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學的課本,他是悟後再讀經,這是走這個路子。
那麼教下呢?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個宗派;在我們中國一共是十個宗派,小乘兩宗,大乘是八個宗,除禅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從漸修,就是從教科書,經典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由淺而深,那麼由小而大,逐漸逐漸地來修學。正如同我們世間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屬于漸修,按步就班地來修學。它跟宗門不一樣,宗門是不按步就班地,所以叫頓修、頓悟、頓修、頓證。畢竟在禅宗裏面成就的人是少數,所以那是,這是上根利智,這一門有用處,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雖然海內外講禅宗的人很多,那些禅都是口頭禅,不管用的。換一句話說,他修一生,他也不能開悟,這個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那麼中下根性的人,從教下手,一定有收獲,所以我們對于教,決, 定不能夠疏忽。從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來看,他老人家一生從事于教學的工作,所謂是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他在世,像我們中國孔子一樣,到處教學。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還是從教科書,用正規的方法來教導,這是我們首先要明了佛教的性質。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在國內在國外,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叁種不同的型態出現在世間。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你看寺院裏頭,每一天經忏佛事,超度死人,這是宗教,做這些法會,這是宗教,變質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一生教學當中,你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有作過現在這種法會,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法會是教學,像講經,是這種法會,而不是這些經忏佛事的法會,沒有,這個東西在那時候沒有;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沒有,所以這個是後期的,這個是把佛法變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變成宗教,佛法就滅亡了,變質了。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學術的佛法,也錯誤了,把佛法這個教材,就是經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這個也錯誤了。佛法的教育不是不可以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當作學術來研究,與我們生活脫節了,不相幹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是生活教育,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息息相關。換一句話說,它確確實實能給我們最圓滿、最美滿、最豐富、最踏實、最幸福地人生生活,這個是佛教的本質。所以佛法不可以不學,你希望能夠得到最幸福、最圓滿的人生,那麼你一定要學佛,否則的話,你得不到。這個是佛教教育的特色,我們要把它認清楚,所以佛法不是玄談,不是空談。
那麼這個開頭介紹,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那麼再講今天我們所研究的這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在佛法,諸位要翻到後面,後面是我們這一次要講的這一部份,就是普賢行願品輯要疏,翻到這個後半部,這一本裏頭是有兩篇,實際上是兩章,不能算篇,算兩章。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就是示現成佛的時候,第一次講的經。那麼這有很奇特的一個現象,這一部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打坐,那一邊有一張畫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可是那個座呢?我們現在上面畫了一個臺,金剛臺,其實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那個臺上,地下鋪的是草,是鋪的草,這個草座上打坐的,沒有這麼好的這個臺。
這種臺呢?是菩薩眼睛裏面看到有臺,我們凡夫肉眼看釋迦牟尼佛鋪的是草坐,鋪的草。是在定中所說的。時間呢?在我們看起來不長,是兩個星期,叫二七日中,定中所說的。給什麼人說的呢?就是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薩們,爲他們所講的。權教菩薩,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跟我們凡夫,不見亦不聞,我們也沒見到這個法會,也沒有聽說,是佛在定中所說的。那麼說完之後,當然要結集,就是紀錄,保存下來。保存下來就是被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裏面,並沒有流傳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流傳在世間。
那麼到以後,佛滅度九百年間,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了一位菩薩,叫龍樹菩薩,這個人聰明絕頂,實實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讀書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過目不忘,這個世間所有的典籍,他讀盡了,連這個佛的經典也讀盡了。讀盡了以後,貢高我慢,認爲這個世間他是第一了,再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他了,傲慢心就生起來了,今日之話就是值得驕傲,其實驕傲是大病,驕傲是大毛病。那麼大龍菩薩看到了,所以就特別接引他到龍宮裏面去,他說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間學問你都通達了,可是還有好的東西,你還沒見到,我那裏有收藏的。那麼龍樹菩薩就跟到他一塊到龍宮,一到龍宮,看到他所收藏的經藏,龍樹菩薩這個傲慢心馬上就息掉了,爲什麼呢?才曉得自己讀的東西太渺少了,看看華嚴經,完全的華嚴經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來之後告訴我們,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我們中國人計算一本書是算字數,這一本書份量多少,算字數。像通常講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數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數爲單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長短,長行文都一樣,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個單位,那麼這一部書份量多小呢?看它有多少偈。那麼換句話,成四句就曉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們現在所講這個華嚴經是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長短不一樣的四十萬句,以這個爲單位。那麼完全的華嚴經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就數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能夠接受的,龍樹菩薩本身也沒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麼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費時間,你們去查參考書去吧,那真是天文數字啊!有多少品呢?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
我們常講恒河沙數,恒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見小巫,沒法子比呀!這是他看到完整的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的,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于說是節錄的了,也是完全的,節錄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這個呢,龍樹菩薩可以接受了,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間一般人不行,一般人還是接受不了。于是再看什麼,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更減少了,好像提綱,綱要了,等于說是大本的綱要,綱目,有多少呢?有十萬偈,有四十八品,龍樹菩薩覺得,這很適合,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這一部經帶出龍宮來,流傳在我們世間。
于是後來有一些學者,對于華嚴經提出異議,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說華嚴經、說龍宮,現在科學發達了,潛水艇到海底去了,沒有發現龍宮。所以就有人有疑,疑問多端在猜測龍宮,大概是皇宮。從前皇帝都稱爲真龍天子,那個皇宮也可以稱爲龍宮,這個話講不通的。皇宮裏頭絕對沒有這麼大的藏經樓,能夠藏上大本的華嚴經,不可能的。剛才說過,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存在,有諸天存在,有這些龍存在,這個是事實真相,你不能不承認的。但是佛教認爲他們也是衆生,他並不是宇宙的主宰,我們自己命運,他管不上,他管不了的。所以我們對他尊敬,就跟一般人,人與人相見尊敬是一樣的,人與人相見應該禮敬,所以人對于那些神,對于這些天,乃至于對于鬼,都應該要尊敬。
孔老夫子說得很好,敬鬼神而遠之,這個就對了,遇到的時候要行禮,要尊敬,要彼此打個招呼,但是不必要親近他,我們有什麼疑難,用不著去問他,應該是這個態度。所以龍樹菩薩把這個經帶出來了,這是我們世間才有這一部華嚴經;而這一部經,我們對它要尊重,決定不能懷疑,諸位將來在理上要通達了,這個疑慮就完全消除了。經帶出來是梵文,流傳到中國,這個本子是殘缺不全的本子;往往部頭太大了,保存完整就不容易,所以流傳到中國華嚴經,當中缺少的經文太多了。你看看十萬偈,最初到中國來是東晉,華嚴經來到中國,只有叁萬六千偈,一半都不到;那麼但是也很珍貴,很難得了,所以也就翻譯出來了。翻出來之後,我們稱之爲六十華嚴,就是六十卷晉譯的,六十卷經,現在在臺灣也有流通,華嚴蓮社把它印過,我們華藏法施會過去也曾經印過一千部流通,因爲這個經讀的人很少,所以就沒有大量地流通。
那麼讀誦最多的呢?就是八十華嚴,八十卷的。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第二次翻譯,就是實叉難陀從印度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後;這個人在西域那個時候,也是非常有聲望,知名度相當高的一位法師,我們中國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對他都非常景仰,特地把他聘請到中國來,在那個時候聘請是皇帝聘請的。那麼他來的時候,帶來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經多出了九千頌,所以一共有四萬五千頌。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非帶歡喜,那個時候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做皇帝的時代,就請實叉難陀把華嚴經重新再翻譯一遍;譯場規模也非常大,武則天自己也常常去參與。
那麼經譯完整之後,一共是八十卷,多出二十卷,所以就補充晉經缺失的部分,是補充了不少,雖然不是完整的經,但是全經義理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相當明朗了,所以稱之爲新經,就是新譯的華嚴經;那個六十華嚴叫舊譯,這個是新譯。這個經譯成之後,當然翻譯成功,先要送給皇帝看,送給武則天看。那麼武則天在這個封面上題了一首偈,就是開經偈;你們現在所念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武則天作的,特地替華嚴經在封面上題一首偈。那麼這首偈作得實在天好了,以後無論是出家的法師、大德們,在家的居士們,說再作一首開經偈,作不出來;不管你怎麼作,比不上武則天這一首,所以以後就沒有人作了,就用武則天這一首開經偈,作得天好了。那麼這是第二次的翻譯。
而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分呢,是新舊兩種譯本上都漏掉的,都沒有的,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要研究的這一部分,這就是經文…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