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90

  ..续本文上一页,教学的课本,他是悟后再读经,这是走这个路子。

  

  那么教下呢?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派;在我们中国一共是十个宗派,小乘两宗,大乘是八个宗,除禅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从渐修,就是从教科书,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由浅而深,那么由小而大,逐渐逐渐地来修学。正如同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属于渐修,按步就班地来修学。它跟宗门不一样,宗门是不按步就班地,所以叫顿修、顿悟、顿修、顿证。毕竟在禅宗里面成就的人是少数,所以那是,这是上根利智,这一门有用处,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虽然海内外讲禅宗的人很多,那些禅都是口头禅,不管用的。换一句话说,他修一生,他也不能开悟,这个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那么中下根性的人,从教下手,一定有收获,所以我们对于教,决, 定不能够疏忽。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来看,他老人家一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所谓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在世,像我们中国孔子一样,到处教学。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从教科书,用正规的方法来教导,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佛教的性质。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在国内在国外,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三种不同的型态出现在世间。第一个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变质了,变成宗教了。你看寺院里头,每一天经忏佛事,超度死人,这是宗教,做这些法会,这是宗教,变质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一生教学当中,你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作过现在这种法会,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会是教学,像讲经,是这种法会,而不是这些经忏佛事的法会,没有,这个东西在那时候没有;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也没有,所以这个是后期的,这个是把佛法变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变成宗教,佛法就灭亡了,变质了。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学术的佛法,也错误了,把佛法这个教材,就是经典,当作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这个也错误了。佛法的教育不是不可以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当作学术来研究,与我们生活脱节了,不相干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是生活教育,与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息息相关。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给我们最圆满、最美满、最丰富、最踏实、最幸福地人生生活,这个是佛教的本质。所以佛法不可以不学,你希望能够得到最幸福、最圆满的人生,那么你一定要学佛,否则的话,你得不到。这个是佛教教育的特色,我们要把它认清楚,所以佛法不是玄谈,不是空谈。

  

  那么这个开头介绍,我只跟诸位说到此地。那么再讲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这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在佛法,诸位要翻到后面,后面是我们这一次要讲的这一部份,就是普贤行愿品辑要疏,翻到这个后半部,这一本里头是有两篇,实际上是两章,不能算篇,算两章。这一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就是示现成佛的时候,第一次讲的经。那么这有很奇特的一个现象,这一部经是佛在定中讲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打坐,那一边有一张画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可是那个座呢?我们现在上面画了一个台,金刚台,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那个台上,地下铺的是草,是铺的草,这个草座上打坐的,没有这么好的这个台。

  

  这种台呢?是菩萨眼睛里面看到有台,我们凡夫肉眼看释迦牟尼佛铺的是草坐,铺的草。是在定中所说的。时间呢?在我们看起来不长,是两个星期,叫二七日中,定中所说的。给什么人说的呢?就是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萨们,为他们所讲的。权教菩萨,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跟我们凡夫,不见亦不闻,我们也没见到这个法会,也没有听说,是佛在定中所说的。那么说完之后,当然要结集,就是纪录,保存下来。保存下来就是被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里面,并没有流传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流传在世间。

  

  那么到以后,佛灭度九百年间,我们这个世间出现了一位菩萨,叫龙树菩萨,这个人聪明绝顶,实实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读书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过目不忘,这个世间所有的典籍,他读尽了,连这个佛的经典也读尽了。读尽了以后,贡高我慢,认为这个世间他是第一了,再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了,傲慢心就生起来了,今日之话就是值得骄傲,其实骄傲是大病,骄傲是大毛病。那么大龙菩萨看到了,所以就特别接引他到龙宫里面去,他说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间学问你都通达了,可是还有好的东西,你还没见到,我那里有收藏的。那么龙树菩萨就跟到他一块到龙宫,一到龙宫,看到他所收藏的经藏,龙树菩萨这个傲慢心马上就息掉了,为什么呢?才晓得自己读的东西太渺少了,看看华严经,完全的华严经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来之后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我们中国人计算一本书是算字数,这一本书份量多少,算字数。像通常讲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数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数为单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长短,长行文都一样,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个单位,那么这一部书份量多小呢?看它有多少偈。那么换句话,成四句就晓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们现在所讲这个华严经是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长短不一样的四十万句,以这个为单位。那么完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就数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能够接受的,龙树菩萨本身也没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么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费时间,你们去查参考书去吧,那真是天文数字啊!有多少品呢?一个四天下微尘数品。

  

  我们常讲恒河沙数,恒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见小巫,没法子比呀!这是他看到完整的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说的,真正不可思议。这个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于说是节录的了,也是完全的,节录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这个呢,龙树菩萨可以接受了,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间一般人不行,一般人还是接受不了。于是再看什么,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更减少了,好像提纲,纲要了,等于说是大本的纲要,纲目,有多少呢?有十万偈,有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觉得,这很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这一部经带出龙宫来,流传在我们世间。

  

  于是后来有一些学者,对于华严经提出异议,说华严经不是佛说的;说华严经、说龙宫,现在科学发达了,潜水艇到海底去了,没有发现龙宫。所以就有人有疑,疑问多端在猜测龙宫,大概是皇宫。从前皇帝都称为真龙天子,那个皇宫也可以称为龙宫,这个话讲不通的。皇宫里头绝对没有这么大的藏经楼,能够藏上大本的华严经,不可能的。刚才说过,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承认宇宙之间有神存在,有诸天存在,有这些龙存在,这个是事实真相,你不能不承认的。但是佛教认为他们也是众生,他并不是宇宙的主宰,我们自己命运,他管不上,他管不了的。所以我们对他尊敬,就跟一般人,人与人相见尊敬是一样的,人与人相见应该礼敬,所以人对于那些神,对于这些天,乃至于对于鬼,都应该要尊敬。

  

  孔老夫子说得很好,敬鬼神而远之,这个就对了,遇到的时候要行礼,要尊敬,要彼此打个招呼,但是不必要亲近他,我们有什么疑难,用不著去问他,应该是这个态度。所以龙树菩萨把这个经带出来了,这是我们世间才有这一部华严经;而这一部经,我们对它要尊重,决定不能怀疑,诸位将来在理上要通达了,这个疑虑就完全消除了。经带出来是梵文,流传到中国,这个本子是残缺不全的本子;往往部头太大了,保存完整就不容易,所以流传到中国华严经,当中缺少的经文太多了。你看看十万偈,最初到中国来是东晋,华严经来到中国,只有三万六千偈,一半都不到;那么但是也很珍贵,很难得了,所以也就翻译出来了。翻出来之后,我们称之为六十华严,就是六十卷晋译的,六十卷经,现在在台湾也有流通,华严莲社把它印过,我们华藏法施会过去也曾经印过一千部流通,因为这个经读的人很少,所以就没有大量地流通。

  

  那么读诵最多的呢?就是八十华严,八十卷的。八十卷是唐朝时候第二次翻译,就是实叉难陀从印度到中国来,到中国来之后;这个人在西域那个时候,也是非常有声望,知名度相当高的一位法师,我们中国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对他都非常景仰,特地把他聘请到中国来,在那个时候聘请是皇帝聘请的。那么他来的时候,带来了华严经,也不完整;但是比晋译的经多出了九千颂,所以一共有四万五千颂。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非带欢喜,那个时候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做皇帝的时代,就请实叉难陀把华严经重新再翻译一遍;译场规模也非常大,武则天自己也常常去参与。

  

  那么经译完整之后,一共是八十卷,多出二十卷,所以就补充晋经缺失的部分,是补充了不少,虽然不是完整的经,但是全经义理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了,相当明朗了,所以称之为新经,就是新译的华严经;那个六十华严叫旧译,这个是新译。这个经译成之后,当然翻译成功,先要送给皇帝看,送给武则天看。那么武则天在这个封面上题了一首偈,就是开经偈;你们现在所念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武则天作的,特地替华严经在封面上题一首偈。那么这首偈作得实在天好了,以后无论是出家的法师、大德们,在家的居士们,说再作一首开经偈,作不出来;不管你怎么作,比不上武则天这一首,所以以后就没有人作了,就用武则天这一首开经偈,作得天好了。那么这是第二次的翻译。

  

  而我们今天读的这一部分呢,是新旧两种译本上都漏掉的,都没有的,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要研究的这一部分,这就是经文…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