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为什么呢?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达。你看它一句,一个名词,一个字,含的许多意思,你怎么翻法?在外国的词汇里头,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当的字,也能够包含这个意思,太难了,相当不容易。我到纽约大学图书馆去参观,沈家祯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钱、精神,请了不少人翻英文的佛经译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里;他告诉我,没有办法,不能出版,真冤枉啊!有许多都从台湾做的,台湾过去在新竹青草湖那里办了个译经院,都不能用,这个工作难。

  

  那么今天要做,怎么做法呢?必须也要真正通达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经经义的,还要请些外国人,大家合在一起要开会,共同来译书,这样才行,这个里面当然也要请一个主席。譬如说翻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定请个法师来讲这一部经,凡是参加翻译的,统统要来听。听了以后,互相研究讨论,逐句逐句讨论,意思要完全正确,然后才可以选用外国的词汇,这样才能把它翻出来。那么再找些外国人来读,读的时候,叫他讲给我们听,看他体会这个意思有没有错误。也要经过好多层的程序。这个英译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够受外国人欢迎。一个人、两个人,闭门造车,搞不出来的。如果是仅仅通达中文跟英文,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没有办法翻,这种情形现在外国,流弊很多。

  

  有一年有一个外国人,大概也学佛的,到台中去访问李老师;李老师讲个笑话给我们听。那么李老师;他问东西,李老师跟他谈,他听了不满意,无法接受。那么李老师问他,他谈的那一套,李老师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谈得很不愉快。最后是看他带了本书,李老师问他,你带的是什么东西,厚厚的一大本。他说这是英译的佛学字典。李老师说,好,难得,那我请教你两个问题,什么叫二足尊?佛经里头术语二足尊。他就翻,查了半天翻出来了,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李老师一听,好了,行了,我们不要谈了,你请走吧!这没法子说了嘛!依文解义,二足,他翻得没错,二是两条嘛!足是腿嘛!尊是尊贵嘛!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

  

  还问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实相?这是佛学里头重要的名词,他也查出来了,真实的外表。实,实在的;相是外表,真实的外表。李老师听了这两句,你们去吧!你们的佛学,我明白了。没法子啊!真是大笑话。所以在国外弘扬佛法,实在是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我在美国的时候,也是想定期跟这些外国人举行座谈会,没法子讲经;座谈会,提出问题来解答。那么我在那里解答的时候,给我作翻译的就三个,一个翻译不太可靠,怕他会错意思,三个翻译,他们商量会同,然后再答覆,三个人小组开会怎么个翻法,再答覆。那么这一段呢,晓得从前译场规模,才能够深信中文译的经译得好。

  

  那么也有人曾经跟我谈过;像最近回来的时候,某某法师,他们也曾经到大陆去访问过,在美国很多法师到大陆访问过,尤其是从前玄奘大师译经的道场。他们现在感觉到很大的困惑的地方,就是从前梵文的经典,从印度大量地传到中国来,现在一部都找不到,到那里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在廿年前,方东美先生就给我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没有法子,找不到结论。方先生大概很聪明,他老人家有一次给我说,他说我想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自信心太强了,中国过去的中国人实在了不起。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我们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点没错,而且文字比它原文还要美,还要好,读中文就可以了;那可以不要了。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心实在了不起,中国的古人真是了不起。所以不用了,不要了,无须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译本就好了。

  

  所以我们应当要怀念我们的祖先,那种智慧、自信心,所以五千年来的立国完全凭借这个精神。而这个精神,今天我们丧失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尤其是诸位年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恢复民族的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国家民族才不至于灭亡。那么唐是代表年代,唐朝,注解里头有,这是唐朝代宗贞元年间;代宗跟德宗,年代非常地近,贞元十二年,在第九页第五行,“代宗贞元十二年”。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那么讲公元,大家印象比较上清晰一点。今年公元是一千九百八十六年,一九八六年,那么这个经翻译是在七百九十六年开始翻译的,一共翻了二年。到七百九十八年,就是十四年;它的日期记得很清楚,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开始翻译,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翻译完成。

  

  那么其他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们再看下面的品题。品是品例,凡是在理论、修行,属于同一类的就归纳在一起。有如我们中国过去书籍的篇,篇章,所以一品,等于像是一篇一样,归纳在一起。那么我们现在念的这一部分,这一品经一共有四十卷,相当之长。所以我们现在读的这一部分,其实是一章。我们这一个本子一共是四十华严有两章,前面一章是观自在菩萨章,所以观世音菩萨与我们缘分很深;观音菩萨的经一共是有四种,就专讲观音菩萨的有四种。那么大家最普遍的就是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说普门品,大家都晓得。除普门品之外,大家还晓得有心经,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心经。除这两种之多,楞严上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专门讲观世音菩萨。那么华严里面也有一章是专门讲观音菩萨的,就是善财童子去参访观世音菩萨,那么这一章在前面。

  

  后面呢,这最后一章;最后一章清凉大师在科目里头题的叫重示普因,重示普因章,就是我们现在流通的别行一卷,叫做行愿品,其实是行愿品里面,重示普因这一章。那么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题也是不能够缺少的,这个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是“证入”,证入呢,“有能”证,“有所”证。能证就是普贤行愿;修普贤行愿,你就能证。所证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八十经里面讲,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自在。那么下面呢,这有注解,注子里面讲;当然特别著重在普贤行愿,因为这是能证,能入。

  

  “言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就是心与言都达不到,这个叫不可思议。心不能思,口不能说;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识。这讲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议;二念,可思可议,一念不可思议。因为你起一念,你起一个念头,那一念就没有了,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够说得出来,能够思惟的,是第二意,不是第一意。第一意不能够思惟,也不能够议论,那是真心本体,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乱。可是更深一层地来说,思议与不思议,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地不可思议。否则的话,都落在一边,可思可议是一边,不可思议又是一边,两边。不可思议,真谛;可以思议是俗谛,一定还有个中谛,还有个中道。中道就是思议与不思议,言说与无言说,是一不是二。那么释迦牟尼佛教诫众生,他用中谛。对他自己本身来说,确实他没有思也没有议,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言说。但是他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的经,说了这么多东西,人家记录下来已经有这么多了,还有许多没记录,更多。这叫什么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与无说,是一不是二。对他自己来说,没说;对别人来说,有说,这个话也很难懂。

  

  譬如我们这个磬,磬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本身没有声音;你敲一下,它马上就响,大扣则大呜,小扣则小呜,不扣就不呜。虽然呜的时候,它本身不呜;所以佛虽然说法,本身没有说,本身确实没有动一个念头。人家向佛请教一个问题,佛绝对没有,哎!我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么答覆。没有。如果他想一想呢,就有思有议有说,佛没有。随问随答,所答的恰到好处,所以佛一生没有说法。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谁要说佛说法了,叫谤佛。佛真的没说法,佛一生没说法。为什么有这么多法呢?是因为有人问他。所以钟鼓,它的确没有音声,是别人敲它,它才有声音。佛,你问他,他随你的语来答覆你,绝对没有通过思惟想像的,所以他是真智慧。对自己来讲,永远他是般若无知,他心清净。别人来请教他的时候,这是他起作用,这是他的反应,非常地自然,真是大扣大呜,小扣小呜,不扣不呜。所以我们一定要懂这一个道理,这个叫完完全全的中道;我们了解中道,认识中道,要学习中道,自己才能在佛法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

  

  那么底下讲,“问何法心言罔及为不思议。”底下给我们解答,这是大师用问答的方式来给我们说明。“答,即解脱境界是。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不思议者,具含四义。一事相,境界无边,故不思议。”那么这是讲事相。“理性”是讲理体,“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一个是从;前面是俗谛上讲,第二从真谛上讲,三四是从中道上讲。第“三,理事无碍,故不思议。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不思议。”那么这是从三谛三观看这个境界,境界不可思议。那么从解脱呢,解脱是自在,“有二种,一作用解脱”,一种是“离障解脱”。作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这个里头得大自在,这个里面得到真正之乐,真实之乐,得自在,就是生活上得大自在了,不受环境所转了,这个才真正得自在。

  

  第二是离障,离障要相当工夫,离障是离烦恼、离生死,这个才是真实地解脱。像前面第一种作用解脱,一般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人,他也能够得到一部分。但是第二种得不到,第二种要真正修行人才可以得到。那么讲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个通称,不是某一个人的专称。凡是菩萨名号,统统是如此,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在佛门里面,菩萨有许多,佛也有许多;所说一切菩萨、一切佛,都说自己,都不是说别人,全是代表自己,为什么呢?自己本性里头万德万能,一个名称只能表一个德。譬如说,你这个人多才多艺,那个名…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