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十届冬令大专讲座的开始,这一次在时间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当中要跟诸位介绍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首先要跟诸位介绍的是这一部经的来源,也就是它的出处。诸位有些对佛法是涉猎了一些,但是也有几位是初学的同修。学佛,我们首先对佛法要有一个概略的认识,第一要明了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搞清楚,那我们的修学就从头错到底,一直就错下去了。···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一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五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六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七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八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九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一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二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三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五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六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七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八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九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一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二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三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五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六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七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八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九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一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二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三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五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此讲录出自净空法师专集文字讲堂)

  

  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十届冬令大专讲座的开始,这一次在时间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当中要跟诸位介绍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首先要跟诸位介绍的是这一部经的来源,也就是它的出处。诸位有些对佛法是涉猎了一些,但是也有几位是初学的同修。学佛,我们首先对佛法要有一个概略的认识,第一要明了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搞清楚,那我们的修学就从头错到底,一直就错下去了;所以必须先正名,名是名词。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把它看成宗教,这错了。宗教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这个世间不信宗教的人很多。如果是教育,诸位想一想,如果我们跟人家说,我没有受过教育,这个很难为情;我不信宗教,不觉得怎么难为情,教育必定要接受的。

  

  何以晓得佛教不是宗教呢?如果我以宗教的定义来观察佛法,的确佛法没有宗教里面所说的特质。譬如宗教里头最重要的,一定要崇拜一个真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没有崇拜神的,佛与菩萨都不是神,要把佛跟菩萨当神来看待,那你完全误会了。要知道佛这个意思怎么讲法?什么叫做菩萨?这些定义,名词的定义要搞清楚。佛是从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捡别我们一般是愚痴、迷惑,愚痴、迷惑的反面,就是智慧,就是觉悟。一个与具有圆满智慧觉悟的人,印度的言语名词就叫做佛陀;那么在我们中国古时候也称之为圣人,称为圣人,称为贤人,很有我们中国圣人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佛是人不是神,菩萨是正在修学的人,正在求智慧求觉悟的人,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称菩萨。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来供奉,那就错误了。

  

  那么既然佛是一个智慧觉悟的人,他教给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包括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我们与佛的关系,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刚才在讲经之前,我们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是恭敬的意思,或者是敬礼。本师,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就是建立这个教育,最初的创始人,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那么我们跟佛的关系,非常明显是师生关系。

  

  所以跟那个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主、奴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它不是师生关系,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清楚的。菩萨跟我们是同一个老师,同门的关系;他学习在我们之前,我们在后,等于是我们的前期的学长。像观音、势至,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对他礼敬,是他已经有了成就了,我们才初学;所以我们对菩萨,往往也把他当作佛一样地恭敬。他是我们的老学长,前期学长,可以代佛教化。那么对于现前的这些出家人,我们称他作法师,在中国习惯,习惯上称法师,称和尚。其实这些称呼都是很普通的通呼,也是教育界里面的称呼。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主持这个教育、这个教学的职称上的一个称呼,翻成中国叫亲教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主持教育政策的人。

  

  所以在一个寺院,只有住持才能称和尚,只有一个和尚。好比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这个教育政策是校长来主持的,那么所有这些教职员都是执行的人,执行这个政策的。那么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主持政策的人,他要负完全责任。所以教育成功了,那是校长的功劳,校长从来没上过一堂课,功劳是他的,为什么呢?那些教职员都是听他命令,执行他的政策的;所以校长是亲教师,印度人称和尚。那么教员呢?称阿阇黎,阿阇黎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他是我们的老师,他的言行都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做我们的模范,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普通称之为老师。所以从这些称呼上看起来呢,佛法确确实实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既是教育,任何人都应该修学,乃至于这些宗教徒们也应该修学。

  

  所以我常常劝这些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都应该皈依三宝,好好地来学佛法,与信仰他的教没有冲突,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譬如你做学生,你在学校做学生,你求学;同时你也信仰宗教,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如果说我信了基督教,再去信天主教,这个有冲突;教育教育冲突,宗教与教育没冲突。我在美国现在有一批基督教的这些牧师,他们对于佛法很有兴趣,我劝他们认真来学习,因为现在在国外讲经,翻译的工作很困难。所以现在就是我的计划当中,是每一个月与他们举行一次研究讨论会,就是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可以举行一次,我们一次有三、四个小时来讨论,来沟通,使他们对于佛法有正确的理解,来接受佛陀的教育,对他那个宗教有很大很大的帮助,这是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

  

  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呢?宗教与宗教就对立了,彼此不能相容了。所以在台湾,宗教界的排斥,互不相容,都是对于佛法误会,不知道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那么佛教本身也称宗教,但是称宗教是说佛教教学的性质,与一般宗教定义完全不相同。佛教称宗,专门讲禅宗;宗门教下,合起来称为宗教,是这个意思。所以与今天一般宗教界里面这个名词,完全不相干,这是讲佛教教学两个大糸统不相同。宗门的教学,著重在悟,著重在开悟,著重在启发,那么它少用经典,所以禅宗里头,讲经少,非常非常之少,是只讲开示。这个开示呢?著重各各人的根性的启发。可是悟了之后呢?一定要读经,经是最主要的教学教科书,教学的课本,他是悟后再读经,这是走这个路子。

  

  那么教下呢?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派;在我们中国一共是十个宗派,小乘两宗,大乘是八个宗,除禅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从渐修,就是从教科书,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由浅而深,那么由小而大,逐渐逐渐地来修学。正如同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属于渐修,按步就班地来修学。它跟宗门不一样,宗门是不按步就班地,所以叫顿修、顿悟、顿修、顿证。毕竟在禅宗里面成就的人是少数,所以那是,这是上根利智,这一门有用处,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虽然海内外讲禅宗的人很多,那些禅都是口头禅,不管用的。换一句话说,他修一生,他也不能开悟,这个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那么中下根性的人,从教下手,一定有收获,所以我们对于教,决定不能够疏忽。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来看,他老人家一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所谓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在世,像我们中国孔子一样,到处教学。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从教科书,用正规的方法来教导,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佛教的性质。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在国内在国外,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三种不同的型态出现在世间。第一个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变质了,变成宗教了。你看寺院里头,每一天经忏佛事,超度死人,这是宗教,做这些法会,这是宗教,变质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一生教学当中,你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作过现在这种法会,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会是教学,像讲经,是这种法会,而不是这些经忏佛事的法会,没有,这个东西在那时候没有;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也没有,所以这个是后期的,这个是把佛法变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变成宗教,佛法就灭亡了,变质了。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学术的佛法,也错误了,把佛法这个教材,就是经典,当作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这个也错误了。佛法的教育不是不可以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当作学术来研究,与我们生活脱节了,不相干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是生活教育,与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息息相关。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给我们最圆满、最美满、最丰富、最踏实、最幸福地人生生活,这个是佛教的本质。所以佛法不可…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 第172页 第173页 第174页 第175页 第176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