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念的時候怎麼念呢?念一二叁五就可以了,因爲第四冊跟第五冊是重覆的,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最後印的是唐譯二種,因爲這兩種都是唐朝譯的,六十華嚴是晉譯的。所以這是老人非常慈悲,愛護我們後學;我們尊重,我們覺得他講的話非常之正確,所以我們印這個本子呢,就印八十與四十,這是把這部經的來源概略地跟諸位說明。那麼其次我再要告訴諸位,我跟華嚴經的因緣,可以說非常之有緣。我在臺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這一部經也是我主要修學的一部經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這在初學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初學的時候在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那麼以後,就是李老師在臺中講華嚴經,也是我啓請的,那時有八個人啓請,我是其中之一。同時我學佛,在臺北期間的時候,一直跟方東美先生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對華嚴也特別有興趣,曾經稱贊這一部經是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諸位曉得他是個大哲學家,他把華嚴經當作哲學來研究,所以曾經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那麼這個錄音帶由楊政河整理出來之後,出版了兩冊,上下兩冊。叫華嚴哲學,那是他在輔仁大學所講的。那個時候他在學校講這個東西,我也正好在臺北市講華嚴經。那麼這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認爲華嚴經有最圓滿的哲學理論,有最精密的修學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時是更難得,難能可貴的,還有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

  

  這種教科書在這個世間是找不到的,理論、方法、境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對這個書極力在贊歎。而明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學天臺,以後專修淨土,成爲淨土宗的祖師。他老人家說,這一部經在翻譯上,無論是文字,無論是理論,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別在這個,就是四十華嚴,指末後這一部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些善知識開示的當中,非常地詳細明白,這是指什麼呢?對于我們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開示太寶貴了,真正能夠救末法時期許許多多的流弊。

  

  所以他認爲流通八十華嚴,應當把四十華嚴要一總流通,因爲知識開示,那是四十華嚴比八十經的入法界品,要詳盡得太多。那麼蕅益大師的贊歎更不必說了,蕅益大師贊歎認爲這一部經,特別是指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所作的,他說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佛學大辭典,如果從這部疏鈔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學佛事半功倍;豈止事半功倍,不止,在這上奠定了基礎,他後不管學那一宗,學那一派,學那一部經論,修那個法門,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勸一般知識分子,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那麼我們今天因爲有時間上限製,只介紹最後的一章,而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的總結論。好,我們休息幾分鍾,底下一堂課就不用儀式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至于這一部經的內容,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這個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證,這是四科。那麼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舉果勸要生信分,它這個名詞是這樣標的。所以我們展開華嚴經,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就是說明佛這個境界。古人有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成佛有什麼好處?念了華嚴經就曉得了,真正是那樣殊勝的果報,天上人間都找不到啊!太殊勝了。那麼這種果報諸位要曉得,不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如果說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我們看了也沒有意思嘛!那個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訴我們,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那這個關系就密切了。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家園。我們出外旅行時間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裏這麼好。

  

  讀讀華嚴才曉得,哎呀!原來我的家這麼好,所以勸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經裏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講的外人,所以從這個地方要建立信心,我們要恢複我們本有的智慧,恢複本有的能力,恢複我們自己本來的依正莊嚴,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所以佛教的教育又與世間教育不相同,目標宗旨不一樣。那麼也就是禅宗所講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華嚴經也不例外,本來的面目就是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依正莊嚴。

  

  第二個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個部分講理論,這一個部分經占得相當之長,是一半以上的經文,說理論。佛法實在說是知難行易,知太難了,行不難,知太難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說你不能行,你說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徹,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圓滿的智慧,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難行易的學說用在佛法上,非常恰當。如果知要不難,你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難的話,釋迦牟尼佛,你看看經典上,他老人家有沒有帶著大衆打一次禅七?有沒有帶著大衆打個念佛七,有沒有?查遍大藏經,沒有。這修行很重要啊!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搞過一次,他老人家接引衆生都是教學,都是解決問題,答覆疑難,可見得行不難。

  

  這個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塊共修,後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佛法早期傳到中國來也沒有,修行在個人,個人的事情。所以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講理論,我們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宗教只要信,無須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門,入了門之後,一定要解,要明理。

  

  第叁個部分呢,是講行,托法進修成行分。這個行,實在是妙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爲,諸位要記住,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因此講到修行,這個行門實在講無量無邊,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錯誤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過來,境界無量無邊,那麼我們的過失也是無量無邊,一一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可是那個一一修行,不勝其煩,因此修行要懂得從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個枝葉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從枝枝葉葉上修正,那苦啊!所以叁大阿僧祗劫要無量劫。如果從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從根本修。

  

  那麼一般大乘法,可以說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葉,就是在細節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麼?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沒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麼樣正,那是裝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騙人的。根本則修心呀!心一定要清淨慈悲。那麼在本經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經文,普賢菩薩給我們說出兩千法門,也就講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門是舉出二千個例子,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爲。

  

  末後一部分呢,這是講證果,依人證入成德分,我們今天要讀的這一分,就是最後這一個部分。依人,這個人就是善財童子與五十叁位善知識,五十叁位善友,他們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依照這個樣子來修學,這樣才能夠證入。所謂證,就是心智能夠相契合。那麼我們今天說不能證呢,是心與識相應,識是分別、執著、妄想,與這個相應,這是決定不能證入。智是什麼呢?智是沒有分別的,叫無分別智;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是智,這樣才能夠入道啊!才能夠入門。那麼我們今天講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別、執著、妄想,果然去分別、執著、妄想,這個現實的世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還有分別、執著,這個世間不平等。

  

  不平等從那來?從分別心來的。一切的罪孽從那裏來?從高下心來的,就是執著。有執著就造罪業,就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所以我們要想超越叁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脫輪回,那你必須在境界裏舍掉你的分別、執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這叁樣東西,你就把大藏經從頭到尾能夠倒過來背得一字不錯,講得天花亂墜,還是叁界之內的凡夫,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注意。我們學佛的目標在什麼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薩,那你得要循規蹈矩,要認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別、執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顯出來,這樣才能夠性修不二,修德是顯性德,要把你種種的煩惱、習氣,要去掉,這樣才能夠成就,這個也是佛法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實中國古代的世間教學,與佛法是相同的。

  

  現代著重在知識,疏忽了教育;從前師資道合,現在呢,沒有了,真是像方東美先生過去跟我講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彼此不相幹了。從前師徒如父子啊,一日爲師,終身爲父。一日爲師,諸位在壇經裏面看到,永嘉禅師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親近六祖,六祖教導他,只有一天。六祖給他開示,他大徹大悟之後,他馬上就要走,要離開,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這麼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爲師啊!所以老師指你這一條路,你一生就循著這條路走,這個路是他指點的,你的成就是他給你做增上緣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一樣的。這個中國的禮記裏面,諸位讀過禮記,你就明了。

  

  所以說背逆父母,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縱然他在世間能夠顯赫一時,享受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死了之後,沒有不墮落的,他的業障太深了。那麼這是華嚴經的四個大部分,四大段落。另外又有九會的說法,這一部經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也不是一次講的,是九次所講的,而且在七個處所所講的,七個地方,九次所說的,那麼這是清涼大師說的。如果依李長者的合論,那麼他老人家講的用十來表法,他說一共十次,十次所講的,十個處所,十會十處。那麼我們現在是依清涼,清涼講的七處九會,一共七個處所。初會在菩提場,一共是講了六品,十一卷,這是照八十華嚴來講,是普賢菩薩說毗盧遮那佛的依報因果,…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