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瞧不起別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來修;而且修的時候沒有誠意,好像是憐憫這種意思,所以心不清淨,福修得不圓滿。而果報沒有人天福報,果報多半是在叁途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那個貧窮人修福,他心誠,他謙虛,恭恭敬敬去修布施。雖然他布施得少,十塊八塊的,他虔誠;而那個十塊八塊對他來講數字相當之大,他收入少,十塊八塊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天生活費用,乃至于半個月一個月生活費用,他只有那麼一點點,在他布施的時候,比例是太大了。如果是貧窮要飯的,你看經典裏面講要飯的貧夫,討飯的,人家給他兩文錢,他這兩文錢拿去供養佛了,是他全部的財産,全部供養了,這個福報大了,是他全部的財産,全部拿出來了。那個有錢人拿個十萬二十萬,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那裏能夠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來。你明百這個道理,不是貧人不能修福,貧人往往修的福報比富人不曉得大多少。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會永遠富,貧人不會永遠貧,富人到來生就貧了,貧人來生就富了,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富貴不但學道難,修福也難;貧窮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那麼爲什麼講叁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時候他就不修福了,剛才講縱修福也不清淨。到來生的時候,這一生福報享完了,來生就要受苦了,叁世怨。這是佛勸勉我們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裏面有福,那就不至于了;慧裏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報,這是他真正有智慧。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他贊歎叁個人,是我們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養,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們現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就是他的後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們中國曆史上只有一個,找不到第二個。這個就是法布施、法供養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養。
那麼第二位是範仲淹,宋朝的一個宰相,他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小他家境非常清寒、貧困,諸位去宋史裏面看他的傳記,古文裏面你們也許念過義田記,那就是他家的事情。他在寺院裏面念書,家裏頭沒有書,生活困難,在寺院念書,所以從前寺院就是圖書館,必定有收藏著,不但有經典,世間經史子集都有收得很完備,而且出家人不但懂得佛法,也懂得世間法。在寺院裏面讀書,有書,書本不會缺乏,同時出家人都可以指導,有疑難都可以問,所以一般念書人都是在寺院裏面生活。那麼吃飯呢?他是自己做,範仲淹年輕時候很苦,沒有錢,叁餐飯吃不飽,所以煮粥,而且煮粥的時候,煮一鍋粥還要把它畫成四塊,一餐吃一塊,吃多了第二餐就沒有了,那麼樣的清苦。
這個人實實在在了不起,他有一天在寺廟裏頭發現藏的金子,他是無意當中發現,有好幾壇不曉得什麼人埋藏在地下,他發現了。那麼窮的人要發現了,搬回家就發大財了,馬上就成了富翁了,那數量相當可觀。他無動于衷,這一點是他了不起,真正了不起,他沒有貪心,他也不告訴人,還用土給它埋起來,他也沒有告訴人,人家也不曉得。到他以後做了宰相了,這個廟年代久了,也有許多地方需要修理,當時廟裏住持一想,宰相從前在我們這裏念書,住了不少年,他現在做這麼大的官,我們去向他化緣,請他幫忙。找到他,他非常慷慨,拿到筆一寫,黃金多少罐,多少壇,廟裏好開心,果然宰相了不起,結果問他錢在那裏呢?他老人家光寫了又不拿錢,一文也沒有拿出來。結果他就告訴,你們到你們的寺廟的什麼地方,那一棵樹底下,土翻開,那個地方有好幾壇金子在那邊,你們修廟足夠了。回去寺廟的人把土翻開,果然不錯,發現一大筆的金銀財寶。所以這個人真正了不起,決定沒有貪財之心,所以他能成就這麼大的事業不是偶然的。
那麼一生過清苦的生活,你們讀義田記就曉得了,幫助他的家族,幫助地方上優秀的年輕人,來教育他,把他自己的俸祿節省下來,他養活叁百多口,還要教化年輕的子弟,爲國家培養人才,一心一意是爲衆生造福。你看他死的時候,他有五個兒子,一個兒子是宰相,等于行政院長,有一個兒子是禦使大夫,等于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錢到那裏去了?兒孫都效法他,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死的時候把他自己的家整個捐獻出來作寺院,完全奉給佛法了,他是個虔誠佛教徒。所以他一家家道,印光大師說八百年不衰,一直到清朝末年,代代都是好子孫,所以在我們中國看到是第二個人。
一般人家能保持到叁代的都很少,現在我們看到有的人連自身都不保,中年發達了,晚年潦倒了,連一生都保不住。孔老夫子能夠保持兩千多年,範仲淹差不多到今天也將近有一千年,他的家道能保持一千年不衰。那麼在晚近的時候,印光大師還提到一個清朝初年的葉狀元,清初,他們的家道也保持到清朝末年,叁百年不衰,這個都是祖先積大德才有這個樣子。那麼現在我們還看到一個曾國藩,曾國藩的子孫到現在都非常之好,這個都是積德,積功累德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兒孫都這樣好,他自己那沒有話說;學佛必定有成就,不學佛的他也必定生天,這個是一定的,你從他的子孫上看,子子孫孫都這樣好,他自己不學佛必定生天,享受天福,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白的。
再往下看“如上今解,行者了達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養時,心中作觀,及以發願,則財供即成法供。維摩所謂,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是爲鈍根人而設此校量,讀者幸勿滯文而害意也。”這是谛閑法師特別在此地點醒我們,一定要明白經意,不要曲解了經文的意思。那麼學佛所貴就是貴在財供養能夠把它轉變成法供養,使財供就是法供,這個樣子才真正是福慧雙修。怎麼個轉法呢?華嚴經完全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吃飯的時候我們念供養咒,這個供養咒一定要用至誠心來念,那我們吃的飯也變成了法供養。今天在此地叁餐飯供養諸位。供養諸位這是財供養,可是希望諸位將來學成之後,弘法利生,那我們這個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你們在佛法裏有成就了,你們那個成就也就是今天圖書館講堂的成就,所以財供就變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裏面吃飯的時候,你們家裏面父母對你們養活裏頭,這個也是財供養,財供養也變成法供養,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你父母不會變,你會變,這個是真正的孝順,這個是真正父母以財供養你,你倒過來以法供養他。家人聚會這是緣分,可是這個緣分諸位要會修。因爲正如前人所說的;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講堂上有一幅對聯,那個對聯很值得我們反省,經上講一家人是四種緣組合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那麼你們跟你們父母到底是報恩生到這家裏來的?還是報怨的?還是討債還是還債的?一定要有警覺,真正有警覺心能夠把家庭變作道場,使一家人都能變成同參法侶,這是菩薩家庭,這要靠自己去努力。
那個對聯,夫妻是緣,緣分,有善緣有惡緣,怨怨相報。你們要提高警覺,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要提高警覺。在外國離婚率多大,那都是惡緣,怨怨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真的是要深深反省。下課了,我們休息一會兒。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一段爲我們解釋法供養的真實義,一切諸佛沒有不尊重法的,爲什麼呢?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學而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弘法利生,法寶之所在就是如來的住處,這個是佛在大乘經典裏面常常爲我們說的。那麼如說修行,出生諸佛,佛從那裏來的?佛從修行來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麼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這些新的佛都是從如法修行當中而出生的。
佛願一切衆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對于法就看得特別重了,只要能修法供養,那是真正供養如來,所以諸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積極熱心地在弘揚佛法,爲什麼呢?那就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今天如何能供養十方如來呢?你要是積極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弘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方法非常之多,並不局限在講堂裏面講經這一樁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門,自己要用智慧,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攝受一切衆生,都能夠幫助一切衆生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全都是屬于法供養,我們要這樣地修,這才是真正地修普賢菩薩的供養大願。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是總結供養願的一段。我們特別著重就是最勝供養,一定要懂這個理,要懂怎麼個供養法,必須要修學。如果不修供養也是沒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利益衆生,那麼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四段忏悔業障願,“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這個忏悔是修學裏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十願,前四願的確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沒有盡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贊歎之心不能去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那沒有福,沒有福也不行,都要修福。那麼現在講到要忏除業障,因爲業障忏除之後,這才成爲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的話,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也沒有用;人家給你了,你沒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須要修忏除業障。忏這一個字從梵…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