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他喜歡這個境界,這是一種定性阿羅漢,他們很樂意住在這個境界裏,這個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這一類的人,這稱爲無余依。
那麼另外一類雖然證得阿羅漢了,他的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還能夠幫助別人,教化衆生,那麼他身體還在,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個依字,他沒有灰身泯智,他的身體還留在世間,所以這個也叫做有余涅槃。那麼第四種叫“無住涅槃”,這個多半是大菩薩,佛與大菩薩,他們真的證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對我們凡夫來講他不住生死,他沒有生死;對聖者來講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這叫做無住涅槃,這是最值得贊歎的,在佛門裏面佛與大菩薩統統都是這個境界。“謂出障真如”,這個障就是煩惱障、無明障,這兩種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時常輔翼”,大悲是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悲心從清淨心裏面流露出來,憐憫一切衆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現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爲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時候就不能利益衆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沒有能力走,像我們塵世娑婆汙穢的世界,他有能力離開,他不離開,這是慈悲。
爲什麼不離開呢?爲了幫助這些苦離的衆生,要幫助他們,要接引他們,所以他不入涅槃。因爲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麼由此可知生死從那裏來?迷惑顛倒才有生死,智慧現前沒有生死;因爲迷的時候你造業,造業才有生死輪回的果報,般若智慧現前不造業。不但不造業,所有那些罪業,前面講過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來的時候,所有一切罪業統統沒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沒有業習,因此他沒有生死,這就是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即用即寂,故稱無住。今所請者指第四也。”
我們現在要請佛、菩薩、善知識,莫入涅槃,就是要請這種人,這是我們所請的對象。底下及諸菩薩、聲聞、緣覺,一直到爲欲利樂一切衆生,這一段文是“兼請余聖”,不但我們要請佛,菩薩、聲聞、緣覺、善知識,統統要請;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學的,有證的當然更好,有證的找不到,有修有學的統統要請。末後注解裏頭有幾句很重要,“佛滅度後,末法時中,親善知識,爲第一大事。”這幾句各位同學要特別地注意,要牢牢地記住,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末法時候,你能夠真正親近一個善知識,你就得度了。底下說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識爲得道全因緣故,雖是凡夫,可爲巨夜明燈,苦海良導。”這幾句話不能不留意,應當多讀幾遍,牢牢地記住。遇到一個真善知識決定不放松,自己沒有成就決定不能離開,離開了就可惜了,離開之後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親近善知識最低限度要得法眼淨,他才可以離開,什麼叫法眼淨?自己有能力獨立,能夠辨別是非邪正,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可以離開老師;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不能離開老師。
有這個能力將來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認識了,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掉到坑陷裏面去了;你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那一定跟定老師,老師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離開善知識。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可以,有能力的時候,你想不離開也不行,善知識也會把你趕走,爲什麼呢?你有能力,你應該幫助別人,你既然可以帶路了,你帶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帶一批人嘛!他有這個意思在。所以這是真正有這個能力,那個老師再把你留在身邊是老師的過失,因爲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讓他去度衆生去,幫助別人去。他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能讓他離開,離開他必定會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衆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個罪過更大,是自誤誤人,更不得了,所以親近老師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麼這是注子裏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還有一點意思我說出來,諸佛如來可以說他的示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諸佛如來本來就住世。但是這種境界,一般說來法身大士才能夠體會得到,像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所以此地講勸請,裏面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依智立師,依智不依識,諸佛常現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智,我們簡單講理智,要有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能夠時時處處都能用理智而不動感情,與佛就接近了,就相應了。因爲你心地清淨,智慧明朗,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諸佛常現前的樣子。如果我們心裏迷,知見不正,染而不淨,與佛就沒有感應,那麼這就叫不見佛,這就叫做佛滅度了。
底下一段我們把它念完,“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四十叁頁最後一行,這是第八段常隨佛學願,“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實際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說願只有七條,前面從第一到七是七種大願,那麼後面這叁條都是屬于回向,注子交代得很明白,“自此至十,叁科皆是回向。”這是第八第九第十,這叁願都是屬于回向。“前二是別義”,是回向當中的別義,就是這一條以及底下一條的恒順衆生,這兩願是回向的別義。“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頌中,頌第七願竟,便頌回向。以其欲收前二,屬回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別義也。”那麼這就本經在後面偈頌裏面能夠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後面偈頌是屬于重頌,就是重複說十大願,這是佛經很好的教學方式。
長行文屬散文,便于疏理,能夠把這個事情理論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講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讓大家能夠明白。可是這些事理境界,說老實話,一定要記住;如果你要記不住的話,試問你怎麼個修行法呢?你沒有法子修啊!你要把它變成日常生活,那你條條都要記住,記不住你就沒法子做到。那麼要記誦的話,長行文就不方便了,要把它背起來很困離,文字太多太長也不好背,所以經文後面有偈頌,偈頌就是便利于你背誦。偈頌可以入譜,等于都是歌詞一樣,可以譜成曲來唱,而且多半都是押韻的,這就很容易記誦了,不要硬記,唱唱就唱會了,你就會記住了。所以偈頌全都是歌詞,意思都是前面所說的,所以叫重頌。
你由此可知佛門教學比儒家還要重視音樂,應當在經講到後面偈頌的時候,大家都來唱,就不是講了,都是來唱,一面唱一面講著,這的確是很好的教學方式,非常之理想。那麼重頌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講經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都得要來了;那麼講經畢竟不同學校,所以聽衆有先來後到的,有講了一半他才來的,一半來的前面沒有聽到,那怎麼辨呢?後面偈頌重複再略說一說,所以後來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聽到,便利于後來的,顧及他們。所以講經的方法確實是爲聽衆設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長行文後面都有偈頌;如果長行文很重要的話,立刻後頭就有偈頌,這是我們在經典裏面常常看到的許多不同種的體裁,要曉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那麼在本經偈頌裏面,這偈頌相當之長,重頌前面十願只頌到第七願,第八就回向了,所以此地沒有明說回向,偈子當中很明白地把它都歸納在回向裏面。所以我們曉得這十願前七是願,後叁是回向,那麼後叁,末後一條普皆回向,那個沒有話說,那個意思太明顯了,所以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是回向當中的別義,這兩條也是非常重要的。注解裏面也說得很明白,“即是所修二利之行體”,完全講修行、行門,行門之體就是這兩條,常隨佛學、恒順衆生,你們把這兩句多念幾遍,看看能不能體會到裏頭意思。我們今天道業不能成就,第一個不肯隨佛學,跟佛所學的背道而馳。第二個絕對不肯恒順衆生,順自己就好了,不肯隨順別人,所以完全相違背。你要想道業成就,不能隨順自己,要隨順衆生,隨順衆生是真修行。隨順衆生裏頭學什麼呢?學佛,佛不離開衆生,菩薩不離開衆生;離開一切衆生,菩薩道不能成就。
這在此地討論了這個問題了,“此科屬自利”,就是常隨佛學屬于自利,“第九”恒順衆生“屬利他”。“至第十,將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願之福,盡皆回向叁處也。”第十願是總回向。這兩願是自利利他,二行之體,不能恒順衆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隨佛學就不能自利。佛教一切的設施是爲衆生的,不是爲他自己的,所以佛教的設施是因時因地因一切衆生機宜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樣的;原理是一樣的,決定修覺正淨,這是一樣的,但是形式上來講,就是儀式上不一樣。我們在今天在全世界看,每一個國家的佛教不一樣,在儀式上不一樣;每一個地區不一樣,乃至于每一個寺廟有每一個寺廟的修行作風,也不一樣,的確它是因人而異的。我們怎麼曉得它的原則原理是相同的呢?譬如說所依的經論,理論依據不一樣,各人有各人依據的經論,經論這麼多,但都是佛說的,沒有話說。方法呢?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樣,修什麼諸位要曉得,修叁皈依啊!
你看看古今中外只要是佛教,它統統不一樣,你問問他早晚課誦裏頭有沒有叁皈依?統統都有,只有這個是一樣的,叁皈依是一樣的,古今中外學佛的人,叁皈依是一樣的。那麼你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修的什麼東西?修的是覺正淨。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淨,淨而不染,決定相同;就是方法手段盡管不相同,儀式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修覺正淨相同的,這個就是佛法。由此可知叁皈依的重要,離開了叁皈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入門從叁皈依開始,就是先把修行的宗旨告訴你,你這一生就是學這個東要,千經萬論也是說的這個東西,這叁寶,叁寶是講自性叁寶。那麼這講回向叁處,這叁處就是菩提、衆生、實際,就是這叁處,後面會講到的。
此地解釋“言常隨…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