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念的时候怎么念呢?念一二三五就可以了,因为第四册跟第五册是重覆的,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最后印的是唐译二种,因为这两种都是唐朝译的,六十华严是晋译的。所以这是老人非常慈悲,爱护我们后学;我们尊重,我们觉得他讲的话非常之正确,所以我们印这个本子呢,就印八十与四十,这是把这部经的来源概略地跟诸位说明。那么其次我再要告诉诸位,我跟华严经的因缘,可以说非常之有缘。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这一部经也是我主要修学的一部经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这在初学的时候,民国四十七年,初学的时候在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那么以后,就是李老师在台中讲华严经,也是我启请的,那时有八个人启请,我是其中之一。同时我学佛,在台北期间的时候,一直跟方东美先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对华严也特别有兴趣,曾经称赞这一部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诸位晓得他是个大哲学家,他把华严经当作哲学来研究,所以曾经在辅仁大学博士班讲华严哲学。那么这个录音带由杨政河整理出来之后,出版了两册,上下两册。叫华严哲学,那是他在辅仁大学所讲的。那个时候他在学校讲这个东西,我也正好在台北市讲华严经。那么这个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认为华严经有最圆满的哲学理论,有最精密的修学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时是更难得,难能可贵的,还有善财童子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

  

  这种教科书在这个世间是找不到的,理论、方法、境界,还带表演,善财童子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对这个书极力在赞叹。而明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学天台,以后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他老人家说,这一部经在翻译上,无论是文字,无论是理论,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别在这个,就是四十华严,指末后这一部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些善知识开示的当中,非常地详细明白,这是指什么呢?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开示太宝贵了,真正能够救末法时期许许多多的流弊。

  

  所以他认为流通八十华严,应当把四十华严要一总流通,因为知识开示,那是四十华严比八十经的入法界品,要详尽得太多。那么蕅益大师的赞叹更不必说了,蕅益大师赞叹认为这一部经,特别是指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所作的,他说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佛学大辞典,如果从这部疏钞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学佛事半功倍;岂止事半功倍,不止,在这上奠定了基础,他后不管学那一宗,学那一派,学那一部经论,修那个法门,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劝一般知识分子,从华严经疏钞入门。那么我们今天因为有时间上限制,只介绍最后的一章,而这一章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的总结论。好,我们休息几分钟,底下一堂课就不用仪式了。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至于这一部经的内容,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这个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证,这是四科。那么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举果劝要生信分,它这个名词是这样标的。所以我们展开华严经,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就是说明佛这个境界。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成佛有什么好处?念了华严经就晓得了,真正是那样殊胜的果报,天上人间都找不到啊!太殊胜了。那么这种果报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如果说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我们看了也没有意思嘛!那个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诉我们,这个果报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那这个关系就密切了。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园。我们出外旅行时间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里这么好。

  

  读读华严才晓得,哎呀!原来我的家这么好,所以劝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经里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讲的外人,所以从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恢复本有的能力,恢复我们自己本来的依正庄严,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所以佛教的教育又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目标宗旨不一样。那么也就是禅宗所讲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也不例外,本来的面目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依正庄严。

  

  第二个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个部分讲理论,这一个部分经占得相当之长,是一半以上的经文,说理论。佛法实在说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不难,知太难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说你不能行,你说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彻,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圆满的智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佛法上,非常恰当。如果知要不难,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难的话,释迦牟尼佛,你看看经典上,他老人家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一次禅七?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个念佛七,有没有?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修行很重要啊!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搞过一次,他老人家接引众生都是教学,都是解决问题,答覆疑难,可见得行不难。

  

  这个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块共修,后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佛法早期传到中国来也没有,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事情。所以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讲理论,我们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样,宗教只要信,无须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门,入了门之后,一定要解,要明理。

  

  第三个部分呢,是讲行,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行,实在是妙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为,诸位要记住,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因此讲到修行,这个行门实在讲无量无边,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错误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境界无量无边,那么我们的过失也是无量无边,一一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可是那个一一修行,不胜其烦,因此修行要懂得从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个枝叶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从枝枝叶叶上修正,那苦啊!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无量劫。如果从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从根本修。

  

  那么一般大乘法,可以说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叶,就是在细节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没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么样正,那是装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骗人的。根本则修心呀!心一定要清净慈悲。那么在本经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经文,普贤菩萨给我们说出两千法门,也就讲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门是举出二千个例子,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末后一部分呢,这是讲证果,依人证入成德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一分,就是最后这一个部分。依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善友,他们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依照这个样子来修学,这样才能够证入。所谓证,就是心智能够相契合。那么我们今天说不能证呢,是心与识相应,识是分别、执著、妄想,与这个相应,这是决定不能证入。智是什么呢?智是没有分别的,叫无分别智;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是智,这样才能够入道啊!才能够入门。那么我们今天讲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别、执著、妄想,果然去分别、执著、妄想,这个现实的世间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还有分别、执著,这个世间不平等。

  

  不平等从那来?从分别心来的。一切的罪孽从那里来?从高下心来的,就是执著。有执著就造罪业,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想超越三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脱轮回,那你必须在境界里舍掉你的分别、执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这三样东西,你就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能够倒过来背得一字不错,讲得天花乱坠,还是三界之内的凡夫,不能成就,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注意。我们学佛的目标在什么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萨,那你得要循规蹈矩,要认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别、执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显出来,这样才能够性修不二,修德是显性德,要把你种种的烦恼、习气,要去掉,这样才能够成就,这个也是佛法跟世间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实中国古代的世间教学,与佛法是相同的。

  

  现代著重在知识,疏忽了教育;从前师资道合,现在呢,没有了,真是像方东美先生过去跟我讲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彼此不相干了。从前师徒如父子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永嘉禅师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亲近六祖,六祖教导他,只有一天。六祖给他开示,他大彻大悟之后,他马上就要走,要离开,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这么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为师啊!所以老师指你这一条路,你一生就循著这条路走,这个路是他指点的,你的成就是他给你做增上缘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一样的。这个中国的礼记里面,诸位读过礼记,你就明了。

  

  所以说背逆父母,背师叛道,决定不能成就;纵然他在世间能够显赫一时,享受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之乐,死了之后,没有不堕落的,他的业障太深了。那么这是华严经的四个大部分,四大段落。另外又有九会的说法,这一部经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也不是一次讲的,是九次所讲的,而且在七个处所所讲的,七个地方,九次所说的,那么这是清凉大师说的。如果依李长者的合论,那么他老人家讲的用十来表法,他说一共十次,十次所讲的,十个处所,十会十处。那么我们现在是依清凉,清凉讲的七处九会,一共七个处所。初会在菩提场,一共是讲了六品,十一卷,这是照八十华严来讲,是普贤菩萨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因果,…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