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對別人起作用,有人請教他的時候,有困難來請他幫助的時候,他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這是供養別人的,幫助別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無知。我們現在又搞顛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麼都知道;別人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顛倒了,樣樣顛倒,麻煩大了!所以諸位,佛法裏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記住,不在文字裏面,也不在言語裏頭,而是在你自己清淨心中;然後拿經典來對照,看看相應不相應?相應了,與佛知見沒有兩樣。要不相應呢?要改過來,不相應是我們知見有錯誤了。所以經論印知見,印證的,它給我們作印證。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比較比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們就保留,繼續保留,證明自己見解沒錯;不相同的要改過來。
這是佛。“芬敷萬行,榮耀衆德”,這是“華”,華是比喻。所以我們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見到花,就要想到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代表的萬行,行門。要像花一樣的清香,一樣的美麗,我們的行不能有染汙,取這個意思。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都是表這個意思;乃至于畫的花、繡的花,或者是金銀做的寶花,全都代表這個意義。學佛的供花乃至于供香,燃燈,跟一般人供養的意義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圓玆行德,飾彼十身”,這是“嚴”,嚴是莊嚴,以萬花來莊嚴。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題,莊嚴什麼?莊嚴自己。自己的身,不只這一個身,自己有十個身,十身是代表圓滿,華嚴經裏面所說的十身。我們今天只曉得肉身是自己,除這個之外,我們有智慧之身,我們有威德之身,不只這一個肉身。一定要曉得,要以種種的行門來莊嚴自己圓滿的身相,像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麼從這個經題的大意,你就能看到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裏面所說的是自性體相用。在比喻上像一個大的花園,這花園裏頭,每一個種的品種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從這個意思照映前面所講的大方廣,它能容納,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夠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廣,成就它萬德莊嚴。所以佛菩薩絕對沒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薩,人不接受;佛菩薩對一切衆生平等,衆生對佛菩薩不平等,這個就是佛與衆生差別的所在。
下面再解釋這個經字,“貫攝玄妙,以成真經之彩”,這個是“經也”。那麼這是清涼用最簡單的詞句解釋經題,後面呢,還要詳細說明。那麼至于七立選題,這是佛學常識,此地寫得很清楚,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說。我們現在看第五頁第六行,那麼這是詳細地給我們說明經題所含的意趣,先解釋大方廣這叁個字。“大,以當體得名,離絕爲義。”體是本體,哲學裏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但是自古以來,到現在這些哲學家,中國外國那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可是到現在沒有結論,各人說各人的,從來沒有一家說得叫我們聽了心悅誠服,沒有,各說各的。佛法裏面所講的呢,的確讓我們真正能夠相信,能佩服。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所以華嚴經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啓示,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生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了不起。
可是這八個字裏頭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部華嚴經,或者我們說一大藏的經教,也就是解釋這兩句話而已。所以心是本體,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達摩傳來這一支,六祖大師發揚光大的南宗,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心。所以說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標是在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明心這兩個字從那裏來的?從對無明而說的;我們現在心不明了,所以把那個無明去掉了,我們心就恢複光明了,叫明心。我們現在有了無明,我們見外面都是見的六塵,所以見性是對六塵講的。我們今天眼見的色塵,耳聞的是聲塵,塵是染汙的意思。果然能夠離開六塵,那我們見的是性,眼見的是色性,耳聞的是聲性,所以六塵就變成六性了,六性其實是一心。明心見性這個名詞是這麼來的,是無明跟六塵的反面,這是禅宗修學的目標;也就是此地我們所看到經題上的大方廣,大方廣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它是本體。
因此一切萬事萬法與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對于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歡;對于 惡人惡事,你也不要討厭,全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的神通可真廣大啦!那一個有你神通這麼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變的。所以對那個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爲道嘛!有什麼稀奇了不起的嘛!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變魔術的人欺騙了,這個很要緊;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會變魔術的,會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騙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術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騙。那麼也許你會問,我怎麼變現出來呢?爲什麼會變現這麼多東西呢?如果我自己會變,我都變好境界多好呢!爲什麼又變成叁惡道呢?你問得沒錯,這個理很深,事相當地複雜,也絕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的,可是這個事情並不難體會。
譬如說,沒有證果的人都會作夢,你們晚上睡覺都是作夢,當你作夢的那個時候,你是不知道,迷了嘛!不曉得自己在作夢,把夢中的境界都當真實的,也在那裏分別、執著、打妄想。可是你醒過來之後,你仔細去想想,夢從那來的?你夢的時候,也夢到很多人,也有你歡喜的,也有你不歡喜的,也夢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陸飛禽,從什麼地方來的?全是你自己心裏變現的。能變的是你的心,所變的是夢境,這就是經上講的唯心所現,現的境界。那麼你在夢中種種分別,種種執著,夢境裏面的變化,那是唯識所變。能現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那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變。能現能變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的東西。
所以禅家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全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大,實實在在是大。上從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下面到最微細的微塵,全是自己變現之物。我們現在迷了,在境界裏頭不自在,被境界所轉,這個叫凡夫。覺悟的人,像諸佛菩薩,他自在。他自在在那裏呢?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這個自在了。像楞嚴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就跟佛沒有兩樣了。現在科學發達,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了,照理說這是一個好現象,不會再迷信了。可是事實上不然,相對地,迷信程度越來越重了,並沒有打破迷信,從那裏看呢?算命、看相、看風水,哎呀!我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甚至于比這個等而下之的駕乩扶鸾搞一貫道,裏頭也有不少大學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這真是不可思議。
可是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能看出一點,那就是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書,拿多少個學位,他還是被境界所轉,逃不出命運。那我們學佛,最起碼的成就要能夠超越命運,不被命運所轉,這是我們最起碼的成就。如果連這一點成就都辦不到,還被命運所轉,這人可憐,這個學佛沒有收獲,這個學佛不得法,所以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轉命運。那麼能不能轉呢?給諸位說,決定能轉。轉命運,容不容易呢?我告訴你,很容易,不難;但是你要懂理論,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論,不懂方法,那就很難很難。好像我們開了個號碼鎖一樣,你不曉得號碼,費了半天的力氣,開不開,難啊!你曉得號碼,到手輕而地易舉馬上就打開了;問題就是你懂不懂理論與方法。
那麼再看第二,“方,以就相得名,常遍爲義。”大方廣這叁個字,大是講的本體,方是講的現象。相是體之相;相呢,常,常是永遠不變,這個叫常,永遠沒有改變。遍呢,是普遍于十方叁世;叁世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叁世是一個整體,永恒不變,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說作用,“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爲義。”包是包容,博是博大,沒有一法不包。這叁個字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那麼大家就明了了,這一部經就是講的我們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裏面,用許許多多的名詞來說明它,那麼佛爲什麼不用一個名詞就好,要用許許多多的名詞呢?佛是怕我們執著,怕我們分別,所以不管用什麼名詞,只要說到這一樁事情就可以了嘛!何必要執著在名上呢!一定要執著在一個名相?打破我們分別、執著的觀念,所以曉得佛說種種名,還是說的這樁事情,那麼這樣就對了。
下面它講的有性體,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那麼諸位請看第五頁倒數第二行,我把這個文念一念,當中的我們就不說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地重要,自己去看去。“今言大者,指性體也。方者,指性量也。”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廣者,指性具也。”性裏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師悟道的時候,他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跟五祖說了五句話,當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麼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裏具足的,他是真真入了這個境界,他說出來的。那麼這種境界在華嚴來講呢,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呢,剛剛得理一心不亂,就見到這個境界了。
那麼見到這個境界呢,在華嚴經上就稱之爲法身大士,證得清淨法身。“性體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這是天臺家以叁谛叁觀來釋經,就是解釋經,這是天臺家講法。真是講理,理體;俗是講事,事雖然有變,有生滅,有變易。理不變,體不變,體是真的。所以古德爲了這個事情做了一個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說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質料,它不會變的,做出的器具呢,可以隨自己意思來變。我願意要個金碗,我就把它做個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個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個杯子。金還是那麼多,金不變,器常…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