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19

  ..续本文上一页瞧不起别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来修;而且修的时候没有诚意,好像是怜悯这种意思,所以心不清净,福修得不圆满。而果报没有人天福报,果报多半是在三途去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那个贫穷人修福,他心诚,他谦虚,恭恭敬敬去修布施。虽然他布施得少,十块八块的,他虔诚;而那个十块八块对他来讲数字相当之大,他收入少,十块八块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费用,两天生活费用,乃至于半个月一个月生活费用,他只有那么一点点,在他布施的时候,比例是太大了。如果是贫穷要饭的,你看经典里面讲要饭的贫夫,讨饭的,人家给他两文钱,他这两文钱拿去供养佛了,是他全部的财产,全部供养了,这个福报大了,是他全部的财产,全部拿出来了。那个有钱人拿个十万二十万,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那里能够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来。你明百这个道理,不是贫人不能修福,贫人往往修的福报比富人不晓得大多少。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会永远富,贫人不会永远贫,富人到来生就贫了,贫人来生就富了,真是风水轮流转,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富贵不但学道难,修福也难;贫穷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那么为什么讲三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时候他就不修福了,刚才讲纵修福也不清净。到来生的时候,这一生福报享完了,来生就要受苦了,三世怨。这是佛劝勉我们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里面有福,那就不至于了;慧里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报,这是他真正有智慧。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他赞叹三个人,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养,所以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们现在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就是他的后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找不到第二个。这个就是法布施、法供养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养。

  

  那么第二位是范仲淹,宋朝的一个宰相,他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小他家境非常清寒、贫困,诸位去宋史里面看他的传记,古文里面你们也许念过义田记,那就是他家的事情。他在寺院里面念书,家里头没有书,生活困难,在寺院念书,所以从前寺院就是图书馆,必定有收藏著,不但有经典,世间经史子集都有收得很完备,而且出家人不但懂得佛法,也懂得世间法。在寺院里面读书,有书,书本不会缺乏,同时出家人都可以指导,有疑难都可以问,所以一般念书人都是在寺院里面生活。那么吃饭呢?他是自己做,范仲淹年轻时候很苦,没有钱,三餐饭吃不饱,所以煮粥,而且煮粥的时候,煮一锅粥还要把它画成四块,一餐吃一块,吃多了第二餐就没有了,那么样的清苦。

  

  这个人实实在在了不起,他有一天在寺庙里头发现藏的金子,他是无意当中发现,有好几坛不晓得什么人埋藏在地下,他发现了。那么穷的人要发现了,搬回家就发大财了,马上就成了富翁了,那数量相当可观。他无动于衷,这一点是他了不起,真正了不起,他没有贪心,他也不告诉人,还用土给它埋起来,他也没有告诉人,人家也不晓得。到他以后做了宰相了,这个庙年代久了,也有许多地方需要修理,当时庙里住持一想,宰相从前在我们这里念书,住了不少年,他现在做这么大的官,我们去向他化缘,请他帮忙。找到他,他非常慷慨,拿到笔一写,黄金多少罐,多少坛,庙里好开心,果然宰相了不起,结果问他钱在那里呢?他老人家光写了又不拿钱,一文也没有拿出来。结果他就告诉,你们到你们的寺庙的什么地方,那一棵树底下,土翻开,那个地方有好几坛金子在那边,你们修庙足够了。回去寺庙的人把土翻开,果然不错,发现一大笔的金银财宝。所以这个人真正了不起,决定没有贪财之心,所以他能成就这么大的事业不是偶然的。

  

  那么一生过清苦的生活,你们读义田记就晓得了,帮助他的家族,帮助地方上优秀的年轻人,来教育他,把他自己的俸禄节省下来,他养活三百多口,还要教化年轻的子弟,为国家培养人才,一心一意是为众生造福。你看他死的时候,他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宰相,等于行政院长,有一个儿子是御使大夫,等于监察院长,他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钱到那里去了?儿孙都效法他,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他死的时候把他自己的家整个捐献出来作寺院,完全奉给佛法了,他是个虔诚佛教徒。所以他一家家道,印光大师说八百年不衰,一直到清朝末年,代代都是好子孙,所以在我们中国看到是第二个人。

  

  一般人家能保持到三代的都很少,现在我们看到有的人连自身都不保,中年发达了,晚年潦倒了,连一生都保不住。孔老夫子能够保持两千多年,范仲淹差不多到今天也将近有一千年,他的家道能保持一千年不衰。那么在晚近的时候,印光大师还提到一个清朝初年的叶状元,清初,他们的家道也保持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这个都是祖先积大德才有这个样子。那么现在我们还看到一个曾国藩,曾国藩的子孙到现在都非常之好,这个都是积德,积功累德修财布施,修法布施,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儿孙都这样好,他自己那没有话说;学佛必定有成就,不学佛的他也必定生天,这个是一定的,你从他的子孙上看,子子孙孙都这样好,他自己不学佛必定生天,享受天福,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白的。

  

  再往下看“如上今解,行者了达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养时,心中作观,及以发愿,则财供即成法供。维摩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是为钝根人而设此校量,读者幸勿滞文而害意也。”这是谛闲法师特别在此地点醒我们,一定要明白经意,不要曲解了经文的意思。那么学佛所贵就是贵在财供养能够把它转变成法供养,使财供就是法供,这个样子才真正是福慧双修。怎么个转法呢?华严经完全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譬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吃饭的时候我们念供养咒,这个供养咒一定要用至诚心来念,那我们吃的饭也变成了法供养。今天在此地三餐饭供养诸位。供养诸位这是财供养,可是希望诸位将来学成之后,弘法利生,那我们这个财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你们在佛法里有成就了,你们那个成就也就是今天图书馆讲堂的成就,所以财供就变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里面吃饭的时候,你们家里面父母对你们养活里头,这个也是财供养,财供养也变成法供养,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你父母不会变,你会变,这个是真正的孝顺,这个是真正父母以财供养你,你倒过来以法供养他。家人聚会这是缘分,可是这个缘分诸位要会修。因为正如前人所说的;我在香港光明讲堂讲经,讲堂上有一幅对联,那个对联很值得我们反省,经上讲一家人是四种缘组合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四种缘不会来的。那么你们跟你们父母到底是报恩生到这家里来的?还是报怨的?还是讨债还是还债的?一定要有警觉,真正有警觉心能够把家庭变作道场,使一家人都能变成同参法侣,这是菩萨家庭,这要靠自己去努力。

  

  那个对联,夫妻是缘,缘分,有善缘有恶缘,怨怨相报。你们要提高警觉,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要提高警觉。在外国离婚率多大,那都是恶缘,怨怨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真的是要深深反省。下课了,我们休息一会儿。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看经文“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一段为我们解释法供养的真实义,一切诸佛没有不尊重法的,为什么呢?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学而成就的,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弘法利生,法宝之所在就是如来的住处,这个是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常常为我们说的。那么如说修行,出生诸佛,佛从那里来的?佛从修行来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么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这些新的佛都是从如法修行当中而出生的。

  

  佛愿一切众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对于法就看得特别重了,只要能修法供养,那是真正供养如来,所以诸菩萨们没有一个不是积极热心地在弘扬佛法,为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供养如来,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我们今天如何能供养十方如来呢?你要是积极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弘法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方法非常之多,并不局限在讲堂里面讲经这一桩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门,自己要用智慧,要随时随地都能够摄受一切众生,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全都是属于法供养,我们要这样地修,这才是真正地修普贤菩萨的供养大愿。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此广大最胜供养”,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是总结供养愿的一段。我们特别著重就是最胜供养,一定要懂这个理,要懂怎么个供养法,必须要修学。如果不修供养也是没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利益众生,那么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四段忏悔业障愿,“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这个忏悔是修学里面重要的一个科目。十愿,前四愿的确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没有尽心就不能入门;没有称扬赞叹之心不能去我们的障碍,不能亲近善友,不修供养,那没有福,没有福也不行,都要修福。那么现在讲到要忏除业障,因为业障忏除之后,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有资格接受佛法。否则的话,纵然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自己本身业障太重,遇到了也没有用;人家给你了,你没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须要修忏除业障。忏这一个字从梵…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