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47

  ..續本文上一頁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只能比個仿佛,比到恰當不可能的事情,沒法子。真身就好比是本人,本人是真身,應身就是用什麼身分去教化。譬如你自己非常有學問,學問道德都圓滿了,今天有個小學要是請你去做個老師,菩薩很慈悲,他絕不推辭,他就去了,到那邊是小學老師的身分;本人就好比真人,到小學裏做小學老師這個身分就是應身。另外一個中學也請他去做老師,他到那裏是中學老師的身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到那一個世界,那些衆生機感必定要與他相應,相應就是應身,用應身。到人間來一定現相的時候要跟人一樣,沒有什麼特殊,他世壽也是八十歲,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入涅的,那麼也有父母,在家的時候也有太太,也有兒子,出家之後他有六年的苦行,到處去尋師訪道,叁十歲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生從事于教學工作,從叁十歲到八十歲,所以我們講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是五十年,五十年都是從事于教學的工作,這叫做應身。

  

  那麼如果釋迦牟尼佛要到天上去教,給天人說法,他要示現天身,那個身形、壽命,與天也是一樣的。他要去教畜生,譬如說要教一群豬,他一定要變個豬身,也跟那些豬一樣;我們肉眼凡夫不曉得,那些畜生道裏有不少佛菩薩在教化,你看那個豬圈裏說不定就有個豬在那裏講經說法,我們聽不懂,豬可以聽懂。所以佛是六道都去,所以地獄道也去,在本行經裏面講了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地獄裏面,他也示現墮了地獄了,在一個叫火車地獄,在經上有;那個車是鐵的,火燒得紅紅的,去拉這個車,用什麼拉呢?把自己身上筋抽出來當作繩索去拉,非常之苦啊!幾個人拉一個車,他老人家發了慈悲心了,另外看到旁邊同伴好可憐,他就跟小鬼,拿狼牙棒那個監督的小鬼,去跟他商量,能不能我多抽一條筋代他來拉,看到他太可憐了,我自己甯願犧牲,我多抽一條筋。那個小鬼一聽氣死了,一棒就打死他,你們想想怎麼樣?打死就超生了,地獄裏面就超生了,一念慈悲就離開地獄了。

  

  所以在地獄裏頭迷得很重啊,地獄裏面只要生一念善心就超越了,但是在那個苦的環境生一念善心代別人受苦,不容易啊!真正是難啊!所以這種情形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自己要學,常常要學,看到有苦難的人,甯願我們苦一點,幫助別人一點,你常常有這種心,你真的將來墮地獄,你也會發這個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下就超越了,就離開地獄了。所以人真是在苦難的時候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苦難的時候還能替別人想,真正是慈悲,那是真正慈悲心流露;在順境裏面幫助別人,那個不算,自己在苦難當中還能想到別人,這是難能可貴呀!那麼這講應身,真是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

  

  底下接著講“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今經尚未施權,故釋迦稱遮那。法華已經顯實,故遮那稱釋迦。”這兩部經都是屬于一乘圓教,一個是在最先講的,一個是在最後講,所以在這兩部經上,一個是稱毗盧遮那,一個稱釋迦,都是說的本師一個人。“他經已施權,未顯實。故遮那是遮那,釋迦自釋迦,以真應未相即故。”這我們不必加以多說。“璎珞本業經雲”,這底下幾句話很重要,“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乃至從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信相菩薩。故雲從初發心”,這是解釋初發心,所以我們現在是真正發了心了,就是信相菩薩,你們現在諸位在這個地方幾天,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信相菩薩。可是我們一結業出去之後就不曉得你是不是信相菩薩了,你是一退轉就沒有了,如果不退轉能保持住,這是信相菩薩。

  

  這一段文前面講的是一般的衆生,在佛法裏頭不生信心,真正可惜呀!常言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而當面錯過,你說這可惜不可惜!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的事情。遇到佛法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得人身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遇佛法更難,的確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難得有一次你能夠碰到佛法,這個機會不容易。所以不曉得事實真相,不知道珍惜,實實在在是可惜。所以佛門裏面講的師恩第一大,介紹我們接觸佛法的這個人,我們在佛法真正得到利益,介紹我們聞佛法的這個人,我們生生世世都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我們今天得到這種殊勝的利益,要不是他接引怎麼能得到,得不到啊!所以真的是師恩第一大,父母之恩固然是大,老師之恩關系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生生世世的恩德。但願我們也能夠像經上所說的,從此以後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起菩提心,于正法起清淨信心,你就可以當信相菩薩這個稱呼了,你就是信相菩薩了,這是真正講到初發心。

  

  可是從初發心最重要的是精進不退,以前李老師早年在臺中辦大專講座,我也常常參加,同學們來參加講座很精進,的確一兩個星期之後,氣質都變了,所以老師很歡喜。可是一結業了,同學們到電影院看個兩種鍾點電影就完了,全部都完了。所以李老師搖頭,我們這一個星期苦口婆心在教學,抵不得電影院兩小時,又搞亂了,難啊!真正是難啊!爲什麼?無始劫以來染汙的習氣存在,外頭一勾引馬上就跑掉了,不容易。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麼呢?退轉了。什麼人成就了呢?精進不退的人成就了,退轉的人那就是墮落了。那麼講到精進注解裏面也有,“言精進不退者,簡非懶惰懈怠。”這還有一個區別,精進不是講懶惰的人,懈怠的人,懶惰懈怠當然是不精進,我不懶惰、不懈怠,算不算精進呢?不算精進。什麼樣才是精進呢?“謂勇悍無退曰進”,勇猛往前面走,不是走慢步,這才叫進,往前進。“萬行無雜稱精”,精就是一門,一門勇猛地向前,這叫精進。

  

  像我這幾天跟諸位說的,我們經以一部,我們行門選一種,這就是精進;經典要是搞得太多了,那是雜了,雖然有進,不叫精進,叫雜進,雜進不容易收到效果,太多了心雜了。所以一方面進,又一方面要專,這是專精,這才是佛法精進的意思。尤其諸位要對于其他法門經論要肯放下,不能起貪心,別的人說這個說那個,不要去羨慕他。人家講這個經那個經,哎呀!這個我沒有看好可惜呀!那就不行了,你的心又動搖了,又被他牽著走了。應當老老實實地只學一門,我這一門不通決定不學第二門,要這樣才行。其實你一門通了,那些門不要學,用不著學,一聽就會了。像六祖是個例子,他一門通了,一切經他都可以不必學,無論什麼經人家念給他聽聽,他裏頭完全明了,你有什麼疑難,他馬上給你解決,這個本事多高啊!太高明了!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搞雜了,搞了一生一樣都不通,那虧就吃大了,所以決定不能夠貪多。我們看古來的大德許許多多人一生專攻一部經,專講一部經,他不是其他的不會,他都會,他一部通一切都通了,爲什麼還專講一部經呢?給後人作個榜樣,以身攝教,作一個樣子給後人看,一門深入的利益,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現在人學東西就是貪多,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知道,真是像印光大師講各各都想做大通家,結果是一樣也不通,那可惜了!佛法的修學是希望你做專家,不是希望你做通家,我們在華嚴上看這五十叁位善知識,各各都是專家。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善知識告訴他,我在無量法門裏頭只知道一個,只會一個,各各人都是這麼說的,各各都是專家,所以一定要發心專攻才符合佛所講的精進不退的意思。

  

  下面講“精進有叁。一披甲精進”,這是比喻,披甲精進底下有個注解,“無惡不斷也”。我們的惡太多太多了,說不盡,這諸位自己一定要曉得,那是惡那是善要能夠辨別。披甲就好像古時候戰爭沖鋒陷陣,士兵都穿上盔甲,可以防禦,現在戰爭第一線沖鋒陷陣的用戰車,也是披甲,取這個意思,取勇猛無畏的意思;往前進,絕不退縮,決定沒有恐怖,一定要斷惡。第二種是“善法精進”,這是修善,“無善不修也”,不管是大善或是小善,只要是善法都要修學。那麼善惡我說一個最簡單的標准,諸位把它記住,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益衆生的就是善,你能夠常常這樣想,大致上就不會錯了。念念要想爲利益一切衆生,一定要以平等心,要以理智,不能以感情,不能說這一些人我喜歡他,我要替他多想一想,給他修修善;那些人是我的怨家對頭,我不作惡不找他麻煩,算好的了,我還要給他修善?那這就不行了,這就是不精進了,一定要以平等心,縱然是怨家對頭也要替他多想想善事,多叫他得利益,這是你真正的修善。

  

  第叁種“利樂精進”,這是特別對于有情衆生,“無有情不度也”,只要是有情衆生都要能夠利益他,都要叫他離苦得樂,所以精進有叁種。那麼不退有兩種,第一個是“不退墮”,第二個是“不退轉”,底下有舉例子,“十信爲不退墮,不退墮于四惡道故。登住爲不退轉。”那麼這個在彌陀經裏面講得非常清楚,講叁種不退。十信位,你看初信了,這個地方講的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比剛才講的信相菩薩要高,信相菩薩會退,初信位的菩薩就不退了,他是不退到叁惡道,換句話就是決定不墮叁惡道。爲什麼不墮叁惡道呢?他叁惡道的業因斷掉了,就是見惑斷了,叁惡道的緣斷了;因雖然沒斷,緣斷了,沒有緣,雖有種子它不會結果,它沒有緣。他是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是圓教初信菩薩,所以絕對不墮叁惡道。它這裏講四惡道,四惡道加上阿修羅,他也不會做阿修羅。那麼換句話說他雖然沒有出叁界,他是人天兩道受福報,在人天兩道修行,他不墮叁惡道的。

  

  初住也是講圓教的初住,他不會再退轉到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個地方講登住位不退轉,“謂有漏業盡”,就是見思煩惰斷盡了,沒有業力牽引,他不會再退到六道輪回。除非他乘願再來,那是示現,那不叫退轉,那是以應化身來教化衆生的,“唯有乘願度生耳”;…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