,已成熟的要解脱。但如果连趣入的愿望都没有,那后面的产生、增长、成熟、成就等一系列的事就不会出现,这条成佛的大道就迈不上去。
学习方法是多读、多听、多讲、多思维,不断缘着愿文如理作意。首先要了解普贤愿每一愿在说什么,希愿的境是什么,然后要思维为什么要发起此愿。这两条做到了,再不断地串习,使它熟练,时时刻刻都能现前。这样心里非常熟练,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就缘着这些来发愿,就生活在普贤行愿中。
所以,首先文字要非常熟,意义要非常熟,要串习得熟,一缘上文句就能作意发愿。决定好了这一生以这部愿文作为最根本的行愿之后,不论做什么,放生、供养、朝山、拜佛、拜见上师、做功课,一事一行,都按这么来发愿。这样,由生转熟,信念就会深入内心又化为行动,渐渐就都可以做出来,由此便流现无量无边的普贤行。一切都是从自己心上做出来的,这样做,最终就能成为普贤菩萨。
开展普贤行愿法行的重大意义
语言、观念、愿望、行动、结果
这五对的生起次第:通过语言会形成观念,就是某些话听多了、想多了,就会形成观念;观念深刻了,就会形成愿望;有了愿望,就驱使自己行动;有了行动,就会造成结果。
人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完全受这一规律支配。比如今生从小读书识字,受老师、家长、教课书的灌输,受媒体的诱导、社会风气的影响,听到很多语言、概念。听多了,就在人脑中形成了许多观念,它的组成是语言、概念、判定,“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样做才有利”“那样做不利”……由许许多多语言概念组成的观念网,每个观念都有它的指向,合起来就成了指导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程序。人们的行为完全受着观念的支配,而观念又是缘着语言不断作意形成的。
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佛教的语言、观念心里一个也没有,那时思想只是缘着一套世间语言在运转,在输入了世间的语言、形成观念之后,就有它特定的行为指向,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我深深地相信,就是从这个地方显现出了六道。
比如,世间人的愿望:
我一定要实现当明星的梦想。
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攒他一百万。
我只求不亏这一生,该享受的尽量去享受。
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我要征服世界。……
这些话都是从人们心里说出来的,起先是通过不断熏习、输入人脑而形成了观念,此后,心里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就会造成同类的行动。由此就把人心导向轮回、引向恶趣。
所以,一张观念愿望网,与真理相违,与离苦得乐的道背道而驰,就会导致时代越来越黑暗,人心越来越痛苦。这张不正确的观念网,整个网住了人心,往邪恶的方向发展,日变月趋,越来越增长、明显。尤其今天的时代,由观念的改变致使心态行为上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无形的语言、观念竟有着魔幻般的变化能力,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世间的现象就是这么变现出来的。
下面看一个例子:
我听过有人这样介绍他的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我很积极,是个遵纪守法的人,每天准时到办公室,打水、扫地,到下班时间才离开自己的岗位,不敢迟到早退。
但后来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不必要太认真”,这种话听多了,就在自己心里落印象,我认同了,行为开始变得随便起来,上班也开始迟到了。
第一次在迟到进办公室时,很不对劲,见到准时到了的同事还有点羞愧,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但心里的观念在继续起作用——“不必要太认真”,第二天、第三天还是继续迟到,每次走进办公室,还有些尴尬、不好意思。
有一天早晨,我又起床晚了,匆匆忙忙地往单位里赶。这时,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惭愧了,心好像石头一样硬起来,想惭愧也惭愧不起来。
“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我心想:我变成没有惭愧心的人了。我走进办公室时,心里不再自责,好像无所谓似的,我变成一个总迟到的老油条,天天迟到,好像不迟到就不是我,而且一点也没羞耻心。
这个例子显示了语言、观念、行为前前引生后后的过程。
相反,也是如此,大家回顾自己学习佛法的经历,最初无非是把很多的教法语言输入自己心中。由于这些教法有理论和事实证明,所以就逐渐地认同、接受下来,而形成自己的佛法观念。这样的佛法观念,一分分地连接组织,就构成一张正确的观念网,唯一是它决定了我们行为上的何去何从。注意,这就是我们内在的行为驱动程序。
领会了这一点之后,就会深刻地了解到,应该怎样来把握自己的行为、怎样来落实世间中的取舍,也一定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教法、熏习教法,教法起到什么样的指导作用,特别地,《普贤行愿品》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对它不断熏习,为什么要对它展开十法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一通百通。
比如,普贤行愿这套愿文,不去学习熏习,当然不会自动进入到自己心里,更不会形成观念引导自己行动。因此,这颗心就不会去朝着不可思议解脱的目标趋近、开发。离开了这套经文,谁能想到这么广大的境界,周遍法界、十方三世、虚空界尽等等,又如,从最初的为菩提不忘宿命、出家持戒,直到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谁能想到按这么发愿呢?
往自己心上观察:没看见《普贤行愿品》,能在心上现出这些愿文吗?心…
《请入普贤愿海(共修普贤愿海倡议书——益西彭措堪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