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一共有六品十一卷。

  

  那么第二会呢,在普光明殿所讲的,也是普贤菩萨说佛的正报因果,有三品经。所以本经里面讲佛的依正庄严,一共是有十四卷,总共是有十四卷经。这一部分呢,一般初学的人不大容易看,看了这些,看不出门道,看得枯燥无味,就好比什么呢?带你到故宫博物院去看商周的铜器,看了,这有什么好看呢?破铜烂铁,给我我都不要。你不晓得那是无价之宝啊!带你看明清的玉器,啊,你喜欢得不得了,非常地可爱;看商周的破铜烂铁,如果给你的时候,你喜欢那一种?一定喜欢明清的玉器,所以你就不识货啊。所以华严依正庄严,你不识货啊。正因为不识,后面详细给你讲解,给你介绍,叫你认识这些宝藏。

  

  那么二会的后半部,是文殊菩萨说十信,十信位,讲发心,讲初发心,一共有三品,所以二会是六品经四卷经文,四卷经文有六品经。所以读华严经,初读华严,从十信位看起,那就很有趣味了,讲理论,你能够看得下去。看前面这个十几面,依正庄严,你会看得很枯燥无味;但是内行的人看前面,很有味道,为什么?他懂,他懂得。三会在忉利天,佛在忉利天讲的,法会菩萨,实际上菩萨都代表佛,佛不说法,菩萨说法;佛代表法身本体,法身本体没有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说法,他表这个意思。菩萨是在因地,他可以说法,所以他是可思可议,可以说;他代表用,从体起用,用里面有言说,体里头没有言说。所以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

  

  所以三会由法会菩萨说十住,那么有六品经,有三卷经文。四会在夜摩天,是由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也是有四品,有三卷经。第五会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就是在兜率天,是由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有三品,有十二卷。它这个十回向,文长,我们曾经记得我们讲第六回向,就讲了一年,那个时候好像是一个星期讲一次,讲了一年也讲了五十多次,只讲十回向,只讲一章,那一章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一年只讲了一章,第六回向,讲得很详细,第六回向完全是讲布施。

  

  那么六会是在他化自在天,是由金刚藏菩萨为会主,说十地法门,那么它只有一品,但是这一品很长,有六卷经文。七会又是在普光明殿,那么这一会呢,是佛做会主,为什么呢?因为讲的法讲得太高了,讲等觉,讲妙觉,这个完全讲如来自己的境界,所以是佛为会主。这个里面有十一品,有十三卷经文。八会也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这就是那个四科里头第三科,四科的第三科,讲修行,普贤菩萨说两千种修行的法门。那么经是一品,有七卷,经文相当长。那么第九会在逝多林,就是祗树给孤独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一部分。这个里头有佛,有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会主,说形成证入法界的法门。那么有一品,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个本子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总纲领、总结论。

  

  前面交代完了,现在就可以展开经文了,我们现在依照经文,注解是谛闲法师所注的,那么这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国初年圆寂的,是近天台宗的一位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它这个注子啊,我们不能按照注子说;按照注子说,耽误时间太长,我们只能够提它的纲领,注子让给同学们自己去研读,有问题在讲堂里面提出来,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那么他解释经的方式,是遵守天台家讲经,或者是注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从五重玄义讲起。那么首先呢,讲“标名”,表示经的名题。那么在注解的前面两行,先把名题,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一部经的总纲领。

  

  “人法兼喻三事具足为名”。佛经取这个题目,它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经,它这个题目不出这三个范围,那么有单人的,单法、单喻,有两个合起来的,所以有三单三复;那么有一个有具足,就是三个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种规则,叫七立选题。本经是七立选题里面的具足选题,就是三个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这是人、法、喻,统统具足,说明经名。那么第二呢,“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这在此地把名字介绍给诸位,后面也讲。

  

  第三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这一点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说华严经是广说的阿弥陀经,就是这个道理;华严经最后是归到西方净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妙极了。那么在这几天我要跟诸位来讨论这个问题。第四。“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拔苦与乐,拔是拔除,也就是离苦得乐,得真正之乐,这是这一部经的作用,你学了有什么用处呢。第五,“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这个到后来再跟诸位介绍。注解刚才说了,希望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问题,你把它记录下来,在讲堂里面我们逐条地来研究讨论。那么可是它这个里面引用大经的经文,这个我们须要念一念。

  

  第三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引证者”,从这里看起,“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是经的本文,但是不在这一卷,在上一卷,我们这是第四十卷,这一段经文在第三十九卷,说明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如来是谁呢?这个要知道,如来就是自己的本人。现在我们迷失了如来,变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变成无量无边的罪恶,是愚痴啊!所以我说这个经没有说别人,全说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间,你看这个转变,转变得太大了。那么华严经的宗旨目标,就是希望你再转变回头,恢复你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种功德,三世诸佛都说不尽啊!真说不尽。

  

  下面经文又说,“虚空界尽,愿王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愿王亦无有尽。”那么这是讲到经的本体。所谓体,就是理论的依据,经是教科书,佛所讲的这些话,这个教科书根据什么理论而说的,这点很重要。如果理论不正确,我们修学不但没有好处,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确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这一部经的理论,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实不是假的。那么我们讲十法界,讲无量法界,那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给你说,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来就是一真。难道真的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的法界吗?没有,实在没有。那个十法界是从你的妄念当中变现出来的,十法界有差别,差别从那里来的?从分别心里头变出来的,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变出来的;但是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妄想。

  

  那么什么是真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你看楞严经的前三卷,就是讲这个问题,辨别真心跟妄心;特别是十番显见那么长的经文告诉我们真心。它举一个例子,举见性,我们眼睛能见,这种能力,就是见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见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么分别、执著、妄想,从那里生的呢?是从迷妄当中产生的,本来没有,因为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见性,于是才有眼识,才有第六意识,才有第七末那识,才有第八阿赖耶识,迷了才有现这个现象啊!这个现象是妄相,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确实存在。

  

  譬如我们眼睛,眼睛长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们看那个灯,灯上有个圆圈,如果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灯上确实有没有呢?没有。好眼睛的时候没有,可是你眼睛有病了,看了真有,真有这个东西,但是它确实是假的,决定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觉当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没有了,再看没有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病态当中,迷就是病态。那么在本经,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到最后,两千法门太多了,我们也记都记不清楚,怎么能修呢?所以菩萨真正大慈大悲,把它归纳,归纳成十条,十条我们可以记得住的。十条一展开,就是两千法门,再一展开就无量法门。

  

  所以每一条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境界,每一条里面都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每一条里面都含摄著从初发心到佛,果地上圆满的境界,所以这个十条,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就是十大愿王。能够真正懂得,而且你会修,那你这一生受用实在是无有穷尽啊!不但带给你现前最美满,最幸福的生活,你将来死了之后必定生西方净土,稳稳当当,决定生西方净土;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么能不学呢?不但自己要学,而且要大力地弘杨,劝勉别人也要来学;那除非他不背接受,那没法子。能够接受,一定要劝他,一定要勉励他来修学。所以这是本体。

  

  底下从作用上也引本经上的一段文字,我们继续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后一句开始,“是人命终,最后刹那,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就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得去,你要觉悟。“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是以愿王导归极乐为本经的宗旨,那么这个经不是弥陀经是什么呢?所以我们的道场所提倡的,就是华严、弥陀这两部经。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讲经,劝勉一般人修学的,也是依这个两部经。其他的太多太杂了,耽误我们的时间,我们己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修学了,这一点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说你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佛,你十年学二十种经论,平均起来,一样才半年,那个半年学一样东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强强能够拿得出去,有没有人欣赏呢?不见得。人家听你讲的,看你写的,平平常常,不重视啊!如果你十年学一样东西,你成为专家,走到那个地方,人家都向你低头,你是专家,没有人能超得过你。这不是讲聪明智慧,这是讲时间,所以学东西学一样,决定不能搞多。

  

  那么选择呢?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选择,选择之后,决定不改,一门深入。那么我现在选择是华严跟弥陀经,这两样东…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