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變;事是常常變,理不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如此。
凡是能變的都叫做俗谛,從事相上;凡是不變的原理、真理,我們叫它真谛。那麼什麼叫中谛呢?中谛是統真俗二谛,所以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啊!這是稱爲中,合而爲一了;我們先一個從理上講,一個從事上講,理事是一,理事不二,這叫中谛。所以底下說,“中谛統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真谛從理上講。偏在理的一邊。偏在理的這一邊時候,沒有事相,但它能現。譬如我們剛才講作夢,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叫真谛;變出那個夢境,那是俗谛。可是你要是覺悟了,全夢即心;心,做夢的時候問你,你心像什麼樣子啊!變的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那就是心的相嘛!心起了相嘛!心的相分。可是那個相分,你每天晚上作夢,不是作一個夢,作的夢不一樣,可見它在變,它有生滅,它在變;能作夢的那個心,它不變,它不生滅。所以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所做的夢境是俗谛。
夢不離心,心不離夢;夢即是心,心即是夢,叫中谛。這個說法諸位細細體會,天臺家講的叁觀的意思,你會能夠懂得一點。然後用這個原理,就是真假中這個原理,觀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合乎這個原理,所以它用這個原理解釋一切法。所以真谛是泯一切法,心裏面本來沒有一切法,能現一切法。那個心不是夢;心要是夢的話,那夢就不會有生滅了,那個夢天天要一樣才行,不會有變化的。心不是夢,心裏面沒有夢;但是心能現夢,能現夢境。所以從心上講,心裏頭沒有夢,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廣。”俗谛講心能現一切夢,雖然它沒有,它能現。“性體,即心之體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廣,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之體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這我只念到此地,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要特別著重一念這兩個字。
我們現在無有辦法體會到大方廣,也就是不能夠入佛知見,就是我們念頭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了,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了,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一念,盡虛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境的確是隨心轉的,心一了,境界就是一,心二了,境界就亂七八糟,境確實隨心轉啊!所以佛菩薩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清淨莊嚴,是一真法界,沒錯啊!可是我們自己在這個裏面的時候,我們的心亂了;心亂了,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亂七八糟,也是亂的。所以常講我們這個心,叁心二意,叁心二意是從佛法裏頭出來的,是佛學的術語。
叁心是講什麼呢?八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識是心;八個都可以叫心,那麼講叁心是講這叁個,第八、第七、第六、這叁心。二意呢,是講第六意識,第七意根,二意呀!說這個意思,就是你已經把一念轉成爲,轉變成叁心二意了,這是凡夫。所以修行應當是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在一念這個情形之下,大方廣整個華嚴經的境界就能夠現在你的眼前;那麼你的見解,你的感受,如同諸佛,沒有兩樣,問題是在一念上。修淨土的人,他的目標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說的一念。念這個字;中國的文字不能變更,中國文字是極具智慧,最高智慧的結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跟中國相比。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不爭氣,在世界上叫人家瞧不起。我們在國外,常常聽到外國人批評中國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世界第一,這是外國人都承認,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人最大的毛病不團結,自己跟自己不能相容,所以被外國人瞧不起。外國人最贊歎的是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太高了,最瞧不起的是你們不團結。今天全世界,大家最敬佩的日本人,日本人長處在那裏?團結。走遍全世界,只要看到是有日本人的地方,日本人他一定集中在一個地方,日本人決定用日本貨,這他們特色。你到日本人家庭去,看不到一個外國貨,你看他用全是自己的,真厲害呀!所以外國人對日本人,恨透了!他賺別人的錢;別人賺他的錢,不容易,賺不到,他團結。他對內雖然有爭執,對外決定團結,所以日本人這麼小的國家,他能夠立國,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就是團結兩個字。
在美國有個流行語,說一個人,單獨講一個人,全世界中國人第一;兩個人,猶太人第一;叁個人,日本人第一,團結嘛!中國不團結。單獨個別相比,日本人不及中國人,猶太人也不及中國人,中國人世界第一。中國人要能夠團結,這個世界上就沒他們的日子過了。所以上帝也很公平,給中國人最聰明,叫中國人不團結,他們才有日子過,他才能混得下去。我們自己要警覺,一念非常非常地重要。那麼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見得這不是修成的,本來具足啊!
那麼底下講呢,就它的名詞很多,諸位一看就明了了,此地只不過舉了幾種,實際上我們要在經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種;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說的這樁事情。那麼下面呢,我們再看它解釋佛華嚴這叁個字,從第六面倒數第六行,“佛以就果得名,覺照爲義。”所以佛這一個名詞,是從果上稱的,我們講修行證果,而且這個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極果。就好比我們念書,這是一個最高學位的稱呼;現在你們在學校裏,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沒有了。那麼佛這一個名稱呢,就好像在佛陀教育裏面最高的學位,像博士的頭銜是最高的學位,稱佛。這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佛稱之爲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覺之用是照,跟我們這個作用不相同,我們不曉得照,不曉得用照,只知道分別、執著;只曉得用分別,不曉得用照。
所以照,像我剛才講的,這個諸位看,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照;起一念分別,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時候,像鏡子照外面東西一樣,它沒有分別,它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一樣不分明,這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裏面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外面就有隔閡,爲什麼呢?你有成見了。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他爲什麼迷呢?因爲他有分別、執著,他一看到問題,他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觀的,他沒有利害,與他自己本身沒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較客觀,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對于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爲什麼?他一點利害都沒有。所以要學的,要學覺、照,這個也是講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則。
那麼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要會用照,佛法的名詞叫觀照,這是第一層的功夫。觀照,就是不用分別、執著,很客觀地看外面這些境界;以清淨心看,以平等心看,這個是觀照。這是初用功的時候,初初學佛,用功的時候,這個就叫觀照的功夫。他清淨心、平等心,以客觀的態度看一切人事,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個叫觀照。那麼功夫再進一級呢,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了;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子,做得很純熟了,這就叫叁昧了。叁昧叫正受。這個境界,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裏面,你決定不動歡喜心,不起歡喜心;逆境當前的時候,決定沒有恐怖心,沒有煩惱心,就是貪、嗔、癡、慢,決定不會起來。
我們中國人講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沒有了,心裏面不起了,決定不起。心永遠保持著清淨,這叫得定。禅家裏面講的禅定,念佛的人講的念佛叁昧。其實在我們念佛法門裏講,這個叫事一心不亂,在一切境界裏能做得了主宰了,如如不動。可是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中程的境界。再往上一提升,就照見了,心經裏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見了。照見呢,見就是見性,智慧開了,如大方廣的境界,要照見才行。所以這個裏頭有叁層功夫,念佛的人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觀照功夫,觀照是伏煩惱,這個是觀照功夫。
所以念佛比參禅方便,因爲念佛人的觀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在境界裏面,心才一動,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觀照,所以它特別地方便。譬如順境,歡喜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歡喜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心裏起煩惱了,阿彌陀佛,把煩惱換成阿彌陀佛,總也換得快,這就是觀照,你很快地能夠換能阿彌陀佛,這是觀照。那麼念上幾年呢,阿彌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裏自自然然不動心,不起念了;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叁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的時候,到理一心不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第八頁倒數第二行,《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這是翻譯的人,叫人題。這個譯經,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們中國曆代翻經的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國家來辦的。因爲佛法是帝王從外國請來的,到中國來都是國師的身分。譯經的時候,規模也非常之大,那麼在傳記裏面所記戴的;這個二十五史,曆史裏頭都有,羅什大師的譯場就有四百多人,它這個編製,可見得規模是相當之大。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國立編譯館。那麼一個人的名字,就是他是館長而已,他是負責人,主持的人,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從事于翻譯的工作。
而且翻譯的程序也很多,譬如第一步先從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譯。像現在我們這個咒語一樣,完全是用音譯過來的。那麼第二個步驟呢,再從音裏面去翻它的意思。譯出來之後,還要經過證譯,就是通達梵文跟中國文的來作證明,看他翻譯的意思有沒有錯。那麼到最後一層的手續是韻文,韻文就是完全在詞句上,用字妥不妥當,使文字能夠美化,意思又要能夠保全。所以它經過許許多多的程序,這些東西才能翻得出來。
今天有許多翻經的這些事,都是一個人、二個人在搞,所以翻出來東西沒有辦法流通。特別是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發心把佛經翻成英文,都是個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那個佛法裏頭本來就說…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