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46

  ..续本文上一页佛学者”,这个意思是说,“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为我所缘之境,引出自心之志,随而学之。”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垂诫我们的见贤思齐,看到佛,他是人修成的,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所以我们供养佛菩萨这个意思不能疏忽。我们每天看到佛像,自己想到我们要成佛,他是佛,我也是佛,供养菩萨,他是菩萨,我也是菩萨,我也跟他一样,这叫真供养。有一些人很谦虚,他是菩萨,我一身罪业,我怎么敢跟他比呀!这糟糕了!菩萨要是知道了要摇头,没有法子,这不叫供养。真供养是拿他来作榜样,我要学他,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是真供养,一定要懂这个意思,千万不能谦虚。佛菩萨希望你早早成佛、成菩萨,并不希望你老当众生去伺候他,做他的徒弟,没有这个道理。这个托就是以他作一个榜样,看看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无上道,他怎么修的;这个中间他所经历的些事,所造作的些事,在事相里如何来修行,这些统统是我们的榜样。

  

  尤其在这一部华严经,善财童子做了一个很具体的表演,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一生的事情。你看看他从初发心,这要在四十华严里头从要第一卷看起,第一卷讲善财童子出生的情形,一直到以后遇到文殊菩萨跟他求学,从文殊菩萨毕业出来之后,在社会上服务,服务就是参学,五十三参,你看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如何运用最高的般若智慧,在一切人事里面完成自己圆满的智慧,无上的定功,他成就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各种不同的人、物、环境,诸位要晓得这是一部真正的生活教育。这五十三个人代表社会里面有出家修行人、有菩萨、有声闻,也有外道,也有魔王,好人坏人都有,各种职业都有,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你要是说善财命好,他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一个遇不到,那你大错特错了。你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一天遇到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类呀!善财他会呀!他在这些境界处处成就自己智慧,成就自己定功。

  

  我们不会呀!处处惹烦恼,处处生是非,这糟糕不糟糕!华严经是妙绝了,你学会了之后,真的你就会做人会办事了,样样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成就自己的道业也真正替大家服务,对于社会是造福人群,对于自己是成就定慧,这书是好得不得了啊!方东美先生赞叹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书,这赞叹备至!就是可惜一些人他没有念不知道,虽然念,他依文解义,他不懂。全经从头到尾是意在言外,你要去体会,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说到这一层,意思是那一边,你要能够体会得到,你才晓得妙处啊!那么这是以佛、以菩萨他们行持启发自己的道心,引出自心之智就是启发自己的道心,自己要立志要学佛,随而学之。“乃以观智,融己身心,令常注如是之境。勿使一念趣于六尘五欲颠倒境也。”这几句话很重要,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他在随喜恒顺的时候,他自己做得了主宰,他在一切境界里面他心不颠倒,随顺五欲六尘而不染五欲六尘,高明就在此地,他不染。

  

  如果不染那么他的心就愈练愈清净,这两条实在讲就是古人所讲历事练心,你在不在事上经历过,你说你心清净,不能算真实的清净,要练过,你说是我嗔恨心没有了,如果不经过歌利王割截身体的锻练,你说你嗔恚心没有了,这个不可以说,你自己以为没有了,到那个境界嗔恚心生了,你才晓得嗔恚心并没有断,一定要经历,不经历不行啊!你说我不贪财,真的金银财宝堆满时,确实不动心了,那才叫真不贪;你没有看到的时候,我不贪,到时候一样起贪心,不行啊!范仲淹那个时候,我们讲他不贪财,这可以说真的,他那么样穷困,挖到人家藏的金子,他一点不要,把它埋起来,这真叫不贪。你没有经历这个境界不能说,所以菩萨一定要经历,什么样境界他都要经历,在这里面去练自己的清净心,历事练心这叫修行,不经历这个境界,那怎么叫修行,那不叫修行。

  

  所以今天一看到境界现前的时候,马上要逃避,这不行。这即使修行,修小乘,绝对不是修普贤行愿,不是修大乘。修大乘一定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当中成就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定慧。定慧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样样经历,不著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善财童子这五十三参,每一次参访就是练这个功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所以金刚经古德提倡是有他的道理,它真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但是一部经也只有几句话是最高指导原则,这是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尊者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练这个,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就是练这两句话。不管什么境界里头都是不著相、不动心,这是你自己里头练功。外面怎么样?外面要随顺、要欢喜,要恒顺众生。里面要不著相、不动心,这是菩萨修行法,修证无上菩提唯一的妙法。

  

  “行者苟能以佛所历苦行之境,常作心观。设遇苦事,乃称本愿,不生怨恼。逢诸乐事,自无耽染,以非常时心观之所愿故。有志于学者,勉旃。”真正有志于学大乘佛法的应当要以此自勉,遇到些苦难、折磨,那是自己的本愿。你不经过这个折磨,头一个要把自己嗔恚心去掉,把它断除掉。嗔恚堕地狱,所以先从逆境当中修,你看一切经论里头,逆境里面嗔恚心没有了,再从顺境里面断贪心,贪爱的心,嗔恚与贪爱是一切烦恼的大根大本。为什么先从逆境呢?因为逆境果报是最惨的,嗔恚是堕地狱的,所以从逆境里头转过头来,先不堕地狱;顺境里头没有贪爱不堕饿鬼,地狱饿鬼不堕,可以说这个人也不堕畜生,超越了三恶道,纵然在六道里头没有超越,三恶道不去了,所以多么重要。所以凡是修行人,从古到今最初学佛都是修苦行,都是从逆境里头反过来,从逆境开始学,先要吃苦头啊!怕苦、畏苦、不愿意吃苦,不行,不肯受折磨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修道人,他晓得吃苦对自己有利益,消自己业障,培自己的福德,受一切折磨更是消业障,成就自己忍辱波罗密,给自己修定打基础。因为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等于是预备工夫,不能忍辱不能成就禅定,不能忍辱不能得一心不乱,什么都要忍,你才能得一心,你才能得定。

  

  所以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决定不能舍弃、不能逃避,好机会来了,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到那里去找啊!所以一些人他不懂,真正是可惜,他根本就不懂得修行的理论与方法。你要难开这个境界,你自己忍辱真成就了,那就不必了,确确实实在一切逆境里头怨恨心不生,你己经磨练到这个程度了,这个可以了。如果嗔恚心还没有断就得要找机会去锻炼,要找几个真正善知识,那善知识是恶人,天天瞧你就不顺眼的,找这种人才行,你要常常跟他在一起,把你自己心头的火慢慢地把它消灭掉,你才能够成就道业。所以善知识,真正好老师,他看学生有这个习气,心里面很爱这个学生,成就这个学生,表面上看了就生气,看了就讨厌,那是装样子磨练他的,那真正是成就他的。

  

  再看底下一段,这是“释行愿相”,“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这个聚落就是像我们现在讲的小镇、村庄,是许多人家居住在一起的;那么在古时候多半是一族,一个族都住在一起,从前是大家庭制度,一族住在一块,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一段先讲学本师,怎么个学法,此地给我们举例说出来了。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是讲到如来的初发心。从初发心精进不退,这一句最重要。注解里面我们可以看看,“娑婆”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卢舍那是报身如来,释迦牟尼佛是应身如来,应化身,这是讲佛的三身。所以此地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我们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应身,应化身,一而三,三而一。

  

  在华严,因为它讲华藏世界,所以说佛都是讲毗卢遮那,你看这里称的是本师,他是我们的本师。注解里面讲“乃我本师所王大千之世界”,王念去声,念王,当动词讲,就是统治,那么在此地他虽然不是一个政治领袖,用这个字来形容他的教化区,他教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华藏,即第十三重世界是。”这个在此地不必多说,这是华严里面讲华藏世界的组织概略的情形,在大经华藏世界品里面说得很详细。那么二十重华藏,华严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以十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圆满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那么讲到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意思就显示出本师如来利他心切,利他超过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四重;他超过了,他第十三重,所以利他心切,取这个意思。“意取即此秽土众生,可以起观造修也。”诸佛如来在因地发愿不相同,那么在本省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得非常广泛,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你们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地藏菩萨在因地作国王,跟邻国一个小国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众生。他们两个人发愿就不一愿,两个好朋友,两个都学佛,两个人愿不相同,一个是发愿赶快成佛度众生,一个是要行菩萨道,众生 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愿不相同嘛!因此十方诸佛如来虽然都成佛了,他们在因地上发的愿不一样,因此成佛之后在果地上教化众生也不相同。如果讲他自己的果证,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决定没有差别;他教化众生的方法、手段会不相同的。

  

  那么讲初发心,“言初发心者,毗卢即是释迦”,这是一不是二,“以华严真应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经言应身,故曰释迦。”这个地方如果还是不太容易懂,我们作比喻,但是比喻诸位要记住,…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