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缺失。這個一部分呢,是在唐朝代宗的時候,貞元年間,西域有一個小國的國王,叫做烏荼國王,對中國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當作禮品送到中國來。送到中國來呢,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它不一共是有四十八品嗎,四十八品裏頭最後一品,這一品叫普賢行願品,一共有四十卷,這一品完整的,沒有缺失,完完整整的一品經。這來了之後,我們中國人太喜歡,所以當時請般若叁藏爲首席,來擔任翻譯的工作。所以譯成之後,就叫做四十華嚴,四十卷,四十卷華嚴,那麼就是八十後面的入法界品。
你看八十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現在完整的有四十卷,幾乎補充了一半,這一品經是完整的,那麼這是說它叁次的翻譯。叁次翻譯呢,就是這四十華嚴與八十華嚴,後面二十一品是重覆的。所以在晚近,像弘一大師、徐蔚茹居士,他們一些人提倡,就是讀華嚴,怎麼個讀法呢?應當讀八十卷經前面的五十九卷,讀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後再接著讀四十卷,讀四十華嚴,就總共九十九卷,那麼這是我們中文譯本最完整的華嚴經。那麼我們覺得弘一大師提倡的很有道理,確實有道理。所以我是提倡念九十九卷的華嚴經,因此我們華嚴經在最後這一次,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我們就以這個意思來印。華嚴經我們是印了不少次,流通分量相當之多,印了不少次,那麼在這最後一次,就是以這個構想,我們印九九華嚴。
印這個經之前,我特別到臺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說不太合適;他說華嚴只有六十、八十、四十,怎麼跑了一個九九華嚴。那麼他告訴我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法今天衰滅了,誰滅了佛法呢?學佛的四衆弟子把佛法滅掉了,這個罪太大太大了。所以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學佛不要學到阿鼻地獄去了,學佛是要成佛;縱然佛不能成,人天都得不到,將來要墮阿鼻地獄,這個未免太冤枉了。所以他就警告我,勸我的時候,不能這樣作法,一定要保持佛法原來的面目,讀可以這麼讀法,作不能這個作法。我那時說從前有人曾經這個作法,他說那是別人,我們不能效法,我們要效法正道,正確的道路,不能效法偏路,這個不可以學的,要走正路不能走偏路。所以他就教我印八十、印四十、印這個兩種。讀的時候呢,可以照弘一大師這個方法來讀,我就接受了。
所以我們這次最後印的精裝本五冊,一二叁四冊是八十華嚴,第五冊是四十華嚴。我們念的時候怎麼念呢?念一二叁五就可以了,因爲第四冊跟第五冊是重覆的,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最後印的是唐譯二種,因爲這兩種都是唐朝譯的,六十華嚴是晉譯的。所以這是老人非常慈悲,愛護我們後學;我們尊重,我們覺得他講的話非常之正確,所以我們印這個本子呢,就印八十與四十,這是把這部經的來源概略地跟諸位說明。那麼其次我再要告訴諸位,我跟華嚴經的因緣,可以說非常之有緣。我在臺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這一部經也是我主要修學的一部經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這在初學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初學的時候在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那麼以後,就是李老師在臺中講華嚴經,也是我啓請的,那時有八個人啓請,我是其中之一。同時我學佛,在臺北期間的時候,一直跟方東美先生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對華嚴也特別有興趣,曾經稱贊這一部經是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諸位曉得他是個大哲學家,他把華嚴經當作哲學來研究,所以曾經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那麼這個錄音帶由楊政河整理出來之後,出版了兩冊,上下兩冊。叫華嚴哲學,那是他在輔仁大學所講的。那個時候他在學校講這個東西,我也正好在臺北市講華嚴經。那麼這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認爲華嚴經有最圓滿的哲學理論,有最精密的修學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時是更難得,難能可貴的,還有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
這種教科書在這個世間是找不到的,理論、方法、境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對這個書極力在贊歎。而明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學天臺,以後專修淨土,成爲淨土宗的祖師。他老人家說,這一部經在翻譯上,無論是文字,無論是理論,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別在這個,就是四十華嚴,指末後這一部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些善知識開示的當中,非常地詳細明白,這是指什麼呢?對于我們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開示太寶貴了,真正能夠救末法時期許許多多的流弊。
所以他認爲流通八十華嚴,應當把四十華嚴要一總流通,因爲知識開示,那是四十華嚴比八十經的入法界品,要詳盡得太多。那麼蕅益大師的贊歎更不必說了,蕅益大師贊歎認爲這一部經,特別是指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所作的,他說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佛學大辭典,如果從這部疏鈔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學佛事半功倍;豈止事半功倍,不止,在這上奠定了基礎,他後不管學那一宗,學那一派,學那一部經論,修那個法門,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勸一般知識分子,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那麼我們今天因爲有時間上限製,只介紹最後的一章,而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的總結論。好,我們休息幾分鍾,底下一堂課就不用儀式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至于這一部經的內容,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這個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證,這是四科。那麼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舉果勸要生信分,它這個名詞是這樣標的。所以我們展開華嚴經,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就是說明佛這個境界。古人有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成佛有什麼好處?念了華嚴經就曉得了,真正是那樣殊勝的果報,天上人間都找不到啊!太殊勝了。那麼這種果報諸位要曉得,不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如果說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我們看了也沒有意思嘛!那個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訴我們,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那這個關系就密切了。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家園。我們出外旅行時間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裏這麼好。
讀讀華嚴才曉得,哎呀!原來我的家這麼好,所以勸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經裏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講的外人,所以從這個地方要建立信心,我們要恢複我們本有的智慧,恢複本有的能力,恢複我們自己本來的依正莊嚴,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所以佛教的教育又與世間教育不相同,目標宗旨不一樣。那麼也就是禅宗所講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華嚴經也不例外,本來的面目就是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依正莊嚴。
第二個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個部分講理論,這一個部分經占得相當之長,是一半以上的經文,說理論。佛法實在說是知難行易,知太難了,行不難,知太難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說你不能行,你說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徹,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圓滿的智慧,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難行易的學說用在佛法上,非常恰當。如果知要不難,你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難的話,釋迦牟尼佛,你看看經典上,他老人家有沒有帶著大衆打一次禅七?有沒有帶著大衆打個念佛七,有沒有?查遍大藏經,沒有。這修行很重要啊!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搞過一次,他老人家接引衆生都是教學,都是解決問題,答覆疑難,可見得行不難。
這個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塊共修,後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佛法早期傳到中國來也沒有,修行在個人,個人的事情。所以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講理論,我們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宗教只要信,無須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門,入了門之後,一定要解,要明理。
第叁個部分呢,是講行,托法進修成行分。這個行,實在是妙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爲,諸位要記住,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因此講到修行,這個行門實在講無量無邊,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錯誤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過來,境界無量無邊,那麼我們的過失也是無量無邊,一一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可是那個一一修行,不勝其煩,因此修行要懂得從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個枝葉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從枝枝葉葉上修正,那苦啊!所以叁大阿僧祗劫要無量劫。如果從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從根本修。
那麼一般大乘法,可以說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葉,就是在細節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麼?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沒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麼樣正,那是裝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騙人的。根本則修心呀!心一定要清淨慈悲。那麼在本經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經文,普賢菩薩給我們說出兩千法門,也就講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門是舉出二千個例子,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爲。
末後一部分呢,這是講證果,依人證入成德分,我們今天要讀的這一分,就是最後這一個部分。依人,這個人就是善財童子與五十叁位善知識,五十叁位善友,他們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依照這個樣子來修學,這樣才能夠證入。所謂證,就是心智能夠相契合。那麼我們今天說不能證呢,是心與識相應,識是分別、執著、妄想,與這個相應,這是決定不能證入。智是什麼呢?智是沒有分別的,叫無分別智;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是智,這樣才能夠入道啊!才能夠入門。那麼我們今天講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別、執著、妄想,果然去分別、執著、妄想,這個現實的世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