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46

  ..續本文上一頁佛學者”,這個意思是說,“托佛從因至果,所曆之行,所爲之事,爲我所緣之境,引出自心之志,隨而學之。”其實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垂誡我們的見賢思齊,看到佛,他是人修成的,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所以我們供養佛菩薩這個意思不能疏忽。我們每天看到佛像,自己想到我們要成佛,他是佛,我也是佛,供養菩薩,他是菩薩,我也是菩薩,我也跟他一樣,這叫真供養。有一些人很謙虛,他是菩薩,我一身罪業,我怎麼敢跟他比呀!這糟糕了!菩薩要是知道了要搖頭,沒有法子,這不叫供養。真供養是拿他來作榜樣,我要學他,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是真供養,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千萬不能謙虛。佛菩薩希望你早早成佛、成菩薩,並不希望你老當衆生去伺候他,做他的徒弟,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托就是以他作一個榜樣,看看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無上道,他怎麼修的;這個中間他所經曆的些事,所造作的些事,在事相裏如何來修行,這些統統是我們的榜樣。

  

  尤其在這一部華嚴經,善財童子做了一個很具體的表演,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一生的事情。你看看他從初發心,這要在四十華嚴裏頭從要第一卷看起,第一卷講善財童子出生的情形,一直到以後遇到文殊菩薩跟他求學,從文殊菩薩畢業出來之後,在社會上服務,服務就是參學,五十叁參,你看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如何運用最高的般若智慧,在一切人事裏面完成自己圓滿的智慧,無上的定功,他成就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就是代表各種不同的人、物、環境,諸位要曉得這是一部真正的生活教育。這五十叁個人代表社會裏面有出家修行人、有菩薩、有聲聞,也有外道,也有魔王,好人壞人都有,各種職業都有,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遇到的。你要是說善財命好,他遇到五十叁位善知識,我們一個遇不到,那你大錯特錯了。你早晨起來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一天遇到就是五十叁位善知識,五十叁類呀!善財他會呀!他在這些境界處處成就自己智慧,成就自己定功。

  

  我們不會呀!處處惹煩惱,處處生是非,這糟糕不糟糕!華嚴經是妙絕了,你學會了之後,真的你就會做人會辦事了,樣樣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成就自己的道業也真正替大家服務,對于社會是造福人群,對于自己是成就定慧,這書是好得不得了啊!方東美先生贊歎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這贊歎備至!就是可惜一些人他沒有念不知道,雖然念,他依文解義,他不懂。全經從頭到尾是意在言外,你要去體會,這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說到這一層,意思是那一邊,你要能夠體會得到,你才曉得妙處啊!那麼這是以佛、以菩薩他們行持啓發自己的道心,引出自心之智就是啓發自己的道心,自己要立志要學佛,隨而學之。“乃以觀智,融己身心,令常注如是之境。勿使一念趣于六塵五欲顛倒境也。”這幾句話很重要,佛菩薩之所以成爲佛菩薩,他在隨喜恒順的時候,他自己做得了主宰,他在一切境界裏面他心不顛倒,隨順五欲六塵而不染五欲六塵,高明就在此地,他不染。

  

  如果不染那麼他的心就愈練愈清淨,這兩條實在講就是古人所講曆事練心,你在不在事上經曆過,你說你心清淨,不能算真實的清淨,要練過,你說是我嗔恨心沒有了,如果不經過歌利王割截身體的鍛練,你說你嗔恚心沒有了,這個不可以說,你自己以爲沒有了,到那個境界嗔恚心生了,你才曉得嗔恚心並沒有斷,一定要經曆,不經曆不行啊!你說我不貪財,真的金銀財寶堆滿時,確實不動心了,那才叫真不貪;你沒有看到的時候,我不貪,到時候一樣起貪心,不行啊!範仲淹那個時候,我們講他不貪財,這可以說真的,他那麼樣窮困,挖到人家藏的金子,他一點不要,把它埋起來,這真叫不貪。你沒有經曆這個境界不能說,所以菩薩一定要經曆,什麼樣境界他都要經曆,在這裏面去練自己的清淨心,曆事練心這叫修行,不經曆這個境界,那怎麼叫修行,那不叫修行。

  

  所以今天一看到境界現前的時候,馬上要逃避,這不行。這即使修行,修小乘,絕對不是修普賢行願,不是修大乘。修大乘一定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在隨喜當中成就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定慧。定慧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樣樣經曆,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善財童子這五十叁參,每一次參訪就是練這個功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所以金剛經古德提倡是有他的道理,它真正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但是一部經也只有幾句話是最高指導原則,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須菩提尊者所說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就練這個,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就是練這兩句話。不管什麼境界裏頭都是不著相、不動心,這是你自己裏頭練功。外面怎麼樣?外面要隨順、要歡喜,要恒順衆生。裏面要不著相、不動心,這是菩薩修行法,修證無上菩提唯一的妙法。

  

  “行者苟能以佛所曆苦行之境,常作心觀。設遇苦事,乃稱本願,不生怨惱。逢諸樂事,自無耽染,以非常時心觀之所願故。有志于學者,勉旃。”真正有志于學大乘佛法的應當要以此自勉,遇到些苦難、折磨,那是自己的本願。你不經過這個折磨,頭一個要把自己嗔恚心去掉,把它斷除掉。嗔恚墮地獄,所以先從逆境當中修,你看一切經論裏頭,逆境裏面嗔恚心沒有了,再從順境裏面斷貪心,貪愛的心,嗔恚與貪愛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爲什麼先從逆境呢?因爲逆境果報是最慘的,嗔恚是墮地獄的,所以從逆境裏頭轉過頭來,先不墮地獄;順境裏頭沒有貪愛不墮餓鬼,地獄餓鬼不墮,可以說這個人也不墮畜生,超越了叁惡道,縱然在六道裏頭沒有超越,叁惡道不去了,所以多麼重要。所以凡是修行人,從古到今最初學佛都是修苦行,都是從逆境裏頭反過來,從逆境開始學,先要吃苦頭啊!怕苦、畏苦、不願意吃苦,不行,不肯受折磨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修道人,他曉得吃苦對自己有利益,消自己業障,培自己的福德,受一切折磨更是消業障,成就自己忍辱波羅密,給自己修定打基礎。因爲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等于是預備工夫,不能忍辱不能成就禅定,不能忍辱不能得一心不亂,什麼都要忍,你才能得一心,你才能得定。

  

  所以遇到這種境界現前,決定不能舍棄、不能逃避,好機會來了,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到那裏去找啊!所以一些人他不懂,真正是可惜,他根本就不懂得修行的理論與方法。你要難開這個境界,你自己忍辱真成就了,那就不必了,確確實實在一切逆境裏頭怨恨心不生,你己經磨練到這個程度了,這個可以了。如果嗔恚心還沒有斷就得要找機會去鍛煉,要找幾個真正善知識,那善知識是惡人,天天瞧你就不順眼的,找這種人才行,你要常常跟他在一起,把你自己心頭的火慢慢地把它消滅掉,你才能夠成就道業。所以善知識,真正好老師,他看學生有這個習氣,心裏面很愛這個學生,成就這個學生,表面上看了就生氣,看了就討厭,那是裝樣子磨練他的,那真正是成就他的。

  

  再看底下一段,這是“釋行願相”,“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折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這個聚落就是像我們現在講的小鎮、村莊,是許多人家居住在一起的;那麼在古時候多半是一族,一個族都住在一起,從前是大家庭製度,一族住在一塊,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這一段先講學本師,怎麼個學法,此地給我們舉例說出來了。這一段文裏面最重要的是講到如來的初發心。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這一句最重要。注解裏面我們可以看看,“娑婆”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盧舍那是報身如來,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如來,應化身,這是講佛的叁身。所以此地看到毗盧遮那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我們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應身,應化身,一而叁,叁而一。

  

  在華嚴,因爲它講華藏世界,所以說佛都是講毗盧遮那,你看這裏稱的是本師,他是我們的本師。注解裏面講“乃我本師所王大千之世界”,王念去聲,念王,當動詞講,就是統治,那麼在此地他雖然不是一個政治領袖,用這個字來形容他的教化區,他教化的是叁千大千世界。“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華藏,即第十叁重世界是。”這個在此地不必多說,這是華嚴裏面講華藏世界的組織概略的情形,在大經華藏世界品裏面說得很詳細。那麼二十重華藏,華嚴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以十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圓滿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那麼講到娑婆世界在第十叁重,意思就顯示出本師如來利他心切,利他超過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四重;他超過了,他第十叁重,所以利他心切,取這個意思。“意取即此穢土衆生,可以起觀造修也。”諸佛如來在因地發願不相同,那麼在本省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得非常廣泛,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你們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地藏菩薩在因地作國王,跟鄰國一個小國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衆生。他們兩個人發願就不一願,兩個好朋友,兩個都學佛,兩個人願不相同,一個是發願趕快成佛度衆生,一個是要行菩薩道,衆生 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願不相同嘛!因此十方諸佛如來雖然都成佛了,他們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因此成佛之後在果地上教化衆生也不相同。如果講他自己的果證,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差別;他教化衆生的方法、手段會不相同的。

  

  那麼講初發心,“言初發心者,毗盧即是釋迦”,這是一不是二,“以華嚴真應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經言應身,故曰釋迦。”這個地方如果還是不太容易懂,我們作比喻,但是比喻諸位要記住,…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