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到台中去,我们图书馆同修中午在那边给他人家上供,下午我们在他遗体旁边给他念佛,晚上参加大殓之后就回来。现在馆长、陈??居士他们在研究交通的问题,刚才馆长也宣布了愿意参加的在我们柜台上报名,如果人数多,我们就雇一辆游览车我们团体去。那么老人这两年因为体力比较衰弱都不常见客,所以有许多同修没有见过,也有同修到台中见不到他,那么这是我们有机缘见最后一面,愿意去的请登记,我们好统一办理能够统计人数。那么他老人家在走之前嘱咐大家,这是最后的遗教,就是一心念佛,求愿往生,这两句话听起来老僧常谈,这是他学佛、他大概三十一、二岁开始学佛的,今年九十八岁,将近七十年他修学的心得就是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我们能照这两句话去做决定不错,决定不会错的。
所以真正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想成佛作主,唯有求生西方极乐,而且要像普贤菩萨发大愿,愿一切众生快快地都生西方极乐世界。再看下面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这是总结。这一小段是说与会的大众听完了普贤菩萨的偈颂,人人都感到法喜充满。“如来赞言,善哉善哉”,这一段我们要看看小注。“此品能说者,普贤”,普贤菩萨说的。“所说者行愿。能导者”,就是指导我们,带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是“普贤十大愿王”。我们所归的目的地,“海众归极乐”,这正称如来的本怀,所以如来在此地赞叹善哉善哉,与佛的本愿完全相符,这个意义非常之深,我们决定不能疏忽。
正宗分到此地讲完了,下面是本经的流通分,科题里面“经家归功”,第一个是“功归佛说”,“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在这一段里面就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在全经之中,把这一卷抽出来单独流通,所以叫别行,从这个地方起是别行流通。演说如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指全经四十卷华严,是指这个。在四十卷里面有本会、有末会,如果就流通义上来说,整个末会也可以算得上是流通;如果就全经来说,这四十卷就是整个华严经的流通分,入法界品有三十九品,这最后一品,因此以下的经文是我们这一卷的流通分,别行的流通。
功归佛说,凡是菩萨所说的都是佛所说的,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就是菩萨所说的,佛完全同意了,佛同意了就等于是佛说的,何况菩萨在说法之前一定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就与佛所说没有两样。所以在没有成佛之前所宣说一切法门都要归功于如来加持,有这个意思千千万万不要忘了,还有学生纵然是他自己的创造、创作,送给老师看过,老师给他印证,那就是老师的了。这在现在明明是我的,怎么是我老师的呢?现在人太不客气了,古人尊师重道不敢说自己的,为什么呢?老师教导出来的嘛!法身慧命依托于老师,这一点我们也要懂得,跟菩萨所说的全是佛说的意思相当。我们要懂得不可以贡高我慢,这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也是破我执、破名闻利养,你说这不是我的,老师教我的,佛菩萨如此说,连孔老夫子都如此啊!孔老夫子一生你看他老人家所说的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他都是传述前人的,古圣先贤的,你看孔老夫子多么谦虚啊!可是后人还是尊称他为至圣先师,所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功归如来。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这是一类,因为这一段文里头有四类,这是第一类。“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这是第二类。“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这是第三类。“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入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这是第四类,这给我们说出法会的殊胜庄严不可思议。本经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些菩萨众,我们看了决定不怀疑。现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十比丘,比丘是小乘众怎么也参加了这样殊胜的法会呢?诸位要看前面两个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回小向大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众。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罗汉回小向大,他也回小向大取圆教初住位实在不难,因为他的善根深厚,一回头就是破无明见本性。
那么这六千比丘在我们四十卷的第一卷里面说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为上首,舍利弗在比丘众里面智慧第一,这是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回小向大,发的大道心。在我们这段注解里面,“舍利弗劝令归依文殊”,这就是回小向大。“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这一段文是摘录在大疏,大疏我在此地今天也介绍给诸位,就是别行疏钞,这一段文在这个本子里面八百四十一面,它这里已经是摘录出来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诸位略说一说,这十样我们都要学的,都应该要学的。“一积集一切善根心”,我们要注意要认真地来修学,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无贪、无嗔、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所有的善法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间法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当然不能离开世间法,决定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出世间是以世间善根为基础,然后再加上一条,出世间善根只有一个精进。
这我也讲得很多,进就是进步,不退转,天天要努力求进步;精进纯而不杂,那就叫精,不但要进步,要精进,精纯不杂地这样进步才能够成功,这就是菩萨的善根。所以大家在六波罗密里头特别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讲四缘、讲无间缘,无间缘就是精进,不间断就是进,不夹杂就是精,这是必须要记住,千万不能疏忽,不能迷失。第“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这正是善财童子在本经里面显示的法门,你看看五十三参,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承事供养,这个了不起。可是他所修学的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修这个法门,对于不同的法门要称赞,对于修学不同法门的人,我们要供养。供养并不只四事供养,礼敬也是供养,赞叹也是供养,恭敬也是供养,要懂得这些道理。对于其他法门绝无毁谤,绝对没有轻视,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知道这个原理。第“三求一切佛法心”,那就是参学。对于一切佛法我明了,诸位要记住,明了而不能夹杂,这就是善财示现给我们的榜样,他是家家都去参访,样样明了,如如不动,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他老人家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既不著相,为什么要去多看呢?你不看你不明了,看了就明了。看了不著相,看了不动心,这才叫真正的参学,这是修普贤行。
“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一是一切法,波罗密是圆满的意思,什么一切呢?我们从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这些。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样样都与华严境界,都与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完全相应,这就叫行一切波罗密心,要懂这个意思你才会修行。第“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三昧是正受,简单地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如如不动,不动就是三昧。三昧为什么又说一切呢?的确很多,譬如说你见到财不动心,那是财三昧;见到色不动心,那是色相三昧;见到名不动心,名利三昧。所以境界里面这些事事物物无量无边,样样都不动心,那就无量三昧,是这个意思。第“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三世是过去又有三世,有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于是乎就有九世了。九世里面每一世又有三世,重重无尽,这是华严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许有这个经验;你会不会作梦?我也作梦。你在梦里面有没有曾经梦过作梦,梦中作梦?有些人有,作梦里头睡了觉又作了个梦,梦中梦,这就显示华严经上讲的无量的三世,重重无尽的三世,实在是如此啊!次第入,入的时候这个里头有自行、有化他。第“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前面讲时间,这一句讲空间。无量的时空,重重无尽的时空,你没有不遍到的,这个你才得到真正的圆满,才真正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在这里头自行化他,修普贤十愿。
第“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这一条是从化他上说的。诸位要知道这句句都是无有疲厌,不疲不厌。教化是教学,调伏是讲成就,成绩表现。当你教化的时候,接受教化的众生身心调和,烦恼能够伏得住,这就是教学的成果。所以并不是只教,而不求一个结果,这不可以的,那你没有成绩表现,菩萨教导众生一定要有成绩表现。这成绩里面当然也分很多等级,这是第一个等级,身心调适,烦恼降伏,这是第一个;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那就不是佛法。纵然是弘扬佛法,没有结果;好像虽然教书,学生考试一个个都不及格,这谈不上成就。能够到这个目标,这算都及格了,教学有成就了。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萨心”,这一条是讲恒心、毅力、长远心。不仅仅是在自己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即使成了佛了,他还从佛位退下来再当菩萨,所谓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的确教学是永远无有疲厌的,我们要发这个心。
你能发这个心,在眼前遭遇到一点小的困难、小的挫折,就很容易过去了,不会退心的,会常常想到我这个菩萨道还遥远得很呢!眼前这个小挫折就拦住了,我就退了心了,那还学什么菩萨嘛!还学什么佛嘛!还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自己一想,眼前小的障碍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计较,很容易能突破。菩萨事业是世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愈是大事,愈是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愈是大事,愈要忍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世间法里头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成功啊!所以一定要忍耐,要发坚固的信心,要发长远心。
第十,这一句比较长,“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这一句比较长,这是十种心,那么这一句是总结。“为成就一切众生故”,所以我们才修无量无边的法门,可是你…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