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45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这个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这称为无余依。

  

  那么另外一类虽然证得阿罗汉了,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那么他身体还在,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那么第四种叫“无住涅槃”,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谓出障真如”,这个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时常辅翼”,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为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时候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

  

  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要帮助他们,要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么由此可知生死从那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两边都不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一段文是“兼请余圣”,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要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注解里头有几句很重要,“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这几句各位同学要特别地注意,要牢牢地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候,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这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地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了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

  

  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认识了,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掉到坑陷里面去了;你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一定跟定老师,老师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离开善知识。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有能力的时候,你想不离开也不行,善知识也会把你赶走,为什么呢?你有能力,你应该帮助别人,你既然可以带路了,你带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带一批人嘛!他有这个意思在。所以这是真正有这个能力,那个老师再把你留在身边是老师的过失,因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让他去度众生去,帮助别人去。他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能让他离开,离开他必定会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众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个罪过更大,是自误误人,更不得了,所以亲近老师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是注子里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还有一点意思我说出来,诸佛如来可以说他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此地讲劝请,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智立师,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智,我们简单讲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能够时时处处都能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了,就相应了。因为你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如果我们心里迷,知见不正,染而不净,与佛就没有感应,那么这就叫不见佛,这就叫做佛灭度了。

  

  底下一段我们把它念完,“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四十三页最后一行,这是第八段常随佛学愿,“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实际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说愿只有七条,前面从第一到七是七种大愿,那么后面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注子交代得很明白,“自此至十,三科皆是回向。”这是第八第九第十,这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前二是别义”,是回向当中的别义,就是这一条以及底下一条的恒顺众生,这两愿是回向的别义。“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颂中,颂第七愿竟,便颂回向。以其欲收前二,属回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别义也。”那么这就本经在后面偈颂里面能够很明显地看得出来,后面偈颂是属于重颂,就是重复说十大愿,这是佛经很好的教学方式。

  

  长行文属散文,便于疏理,能够把这个事情理论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讲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让大家能够明白。可是这些事理境界,说老实话,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要记不住的话,试问你怎么个修行法呢?你没有法子修啊!你要把它变成日常生活,那你条条都要记住,记不住你就没法子做到。那么要记诵的话,长行文就不方便了,要把它背起来很困离,文字太多太长也不好背,所以经文后面有偈颂,偈颂就是便利于你背诵。偈颂可以入谱,等于都是歌词一样,可以谱成曲来唱,而且多半都是押韵的,这就很容易记诵了,不要硬记,唱唱就唱会了,你就会记住了。所以偈颂全都是歌词,意思都是前面所说的,所以叫重颂。

  

  你由此可知佛门教学比儒家还要重视音乐,应当在经讲到后面偈颂的时候,大家都来唱,就不是讲了,都是来唱,一面唱一面讲著,这的确是很好的教学方式,非常之理想。那么重颂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讲经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都得要来了;那么讲经毕竟不同学校,所以听众有先来后到的,有讲了一半他才来的,一半来的前面没有听到,那怎么辨呢?后面偈颂重复再略说一说,所以后来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听到,便利于后来的,顾及他们。所以讲经的方法确实是为听众设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长行文后面都有偈颂;如果长行文很重要的话,立刻后头就有偈颂,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的许多不同种的体裁,要晓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那么在本经偈颂里面,这偈颂相当之长,重颂前面十愿只颂到第七愿,第八就回向了,所以此地没有明说回向,偈子当中很明白地把它都归纳在回向里面。所以我们晓得这十愿前七是愿,后三是回向,那么后三,末后一条普皆回向,那个没有话说,那个意思太明显了,所以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回向当中的别义,这两条也是非常重要的。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明白,“即是所修二利之行体”,完全讲修行、行门,行门之体就是这两条,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你们把这两句多念几遍,看看能不能体会到里头意思。我们今天道业不能成就,第一个不肯随佛学,跟佛所学的背道而驰。第二个绝对不肯恒顺众生,顺自己就好了,不肯随顺别人,所以完全相违背。你要想道业成就,不能随顺自己,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是真修行。随顺众生里头学什么呢?学佛,佛不离开众生,菩萨不离开众生;离开一切众生,菩萨道不能成就。

  

  这在此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了,“此科属自利”,就是常随佛学属于自利,“第九”恒顺众生“属利他”。“至第十,将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愿之福,尽皆回向三处也。”第十愿是总回向。这两愿是自利利他,二行之体,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随佛学就不能自利。佛教一切的设施是为众生的,不是为他自己的,所以佛教的设施是因时因地因一切众生机宜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样的;原理是一样的,决定修觉正净,这是一样的,但是形式上来讲,就是仪式上不一样。我们在今天在全世界看,每一个国家的佛教不一样,在仪式上不一样;每一个地区不一样,乃至于每一个寺庙有每一个寺庙的修行作风,也不一样,的确它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怎么晓得它的原则原理是相同的呢?譬如说所依的经论,理论依据不一样,各人有各人依据的经论,经论这么多,但都是佛说的,没有话说。方法呢?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样,修什么诸位要晓得,修三皈依啊!

  

  你看看古今中外只要是佛教,它统统不一样,你问问他早晚课诵里头有没有三皈依?统统都有,只有这个是一样的,三皈依是一样的,古今中外学佛的人,三皈依是一样的。那么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修的什么东西?修的是觉正净。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净,净而不染,决定相同;就是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仪式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修觉正净相同的,这个就是佛法。由此可知三皈依的重要,离开了三皈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入门从三皈依开始,就是先把修行的宗旨告诉你,你这一生就是学这个东要,千经万论也是说的这个东西,这三宝,三宝是讲自性三宝。那么这讲回向三处,这三处就是菩提、众生、实际,就是这三处,后面会讲到的。

  

  此地解释“言常随…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