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什么?对别人起作用,有人请教他的时候,有困难来请他帮助的时候,他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这是供养别人的,帮助别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无知。我们现在又搞颠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么都知道;别人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颠倒了,样样颠倒,麻烦大了!所以诸位,佛法里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记住,不在文字里面,也不在言语里头,而是在你自己清净心中;然后拿经典来对照,看看相应不相应?相应了,与佛知见没有两样。要不相应呢?要改过来,不相应是我们知见有错误了。所以经论印知见,印证的,它给我们作印证。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比较比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们就保留,继续保留,证明自己见解没错;不相同的要改过来。
这是佛。“芬敷万行,荣耀众德”,这是“华”,华是比喻。所以我们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见到花,就要想到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代表的万行,行门。要像花一样的清香,一样的美丽,我们的行不能有染污,取这个意思。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这个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是表这个意思;乃至于画的花、绣的花,或者是金银做的宝花,全都代表这个意义。学佛的供花乃至于供香,燃灯,跟一般人供养的意义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圆玆行德,饰彼十身”,这是“严”,严是庄严,以万花来庄严。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题,庄严什么?庄严自己。自己的身,不只这一个身,自己有十个身,十身是代表圆满,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十身。我们今天只晓得肉身是自己,除这个之外,我们有智慧之身,我们有威德之身,不只这一个肉身。一定要晓得,要以种种的行门来庄严自己圆满的身相,像诸佛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从这个经题的大意,你就能看到这一部经,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是自性体相用。在比喻上像一个大的花园,这花园里头,每一个种的品种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从这个意思照映前面所讲的大方广,它能容纳,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够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广,成就它万德庄严。所以佛菩萨绝对没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萨,人不接受;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众生对佛菩萨不平等,这个就是佛与众生差别的所在。
下面再解释这个经字,“贯摄玄妙,以成真经之彩”,这个是“经也”。那么这是清凉用最简单的词句解释经题,后面呢,还要详细说明。那么至于七立选题,这是佛学常识,此地写得很清楚,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说。我们现在看第五页第六行,那么这是详细地给我们说明经题所含的意趣,先解释大方广这三个字。“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体是本体,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但是自古以来,到现在这些哲学家,中国外国那些科学家,都在探讨,可是到现在没有结论,各人说各人的,从来没有一家说得叫我们听了心悦诚服,没有,各说各的。佛法里面所讲的呢,的确让我们真正能够相信,能佩服。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所以华严经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生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实在是了不起。
可是这八个字里头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这一部华严经,或者我们说一大藏的经教,也就是解释这两句话而已。所以心是本体,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达摩传来这一支,六祖大师发扬光大的南宗,修学的重点就是在心。所以说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标是在明心见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明心这两个字从那里来的?从对无明而说的;我们现在心不明了,所以把那个无明去掉了,我们心就恢复光明了,叫明心。我们现在有了无明,我们见外面都是见的六尘,所以见性是对六尘讲的。我们今天眼见的色尘,耳闻的是声尘,尘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够离开六尘,那我们见的是性,眼见的是色性,耳闻的是声性,所以六尘就变成六性了,六性其实是一心。明心见性这个名词是这么来的,是无明跟六尘的反面,这是禅宗修学的目标;也就是此地我们所看到经题上的大方广,大方广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是本体。
因此一切万事万法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对于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欢;对于 恶人恶事,你也不要讨厌,全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你的神通可真广大啦!那一个有你神通这么广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变的。所以对那个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为道嘛!有什么稀奇了不起的嘛!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变魔术的人欺骗了,这个很要紧;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会变魔术的,会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骗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术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骗。那么也许你会问,我怎么变现出来呢?为什么会变现这么多东西呢?如果我自己会变,我都变好境界多好呢!为什么又变成三恶道呢?你问得没错,这个理很深,事相当地复杂,也绝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可是这个事情并不难体会。
譬如说,没有证果的人都会作梦,你们晚上睡觉都是作梦,当你作梦的那个时候,你是不知道,迷了嘛!不晓得自己在作梦,把梦中的境界都当真实的,也在那里分别、执著、打妄想。可是你醒过来之后,你仔细去想想,梦从那来的?你梦的时候,也梦到很多人,也有你欢喜的,也有你不欢喜的,也梦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陆飞禽,从什么地方来的?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能变的是你的心,所变的是梦境,这就是经上讲的唯心所现,现的境界。那么你在梦中种种分别,种种执著,梦境里面的变化,那是唯识所变。能现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那就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变。能现能变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所以禅家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是大,实实在在是大。上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下面到最微细的微尘,全是自己变现之物。我们现在迷了,在境界里头不自在,被境界所转,这个叫凡夫。觉悟的人,像诸佛菩萨,他自在。他自在在那里呢?他能转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转,这个自在了。像楞严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就跟佛没有两样了。现在科学发达,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了,照理说这是一个好现象,不会再迷信了。可是事实上不然,相对地,迷信程度越来越重了,并没有打破迷信,从那里看呢?算命、看相、看风水,哎呀!我看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于比这个等而下之的驾乩扶鸾搞一贯道,里头也有不少大学教授,受过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这真是不可思议。
可是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能看出一点,那就是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书,拿多少个学位,他还是被境界所转,逃不出命运。那我们学佛,最起码的成就要能够超越命运,不被命运所转,这是我们最起码的成就。如果连这一点成就都办不到,还被命运所转,这人可怜,这个学佛没有收获,这个学佛不得法,所以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转命运。那么能不能转呢?给诸位说,决定能转。转命运,容不容易呢?我告诉你,很容易,不难;但是你要懂理论,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就很难很难。好像我们开了个号码锁一样,你不晓得号码,费了半天的力气,开不开,难啊!你晓得号码,到手轻而地易举马上就打开了;问题就是你懂不懂理论与方法。
那么再看第二,“方,以就相得名,常遍为义。”大方广这三个字,大是讲的本体,方是讲的现象。相是体之相;相呢,常,常是永远不变,这个叫常,永远没有改变。遍呢,是普遍于十方三世;三世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永恒不变,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说作用,“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是包容,博是博大,没有一法不包。这三个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那么大家就明了了,这一部经就是讲的我们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里面,用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说明它,那么佛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就好,要用许许多多的名词呢?佛是怕我们执著,怕我们分别,所以不管用什么名词,只要说到这一桩事情就可以了嘛!何必要执著在名上呢!一定要执著在一个名相?打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观念,所以晓得佛说种种名,还是说的这桩事情,那么这样就对了。
下面它讲的有性体,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那么诸位请看第五页倒数第二行,我把这个文念一念,当中的我们就不说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地重要,自己去看去。“今言大者,指性体也。方者,指性量也。”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广者,指性具也。”性里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师悟道的时候,他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跟五祖说了五句话,当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里具足的,他是真真入了这个境界,他说出来的。那么这种境界在华严来讲呢,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呢,刚刚得理一心不乱,就见到这个境界了。
那么见到这个境界呢,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法身大士,证得清净法身。“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这是天台家以三谛三观来释经,就是解释经,这是天台家讲法。真是讲理,理体;俗是讲事,事虽然有变,有生灭,有变易。理不变,体不变,体是真的。所以古德为了这个事情做了一个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说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质料,它不会变的,做出的器具呢,可以随自己意思来变。我愿意要个金碗,我就把它做个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个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个杯子。金还是那么多,金不变,器常…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